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勃艮第公爵裂颅

综合知识 阅读(1.88W)

勃艮第公爵裂颅

勃艮第公爵裂颅是一段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元1477年,勃艮第公国的继承权问题引起了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派遣军队进攻勃艮第公国。

在一场战斗中,勃艮第公爵查理突然从自己的战马上摔下来,脑袋被砸中,当场死亡。有人认为这是法国人特意安排的暗杀行动,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次意外事故。

无论如何,勃艮第公爵的死亡引发了一系列战争和政治变化,对当时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勃艮第裂颅事件时间

勃艮第裂颅事件时间为1477年。勃艮第裂颅事件在1477年1月5日,发生于洛林公国的首都南锡郊外的战役,是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与洛林公爵勒内二世之间爆发的勃艮第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争最后为勒内二世取得胜利,而勇士查理的遗体在战役结束后三天才被发现。

勃艮第公国发展史:勃艮第公国的历代公爵简介

勃艮第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产一种芥末,叫第戎芥末。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进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要冲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脚板,乃兵家必争之地。勃艮第是历史上一个公国(法语:Bourgogne‎),原来仅仅是围绕第戎的方圆数十里地,后来演变成上起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下至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帝国,成了法国国王的心腹大患。

发展历程

第一代

1356年普瓦捷之战英军利用他们的长弓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国王约翰二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却表现不正常勇猛,等到路易国王被法国人赎回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赏。大胆的菲利普当然也被封了侯,他领到一块地,那就是勃艮第,称号菲利普二世。那时的勃艮第虽说是公国,但财政军政方面都无法与其他公国抗衡,更谈不上跟法国对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对法国还比较忠诚,不象布列塔尼和图尔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盘,准备干掉约翰二世。那时的法兰西是内忧外患,内忧是王室自己的斗争,而外患则是英国人对法国本土的蚕食,可以说那时的英国国王爱德 *** 王在法国占的领土都要比约翰二世在自个的国家占的土地要大。此时,勃艮第没有直接参加战争,而是养精蓄锐,囤积粮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强起来。因此后人称其为大胆菲利普公爵。

第二代

菲利普公爵逝世后,他的儿子无畏的约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一下恶化了。他企图使勃艮第变成一个完全的公国,并致力于加强对尼德兰的控制。1408年,无畏的约翰率勃艮第军队列日市民起义。他与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进行残酷的夺权斗争(所谓勃艮第派与阿马尼亚克派的斗争),以争夺患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的摄政权。1407年,无畏的约翰派人刺杀了路易,此后他成为法国的摄政(至1413年)。 无畏的约翰曾支援1413年西蒙·卡博希领导的巴黎市民起义,企图利用这一运动打击奥尔良派;但在宫廷作出的决定后,他就出卖了他的盟友。为达个人目的,无畏的约翰在百年战争中支援英国人。从1417年开始,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结盟,对后者控制英吉利海峡起到非常大作用。勃艮第王朝总共有四个公爵,约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军事天份的,他乘法国国力衰败,时常偷袭巴黎近郊,1418年在巴黎,大批阿马尼亚克派成员被杀。但出于对亨利五世的威力的担忧,他又转变结盟物件企图靠近法国宫廷。然而他的大胆放肆给他招来祸患。1419年他在蒙特罗与王太子查理(以后的查理七世)在一座桥上会晤时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倒在王子脚下。

 第三代

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约翰的继承者菲利普三世(后人称之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弥补二者藕断丝连的关系。他这个人类似乾隆皇帝,喜欢大排场,爱好艺术。那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一世,绰号蜘蛛,因为他象蜘蛛网一样利用一切手段扩张法国领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土地拱手让与法国。但他这样做也并非割让求和,他过去大举进攻法兰德地区以及迪南、列日,虽然掠得土地,但伤亡惨重。他一边让地,一边攻占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来了,当地人却不欢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举行好几次起义,企图推翻被当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这样,菲利普还大开排场,说他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征服的人民怎样欢迎他(不知羞耻,正好相反)。当然菲利普对后世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他在根特,布鲁日以及布鲁塞尔都有为王室而设立的艺术画廊,此外他还大设宴席和骑士比武,尤其是雉鸡大会最负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时脑子也不大清楚,过去考虑过搞一次十字军东征,在巴勒斯坦扩张领土!幸亏有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大胆查理,否则勃艮第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会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个公爵中执政最久,达四十八年。后人有评价说:菲利普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活得太长。据说他死后几天,Liege居民彻夜狂欢。

大胆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后一个公爵,他与其父完全不同。他纯粹是军事家,对勃艮第军队的军事改革震撼了士绅阶层,对欧洲的军事影响达百年之久。他还是音乐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迹还是1465年率领诸公爵讨伐路易十一世。讨伐行动势如破竹,法国国王签订合约,但条约墨迹未乾,就被法王撕毁。路易十一世使离间计,挑拨众诸侯的关系,查理到底不是家,还是被骗了。查理在军事上非常勤奋,无分钜细,事必恭亲。他父亲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个月扫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烧成白地。他疯狂的扩张领土,往神圣罗马帝国、法国收复失地,甚至两次率远征军试图征服瑞士,但均失败。这么做,他树敌过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战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战四败,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锡之战战死。查理本人只有一个女儿勃艮第的玛丽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勃艮第没有男性继承人。勃艮第王朝共传四代。公国逐渐被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如今法国布洛涅行政区大部分地区旧为勃艮第公国属地。勃艮第的灭亡震撼了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到底勃艮第是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缓冲带。没有了勃艮第,法奥两个大国的直接冲突时代来临了。

阿金库尔战役: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输得最惨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中充斥着各种阴差阳错,法国的少爷贵族们硬是把本属于法兰西的一场大胜变成了惨败,甚至扭转了两国的国运。

1415年8月,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万多名以长弓手为主的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希望复制当年爱德华三世的辉煌。

但是此次征战开局颇为不顺,9月份的哈福娄围攻战中英军打了一个惨胜,虽然最终攻下该城,但本方也折损4000,几乎减员了一小半的兵力。更郁闷的是,英国士兵不是倒在敌人的兵器之下,而是因为疟疾。疟疾这种传染病对于军队的威胁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甚至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军队最大的威胁不是敌队,而是小小的蚊子(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染)。

如此严重的减员之下,亨利五世对于后面的胜利不抱任何希望了,不得不灰溜溜地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兵和900骑兵,打算撤退回英格兰。他战前对贵族们夸下海口攻打法国一定会如何如何,如果他就这么打道回府,可以想见国内那些野心勃勃的贵族们会怎么对他,亨利五世的国王之路估计要到头了。

法国方面,精神病国王的病也是一阵一阵的,这阵子恰好比较清醒,他向全国发出号召,放下一切争端,共御外辱,誓让入寇的英酋有来无回。国王都发话了,大义当前,哪个贵族也不会公然说不去打仗,纷纷表态响应国王的号召。

此时,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又犹豫了。因为英国人并不像他们所吹嘘的那样势如破竹,围攻一个城市就伤亡惨重,虽然不是战损而是因为疾病,但是让勃艮第公爵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英国佬行么?最终,无畏的约翰打算观望一下,虽然同意他的部下参加这次国王的召集,但他自己没有出席,也禁止他的儿子参加法国阵营。他的想法是:如果英国人再打败仗,秘密同盟就当没这回事;如果英国人能逆转局势,再跟进不迟。

奥尔良派要借助打击英军获得大义制高点,以便获得更多法国人的支持,从而压倒勃艮第派。因此,奥尔良方面对于国王的号召十分重视,派出了三位公爵。但是,这三位的爵位虽高,但是都是荫袭祖业,且几乎没有行伍经验。为首的是24岁的奥尔良公爵查理,他的军事经验完全来自于贵族间的骑士比赛,他的老爹被勃艮第公爵派人刺杀,因此与勃艮第派之间苦大仇深,互相不使绊子就不错了,协同作战是不可能的。

王室方面派出皇室总管,大元帅和十字弓兵部队司令三名大臣组成指挥部,这三位经验丰富,制订了非常详尽的作战计划,基本就是延续查理五世时期的大元帅杜·盖克兰的“费边战术”的思想,用饥饿折磨英国人,最后再用谨慎的作战方式彻底击溃对手。

最先与英国人周旋的是三位老臣和他们带领的不到八千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把亨利五世折磨得够呛,法国人的跟随且扰的战术很成功,英国人打也不是,走也不是,被拖得疲惫不堪,而且全军陷入饥饿状态。

随着勃艮第人、奥尔良人以及各个贵族带着部队赶到交战地点,法国人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贵族少爷们带着手下赶来,指望分一杯羹捞点功勋,还有很多其他中小贵族也凑过来,指望着一战成名。到24日为止,法军人数已经飚升到2-3万,更多的部队还在源源开来。年轻气盛的公爵们根本不服从老臣的指挥,吵吵嚷嚷地要求指挥权。看到这种情况,大元帅表示:

各位爵爷们啊,就不劳动你们的贵体了,只要带着你们的兵在旁边压阵,看老臣把英酋擒来可好?

年轻的公爵们来了就是为了抢功勋摘桃子的,眼看己方人马高出敌人三倍,而且敌军还是疲饿交加,采用既有的扰战术太猥琐,简直有辱法兰西骑士的威名。他们心里合计:这仗谁去打都赢啊,打下来就是天大的功劳!不能听这老东西的,这仗我们来打!爵大一级压死人,公爵多大啊,无奈之下,三位老臣也只得同意公爵们的安排。

于是,这样一支乱糟糟、庞大臃肿指挥不灵的部队,在缺乏经验又心高气傲的年轻指挥官的带领下,开上了战场。

25日清早,法国年轻的贵族们起床了,照例用葡萄酒提神,一边嘲笑着英国佬的“大麦汤”(啤酒),对于相熟的贵族相互问好,有仇的则互相翻白眼,然后在侍从帮助下慢条斯理披挂整齐,跨到马上。这群爵爷们看上去不像是来打仗,倒像是来打猎或者郊游的。

英军方面,亨利五世几乎陷入了绝境。被至少3倍于己方的法军切断了回家的路,部队被伤病和饥饿折磨着,英队已经4天未有正规的伙食供应,并因缺少遮掩,士兵们不得不在昨夜淋雨。这些英国兵身上湿漉漉的,肚里空空,又累又饿又冷,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面对这样一支英军,如果法国人再有耐心一点围困个两三天,都不用打,他们自己就崩溃了。

亨利五世曾经想和法国人谈判,可惜遭到拒绝。高傲的法国贵族放出话来:我们要把这些英国农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来,让他们永远没法用弓!亨利五世也是个狠人,他横下一条心:妈了个蛋的,回去要面对贵族无穷无尽的叛乱,成天提心吊胆也是生不如死;豁出去了,跟法国佬拼了,大不了一死,也决不受法国佬羞辱!

战前,亨利五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演讲:“凡是今天与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不论出身怎样低微卑贱,今天的洗礼将使他成为真正的贵族!让我们用信仰作为盔甲,把生死托付给上天,圣母与圣乔治将与我们同在!天意指引着英格兰!”

英军全军上下变成了一支哀兵,想活着回家见到亲人,大家就拼命效死力吧!

英法两军相隔约1000码,隔着一片麦田摆好阵势。法国人把军队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左1600,右8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是3000至5000重装步兵。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弩手,还有几门大炮。第三线是被爵爷们抛下,无人指挥的近万下马骑兵。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

英国自从爱德华三世发明了防守反击的阵型,一直都是等着敌人先攻。法国人知道英国人长弓厉害,打死也不先进攻。于是两军陷入了诡异的大眼瞪小眼的状态:

如此循环了不知多少轮,4小时过去了,最后还是饿着肚子的英军先动了。妈的,不动不行啊,三天没吃上一顿正经饭,本来就饿得不行,越站越饿,再饿下去弓都快拉不开了。他们推进到距离敌人250码至300码的地方,差不多正好是长弓有效射程内,他们停下来,长弓手将事先准备的尖木桩插入地面,在阵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栅栏。在把木桩固定好后,英国长弓手开始向法国阵地发射密集的箭雨。

法军这下不动不行了,总不能站在原地当靶子吧!第一线两翼的重骑兵发起冲锋。按照作战计划,他们应该从两侧夹击英军。但实际上英国人的两翼都是树林,夹击是无法实现的,最佳的方案是绕过树林,从后方突击英军。但是头脑发热的指挥官哪管那么多,可恶的英国佬就在前面那么近的地方,一个冲锋过去就能全部踏平!可是,在松软的麦田上冲锋,重骑兵连人带马还有一身盔甲重量很大,马蹄陷入松软的地面很深,跑起来非常吃力,有人连人带马摔倒,有人被箭矢射翻。不过,如今法军重骑兵都已经采用了防护性能更好的板甲,跟克雷西会战时直接被一排排地收割生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十五世纪全身板甲等到好不容易跑到对方阵地前才发现,我勒个去,地上还有排削尖的木桩。右翼副指挥官威廉爵士一马当先,想纵马跃过这道篱笆,如果没穿铠甲又在坚硬的地面的话,可能还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在全身重甲又加了好几十斤重量,地面又软,马根本跃不起来,于是很不幸的,他的坐骑刚好撞上一根木桩,于是他从马鞍上一头扎在泥地里,在恢复知觉前就被英国人干掉了。剩下的骑士看到指挥官战死,自己估计也跃不过去,还是别送死了,掉头跑吧!右翼的冲锋就这么虎头蛇尾结束了,左翼的情形也大同小异。

于是,法国人的骑兵掉头撤退,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撤退,而是毫无秩序的乱跑,将正在行进的主力重装步兵的队形冲了个乱七八糟。“这些胆小的伦巴底和加斯科涅乡巴佬!”里奇蒙伯爵的掌旗官在事后忿忿回忆,“他们的乱来搞砸了整场战斗!”史学家们也大多赞同这一观点。第一波骑兵的胡乱冲锋是输掉整场战斗的关键。他们现在无法控制受伤后到处乱窜的坐骑,在自己人的队伍中乱冲乱撞。事后证明,那些插在地面上的削尖的木桩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亨利五世是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在欧洲使用拒马的人。

讽刺的是,现代史学家认为,亨利很有可能是从阿金库尔战役之前指挥法军的法国大元帅早先的军事著作中,了解到拒马这种东西及其使用方法,而拒马是奥斯曼帝国常用的战场工具。

法军第二线的重步兵军团一边躲避着炮弹一样撞来的己方骑兵,一边相互推搡。由于战场两边都是树林,中间宽度有限,法国士兵人又多,只能采用异常密集的阵型,面对己方骑兵的冲击根本就躲闪不开,这种冲撞造成的效果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法国人一倒一大片。亨利五世一看有机可趁,命令英国长弓手压上去继续放箭,法国人更加混乱不堪。虽然他们所穿的板甲防护能力比以前的锁链甲要好得多,但是长弓手距离很近(50码),杀伤力强劲,法国人仍然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好不容易双方开始短兵相接,英国遵循克雷西战役的传统,用手持重剑的下马骑士掩护长弓手,剑砍在敌人身穿的板甲上,邦邦直响,但如果没有砍到铠甲的接缝或关节处,却很难砍进去造成什么伤害;而法国的骑士们更多使用长戟,尽管比马上使用的尺寸稍有缩短,他们还是发现阵列太密集,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挥动它,这玩意不抡开了打,对于穿着重甲如同铁罐头一样的敌人来说,实在杀伤力有限。战场是片麦田,被这么多人践踏后脚下变得泥泞不堪,穿着重甲就更容易滑倒,如果有人远远望向战场,就是一群铁罐头们一边摔跤一边互相用手中的家伙砸来砸去,大家防具都不错,武器都不算太趁手,砸半天也死不了几个。只有个别力气大的,使用战锤大斧等重武器,才能造成可观的杀伤。

在这场乱斗中,英国人最初被敌人的数量压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约克公爵,他的头盔被战锤之类的重武器敲扁,颅骨被打得粉碎。亨利五世自己也差点遭到相同的命运,围在他身边的十八个侍从全部战死,有人用战锤在他头上也重重地来了一下,幸好没有砸得太结实,只是把他砸得眼冒金星,可能有点轻微脑震荡。亨利五世在这样的乱战中居然还戴着王冠,估计是为了凝聚本方为数不多的士气,但也使他成为所有法国人的目标。

就在此时,英国的长弓手纷纷扔掉弓箭,抄起手头的各种武器,包括匕首、砍刀和手斧,参与肉搏。这些轻型的装备此刻显得极为有效,而且他们没有盔甲的拖累,不会陷到泥中,他们轻而易举的把重装骑士绊倒在地,然后把匕首从盔甲缝隙中 *** 去,对方就失去战斗力了。就这样,法国主力部队的第一阵被打退了。

这些法国的年轻贵族有不少是第一次上战场,他们还以为战场上应当遵循中世纪的传统,或者像他们平时经常进行的比武比赛那样,只要向对方交出手套就算认输,对方应该用绅士的风度接受投降,因此一看形势不利于己方就纷纷投降。比如阿拉贡公爵在筋疲力尽后掀起面罩,向对方一个看来有相同阶级的爵士递出手套。可是英国人才不管那么多,斜刺里过来一个英国士兵,一剑劈下,这位公爵就直挺挺的死去了。估计临死前他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这些英国人怎么一点骑士风度都不讲?

法军第一阵溃退下来步兵又撞进第二阵中,使得前面所述的混乱和悲剧再次重演。此时法国的第三阵依然完好无损,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战局发展,前两阵都败了,我们怎么办?第三阵大都是许多小贵族拼凑起来的,头一次见识到真正的战场,都被眼前的杀戮吓傻了。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第三阵不战自溃,四散逃命去了!

战斗终于结束了,绝处逢生的英国人欣喜若狂,开始打扫战场,掌旗官拿出账簿,记录俘虏的姓名和阶级,开始盘算赎金的数目。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报信兵飞马赶来报告说:大事不好,我军营地被劫!在法国人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这种枝节,史学家相信这是当地一些小领主自行发起的,他们带领当地的600多个农民劫掠了英国大营,抢走了一切贵重物品。其中包括亨利的一顶王冠,几把装饰华丽的大剑。

但是这一信息给了亨利五世一个错觉:法国人太狡猾了,居然正面佯攻,把我们拖在这里,然后派主力袭营!这下完蛋了,恐怕命就要交代在这儿了!绝望之下,他下了杀俘的命令!老子死在这里,也要让法国人陪葬!我们五千多人,每人平均杀一个也就够本了!

所有的英国骑士都拒绝执行这种不名誉的任务——除了骑士精神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赎金。于是任务的执行者交给了两百名长弓手。这些人出身都是英国农民,根本不认识那些花里胡哨的贵族纹章,国王说要杀那就杀呗!他们掏出护身匕首,从俘虏面罩的眼缝中 *** 去,方便快捷又冷酷无情。

法国贵族俘虏们一脸慒,这是神马情况?连忙用法语大喊:请不要动手!我的家人会出很多钱来赎我!可是动手的这些前英国农民更是一脸慒,在英国只有贵族才懂法语,底层人民只会英语,因此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些法国佬呜哩哇啦地在说什么,依然在高效而冷酷地执行着国王的命令。可怜这些身上穿着重甲而手无寸铁的贵胄们,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一群农民兵的刀下之鬼。

这就好比王撕葱闲的没事去打仗,本来以为是去镀镀金,没想到玩大发了,被蛮夷土著俘虏了。他伸出一个手掌,极为霸气地说:把我放了,5个亿就是你的。可是对方根本听不懂中文,还以为是要扇自己一个嘴巴,不仅没手下留人,还多捅了两下。

要知道,那时候的法国贵族都是十分讲信誉的,说一是一。后来英国人勒索赎金的时候,放了一个伯爵回去传信,这位伯爵传完信后自己又回到英中,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家人还没有交够赎金,自己逃跑是不名誉的。这些前英国农民千里当兵只为财,他们事后肯定痛心疾首:曾经有一个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如果我能听得懂法语,只要我刀子做做样子比划一下,自己下半辈子以及子孙后代都不用再当农民了。而这些死去的法国贵族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也懊悔不已:如果早知今日,事先学两句英语,也不会这样稀里糊涂地挂了!

等杀到快差不多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报信兵,说:大营没事了,只是一帮乌合之众来抢劫而已。听到这个消息,亨利五世赶紧制止那些行刑手。既然没事了,就不能再杀贵族了,那都是大笔大笔的赎金啊!

可是法国方面悲剧了,法国此役损失过万,其中贵族比例高得惊人:共死亡了5000名大小贵族,包括3名公爵,5名伯爵和90名男爵,其中大部分都是作为俘虏被处死的。另有1000多名贵族被俘,包括大元帅(未被赎出,1421年死在英国)和奥尔良公爵,加上一些小兵步卒。英国方面总伤亡不到二百人,战死的贵族只有13人!爵位最高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约克公爵,长弓手战死者在100人左右。

对于亨利五世来说,法国贵族简直都是活雷锋!来跟我唱:

亨利带兵去法国,围(城)了;痢疾杆菌耍流氓,惨了!遇上一群法国人,送上俘虏几千人,好了!

就在出征之前,亨利五世刚刚挫败了约克公爵的弟弟剑桥伯爵理查搞得旨在推翻国王的“南安普顿阴谋”,并把参与谋反的几个贵族处死,这才把国内局势勉强压了下去。如果不打这一仗,亨利五世损失了4千人再一无所获地返回英国,那帮本来就怀有反心的英国贵族还不蹦上天啊!那样的话,亨利五世的王位估计就保不住了。更讽刺得是,如果不是贵族少爷们瞎搅和,让大元帅带队,亨利五世恐怕再也没机会回英国了。

法国贵族们不仅在亨利五世窘迫至极的情况下送上了这样一个大胜,还恰好除掉了亨利五世最想干掉又不能自己出手的约克公爵,对他来说,这真是一场完美的战役——除了因为一时惊慌杀俘而损失了大量的赎金!

十八般兵器为何只剩下长矛和火绳枪?

十八般兵器为何到了近代,只剩下长矛和火绳

历史上,中世纪欧洲国家的军队构成千差万别。各队因经济水平、地形、甚至文化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存在很大差异。可以说,长矛、双手剑、双刀、剑盾、锤斧、弩、投石器等百花齐放。然而到了现代,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在现代步兵方阵中,基本上只有两种武器:长兵和火兵。战斗类也被取消,使国家步兵队伍更加单调和一致。

中世纪时期的战争中,骑兵经常是决定胜负的兵种。随着罗马帝国的解体倒塌,传统罗马军团式的重步兵体系在欧洲开始衰落,而这又“使骑兵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效能相对提高了”。这就致使中世纪战争经常被称为“骑士的战争”,缺乏训练、装备的步兵们很难抵抗由贵族、扈从组建的骑兵部队的冲击。这种情况直到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才所有改变,克雷西会战、普瓦提会战的胜利表明,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步兵在相互配合下足以战胜那些看似不可匹敌的法兰西骑士老爷。虽然这时的英格兰并没有建立我们后来所见的长矛方阵,但依靠重步兵、投射步兵配合作战的战术,已经开始对原有的骑兵地位产生冲击。

现代方阵的诞生与瑞士有关。现代欧洲方阵的原型是著名的瑞士长矛方阵。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所以当地人经常以雇佣兵为生。早期的瑞士步兵使用2.4米左右的长柄钩斧作战,这种后来演化为瑞士长戟的武器并不适合集团作战,因此十四世纪初期,瑞士佣兵们的作战方式与后来的瑞士长兵们迥然不同,他们习惯于隐藏在山坡、丛林中,只预留少数部队吸引敌人,莫尔加腾会战中,奥地利重骑兵们就吃过这种战术的大亏。而到了后来,为了适应正面作战,他们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长。山地民兵的特点让瑞士人的机动性和影响力更强,但由于他大多来自同一个村庄、同一个部落,所以彼此很熟悉,一起参加训练。没有凝聚力,没有训练水平。

与当时步兵惯用的阵型不同,瑞士士兵能够组数多达2500人的瑞士步兵方阵,为了便于机动,他们以列为编队,各队队长站在第一排,作战时士兵们只需要跟随队长的行动即可保持队形的严整性。不过,和希腊、马其顿将大方阵直线排布的方式不同,瑞士兵们的排阵方式更加简单、粗犷,他们不追求完全平直的阵线,因此也无需让己方部队的横向宽度与敌人保持一致。他通常以三个方阵为单位编组,遇敌火力停止行军,方阵士兵根据位置将矛指向各个方向。这样,侧翼就不会像希腊或马其顿的方阵那样成为致命的大门。凭借着这支新方阵,瑞士人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震惊了整个欧洲。1444年的圣雅各布·安德比尔斯之战中,1300名瑞士士兵对战法国王太子率领的3万阿尔马尼亚士兵。结果,在敌我军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瑞士部队在经历法军十字弩手的远程攻击后,依旧消灭了2千阿尔马尼亚人,虽然最后瑞士军队全军覆没,但此战中瑞士人所展现的勇气和战斗力,让王太子路易不得不黯然罢兵。之后的瑞士军队更是如同开挂一般,连续在三次大规模会战中击败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并在第三次战斗中杀死了这位天选之子(碎颅者成就达成)。这让瑞士长兵在欧洲声名大振。在这之后,瑞士长兵成为欧洲各国最抢手的雇佣兵战士。

不过,虽然瑞士雇佣兵的战斗力令人刮目相看,但由于瑞士和法国的友谊,瑞士出口的雇佣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法国为主。其余即使国家出钱雇用这些有才华的士兵也很难获得合同。英法百年战争中训练出的精锐炮兵,训练有素的传统重装骑兵,十字弓弩兵,再搭配上机动和冲击力极强的瑞士长兵,这一时期,法兰西军队几乎是整个欧洲的顶配。

瑞士方阵中,除了我们前面说的长兵外,还保留了部分长戟兵,这可能是历史惯性造成的结果,这些长戟兵往往是雇佣兵中的精锐,在有敌人突入方阵后会用长戟劈砍这些闯阵者,凶悍异常。直到刺刀发明之后,瑞士长戟才最终从军队序列中退出。和瑞士长方阵类似,它的两个效仿者西班牙方阵、德意志长矛方阵不约而同的在方阵中保留了其他武器作为辅助。

西班牙方阵是第一个完成近战、远程配合的近代方阵系统,瑞士人在布设方阵时,往往只有安排少数十字弩兵作为散兵作为掩护,而西班牙人在复刻瑞士方阵的基础上,还在方阵四角部署了规模可观的火手。虽然15世纪前半叶火的制作工艺和杀伤力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但帕维亚会战中,西班牙火手们就曾经利用战场上的丛林、沟壑地形,将突入战场的法兰西骑士击溃。这也证明了火器对于骑兵铠甲的巨大杀伤力,至此,十字弩、标、弓箭这类传统远程武器日渐式微。

依靠火手和长兵配合的西班牙方阵,在当时几乎是一场种族灭绝。而除了长兵和火手外,西班牙人在进行方阵改革之前还大规模使用过剑盾手,这些剑盾手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西班牙驱逐摩尔人的“光复运动”时期,总而言之,崎岖的地形和突袭作战的特点,曾经导致西班牙军队中有将近三分之二都是类似于剑盾手、火兵、十字弩手之类的轻装步兵。而这些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战斗过的剑盾战士,西班牙人并没有忽视他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意大利战争中,这些经验丰富的剑盾手们会趁对手陷入混乱时突击,以盾牌阻挡长矛的戳刺,突入对手方阵中肆意砍杀敌人。不过,1534年方阵改革后,西班牙方阵中就已不见了剑盾手的身影。

德国雇佣军的情况与西班牙方阵类似。他也在配合长和火。得益于德国双手剑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精英。德国雇佣兵,双手剑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不少人认为,德意志双手剑士即是“都卜勒剑士”(都卜勒Dopplesoldners为音译,意思是“双倍薪酬”)。但实际上,在早期的德意志雇佣军中,是根据雇佣兵本人提供的装备、武器条件,来确定薪酬。当时一个雇佣长矛兵的装备价格在12 至 14 基尔德左右,而全套甲胄则是16基尔德。按照惯例,能置办起全套装备的长矛兵或者自己购置包含火在内的全套火手装备的士兵,都可以按月领取8基尔德的佣金。而普通佣兵则是斯基尔德,这才是双酬佣兵的由来,因此,除了双手剑外,许多都卜勒剑士也会使用长戟、长柄战斧之类的双手武器。

在战斗中,双手剑士通常被安排在方阵的两端。他用双手剑或其他武器切断敌人的长,在敌人的阵线中制造缺口,引导士兵后退,拓宽敌人的阵线。可见,无论是瑞士人还是德意志人,在组建军队时都没有放弃除长矛、火之外的其他步战兵种,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作战环境下,火的威力虽大,但填装困难,射速缓慢,因此双方的交战往往还是以近身战的冲击决定胜负,正因如此,瑞士戟兵、德意志双手剑士,这些经过严苛训练并富有宝贵战争经验的精锐战士,才能在短兵相接中发挥重要的战术作用。随着火威力的提升,步兵近身冲击战术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

按照《西方战争艺术》的统计,三十年战争开始前,长矛兵的薪酬要略高于火手或者滑膛手,但是等到战争结束,火手的工资就已经接近长矛兵的两倍。三十年战争前后,莫里斯火轮射战术日渐成熟,古斯塔夫方阵中的火兵们从原先的六排压缩为更为密集的三横排,但单位纵列的火力却有增无减。这时的人们已然发现,一群装填熟练、配合默契的火手可以极大的提高方阵的火力密度,但长矛兵的作用却相对弱化,他们成了保护火兵的配角,只在敌人的骑兵或者长矛兵接近时才能起到作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于骑兵部队进行了改良,新式骑兵不再依靠手进行半回旋射击,重新拾起旧式骑兵的冲击战术,以浅纵深的列队方式攻击火部队的薄弱环节。战场上面对这些幽灵,指挥官们往往只能一面进一步强化己方骑兵,以魔法打败魔法,一面训练长矛兵和火兵的配合,缩短方阵对骑兵突袭的反应时间,如此一来,许多需要协调配合的兵种,地位就更加尴尬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类型各异、作战方式千差万别的步兵自然也就很难再重归战场,毕竟“时代不同”了。

求关于玫瑰战争(蔷薇战争)的史实,重要人物,过程,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等

英国蔷嶶战争

英国历史上的红白蔷嶶战争是因为两大家族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内战. 这两大家族分别以红色和白色的蔷嶶作为标志.

兰开斯特家族 The Houses of Lancaster 红蔷嶶.

约克家族 The Houses of York 白蔷嶶.

现在亦称作红白玫瑰战争.

蔷薇战争(WarofRoses),为西元一四五五年至一四八五年间英国贵族的内战。英法百年战争后期,法因圣女贞德崛起,助法王查理七世抗拒英军,反败为胜。英国前线失利,其联盟布根弟公爵更撤出支援,终於由欧洲退返英国本士。除卡莱(Calais)外,英国失却所有在法据点,英贵族纷纷携械返乡,遂成地方强藩。英贵族间,久因在法前线争功积怨,彼此成仇,返乡后时有争端。英王亨利六世既失军功,又乏力重振威势,遂成积弱之势,无法主持公义,维护地方秩序,于是放任贵族持械私斗。贵族们以兰卡斯泰家族与约克家族为首,分派对垒,互争王位控制权。从一四五五年始,三十年间,战事不断。英国贵族战死无数,许多旧家贵族因此绝嗣灭族。居领导地位之兰卡斯泰家族於一四七七年绝灭,大权旁落於其支派都铎家亨利之手(HenryofTudor)。而约克家族亦於一四八三年绝男嗣,仅遗一女伊利沙白(ElizabethofYork)。一四八五年亨利都铎得贵族支持登英王基,翌年,娶约克家之伊利沙白为妻,结束为期三十年之恩怨,开创英近代史之第一个王朝-都铎朝。

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或称蔷薇战争,通常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以伦敦坦普花园的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

该战争大部分由马上骑士和他们的封建随从组成的军队所进行。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国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东部。玫瑰战争所导致的贵族的大量伤亡,是贵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了都铎王朝控制下的强大的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继承权之争

两个家族之间的对立始于英王理查二世被他表兄,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Henry Bolingbroke亨利·博林布鲁克)在1399年推翻。 作为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冈特的约翰(John of Gaunt)的儿子,博林布鲁克对王位有不是很强的继承权。根据先例,王位应该传给爱德华三世的次子安特卫普的莱昂纳尔(Lionel of Antwerp)的男性后裔,事实上,理查二世立了莱昂纳尔的孙子罗杰·莫提梅(Roger Mortimer)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博林布鲁克加冕为亨利四世。因为理查二世的统治不得人心,所以他得到了容忍。博林布鲁克在1413年死去。他的儿子兼继承人,亨利五世是个杰出的军人,他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军事胜利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度,使得他得以强化兰开斯特的统治权。亨利五世的短暂统治经历了一次由兰利的埃德蒙之子剑桥伯爵理查所领导的阴谋。剑桥因在导致阿金库战役的战斗的开始时叛国而在1415年被处决。剑桥的妻子安妮·莫提梅也对王位有一定的继承权,因为她是罗杰 ·莫提梅的女儿,所以是安特卫普的莱昂纳尔的后裔。亨利五世死于1422年,而剑桥伯爵和安妮·莫提梅的儿子约克公爵理查将对懦弱的亨利六世的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六世

兰开斯特家族方面的英王亨利六世被不受欢迎的摄政和谋士所包围。最有名的是埃德蒙·蒲福(Edmund Beaufort)和威廉·德拉波罗(William de la Pole),他们被指责管理并且在继续对法兰西的百年战争中指挥不利。在亨利六世之下,几乎所有在法国的英国据点,包括亨利五世所赢得的,丧失殆尽。亨利六世开始被视为昏庸的国王。而且,他还受到令人尴尬的间发性精神疾病的困扰。到1450年代,很多人认为亨利不适合他的角色。兰开斯特国王的短暂的王朝已经被合法性的问题所持续困扰,而约克家族相信他们对王位有更强的继承权。不断增加的民众不满,众多的封建贵族的私人军队,和亨利六世朝廷的使得内战的气候已经成熟。

当国王亨利在1453年开始遭受第一轮精神病时,摄政理事会建立了,由强大和受欢迎的约克家族的首领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Duke of York)任摄政王。理查很快更大胆的开始加强了他对王位的要求,他囚禁了蒲福,并在一系列和亨利的强力支持者(如诺森伯兰公爵)的小冲突中给予他的同盟者萨尔斯堡和沃里克以支持。亨利在1455年的痊愈挫败了理查的野心,约克公爵很快被亨利的王后安茹的玛格利特赶出朝廷。因为亨利是个无用的领袖,强力和上进的玛格利特皇后成了兰开斯特派系的实际领袖。玛格利特王后建立了针对理查的一个同盟并和其他贵族密谋削弱他的影响力。遭受到更多挫败的理查最终付诸武力,在1455年在圣艾班斯第一次会战(First Battle of St Albans)中挑起争端。

1455–1460年的初始阶段

尽管国王亨利和约克公爵理查的支持者之间的武装碰撞之前就发生过,但玫瑰战争的主要武装冲突阶段发生在1455年和1485年之间。

1455年5月22日,约克公爵理查领一支小部队前往伦敦,在伦敦北面的圣艾班斯碰到赶来的亨利六世的部队。相对规模较小的圣艾班斯第一次会战是内战的第一次公开冲突。理查表面上的目的是从亨利国王身边清除"奸臣"。结果对于兰开斯特方面是败仗,他们失去了很多领袖,包括埃德蒙·蒲福。约克和他的同盟重新获得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时间两边似乎都为真正进行会战所震惊并尽力妥协。当亨利再次遭受精神疾病时,约克重新任摄政王,玛格利特受他保护,在理事会的决策中遭到排挤。

在圣艾班斯第一次会战之后,1455年的妥协获得了一些成功,而约克在理事会甚至在亨利康复后保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导致冲突的问题会快重新出现了,特别是关于亨利和玛格利特的婴儿惠斯敏斯特的爱德华还是约克公爵应该继承王位的问题。玛格利特王后拒绝接受任何剥夺她儿子的继承权的方案,而情况变得很明显只要约克公爵和他的同盟保持军事优势她只能忍受这个情形。亨利在1456年出巡前往中英格兰,玛格利特不允许他返回—因为国王和王后在中英格兰受欢迎而在伦敦变得更不受欢迎,伦敦的商人因为贸易的衰退和四处混乱而恼怒。在考文垂建立了朝廷。那时,新的萨摩塞特公爵亨利·蒲福接了他父亲的班,成为朝廷上的宠臣。玛格利特也说服亨利解除约克作为摄政王的职位,而约克自己返回在爱尔兰的据点。首都的和南海岸线的海盗活动加剧了,而国王和王后仍然致力于保护他们的地位,王后为此第一次在英格兰引入了征兵制。同时,约克的同盟,沃里克伯爵(绰号“国王制造者”),在伦敦作为商人阶级的卫士越来越受欢迎。

1459年9月23日,随着约克从爱尔兰归来,冲突开始继续,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发生的布洛希思战役(Battle of Blore Heath)中,一支兰开斯特家族的大部队没能阻止萨尔斯勃里勋爵(Lord Salisbury)理查·奈维尔(Richard Neville)带领下的一支约克家族的部队从约克郡的米德勒姆城堡(Middleham Castel)出发并在鲁德娄城堡(Ludlow Castle)和约克会师。在兰开斯特家族在路孚德桥战役(Batlle of Ludford Bridge)中胜利之后,三月伯爵爱德华(约克的长子,后来成为爱德华四世),萨尔斯堡,和沃里克逃往加来(Calais)。兰开斯特家族恢复了完全的控制,萨摩塞特被任命为Calais的总督。他驱除沃里克的企图被轻易挫败了,约克家族甚至开始在1459–60年从加来发起对英格兰海岸的几次突袭,加剧了混乱和动荡的气氛。

到1460年,沃里克等人准备好发起对英格兰的侵入,并很快在肯特和伦敦建立据点,在那里他们有广泛的支持。得到一个教皇代表的支持后,他们向北进军。亨利率军向南迎击,而玛格利特和爱德华王子留在北方。1460年7月10日的北安普敦战役(Battle of Northampton)对于兰开斯特家族是灾难性的。沃里克伯爵理查·奈维尔带领的约克军队,在兰开斯特家族的叛军的帮助下,抓住了亨利国王并作为俘虏带往伦敦。

调解法案(Act of Accord)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约克提出了对王位的要求,它基于兰开斯特家族的非法性。在北威尔士登陆后,他和妻子西西里·奈维尔以君王独有的仪式进入伦敦。国会召开了,当约克进入时直接走向王座,他可能认为贵族会鼓励他自己占据王位就像他们在1399年对待亨利四世那样。但是,人们被震惊到沉默。他宣布了对王位的要求,但贵族们,包括沃里克和萨尔斯堡被他的傲慢所震惊;他们在这个阶段没有推翻亨利国王的企图。他们的野心还是仅限于清君侧。

第二天,约克拿出了详细的家谱来支持他的要求,基于他是安特卫普的莱昂纳尔的后裔,并获得了更多的谅解。国会同意给予考虑并同意约克的继承权更强;但是,在投票中他们以5票的多数决定亨利继续为国王。1460年10月的调解法案达成妥协,它认定约克为亨利的王位继任者,剥夺了亨利六岁的儿子爱德华王子的继承权。约克只能将它作为最好的条件接受;它给了他所想要的大部分,特别是他被任命为王国摄政王,可以以亨利之名统治。玛格利特和爱德华王子被逐出伦敦。调解法案对和玛格利特结盟的兰开斯特家族是不能接受的,他们在北方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兰开斯特家族的反击

约克公爵和萨尔斯堡勋爵在那年晚些时候离开伦敦以加强在北面对抗玛格丽特王后的军队的据点,她据报告已经在约克市聚集部队。1460年圣诞,理查在韦克菲尔德(Wakefield)附近的山得尔城堡(Sandal Castle)采取守势。虽然玛格利特的军队的人数是理查的军队的两倍以上,12月30日,约克还是下令他的部队离开城堡出击。他的军队在韦克菲尔德战役 (Battle of Wakefield)中惨败。理查在战斗中被杀,而萨尔斯堡和理查17岁的儿子瑞伦伯爵埃德蒙(Edmund,Earl of Rutland)被捕并被砍头。玛格丽特下令将三人的头挂在约克的城门。

根据调解法案,Wakefield的事件使得三月伯爵爱德华,即约克的长子,成为约克公爵和王位的继承人。萨尔斯堡的死同时使他的继承人沃里克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玛格利特北上到苏格兰继续寻求苏格兰的帮助。苏格兰王后盖尔德雷的玛丽(Mary of Gueldres)同意给玛格利特一支军队,条件是英格兰割让贝里克(Berwick)镇给苏格兰并把她女儿许配给爱德华王子。玛格利特同意了,但她没有钱付给他的军队,所以她允诺在南英格兰的富人无掠夺,只要掠夺不发生在特伦特河(Trent)以北。她把军队带到金斯敦赫尔(Kingston upon Hull),一路上招募更多人手。

约克的爱德华在这个时候迎击从威尔士到达的潘布鲁克(Jasper Tudor, 1st Duke of Bedford|Pembroke),并在斯罗普郡(Shropshire)的莫提梅路口战役(Battle of Mortimer's Cross)中完败他们。他用清晨三个太阳的“幻象”来激励战士(一种称为“幻日”(parhelion)的现象),告诉他们这是胜利的征兆,并代表着约克的三个儿子—他自己,乔治和理查。这也导致后来爱德华采用灿日(sunne in splendour)的符号作为个人徽章。

玛格利特那个时候已经向南移动,所到之处一片浩劫,她的军队在扫过富裕的英格兰南方的时候通过掠夺在所征服的土地上的战利品来支持开销。在伦敦,沃里克以此为宣传在整个南方强化对约克家族的支持——考文垂镇改变阵营投靠约克家族。沃里克没能及时建立一支军队,没有爱德华部队的增援,他在圣艾班斯因为兰开斯特家族的提前到来措手不及被抓获。在圣艾班斯第二次战役中,王后赢得了兰开斯特家族最有决定性的胜利,在约克家族的部队逃离时留下了亨利国王,他安然无恙在一棵树下被找到。亨利在战役之后立刻封了三十名兰开斯特家族的战士为骑士。随着兰开斯特军队向南进发,一波恐惧的气氛席卷伦敦,到处是野蛮的北方人将要洗劫该城的流言。伦敦人关闭城门并拒绝提供食物给王后的军队,他们就在周围的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和密德塞克斯(Middlesex)劫掠。

约克家族的胜利

爱德华在这个时候在和沃里克会师后从西面向伦敦行军。由于和王后向北往丹斯泰堡(Dunstable) 的撤退巧合,这使得爱德华和沃里克得以带军队进入伦敦。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从这个基本上是支持约克家族的城市得到了钱和补给。爱德华现在不能仅仅宣称为国王除去奸臣。随着他父亲和兄弟在Wakefield被杀,这已经成了争夺王位的战争。爱德华现在需要得到授权,而这似乎正在到来,因为当伦敦主教向伦敦的民众征询意见时,他们以“爱德华国王”的呼声作出回答。这很快得到了国会的确认,爱德华在一个仓促安排的仪式中在惠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欢乐的气氛中非正式的登基了。爱德华和沃里克就这样占领了伦敦,虽然爱德华宣誓他在亨利和玛格利特被处决或流放之前不会举行正式加冕。他也宣布根据调解法案亨利因为纵容王后起兵对抗他的合法继承人而失去了王位;虽然这时这已经被广泛的论证为爱德华的胜利仅仅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得到了恢复,而亨利和他所有的兰开斯特家的前任都不是合法的。这个论证就是国会上一年所接受的理由。

爱德华和沃里克然后向北进军,一边聚集起一支大军,并在Towton和同样壮观的兰开斯特军队交战。在约克附近的Towton战役是玫瑰战争中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战役。两边都同意问题将在那天得到解决,没有任何妥协。估计40-80,000人参加了战斗,其中超过20,000人在战役中 (和之后)被杀,在当时是个巨大的数字,并是在英格兰土地上单日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新国王和他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兰开斯特家族灭亡,其大多数首领被杀。和他们的儿子爱德华一起等在约克的亨利和玛格利特在得知战况后向北逃跑。很多幸存的兰开斯特贵族加入了爱德华国王的阵营,其余未叛变的被赶到北部边界地区和一些威尔士的城堡中。爱德华前进并占领约克,在那里他见到了他父兄和萨尔斯堡的腐烂的头颅,这些很快就被战败的兰开斯特领主们的头所代替,例如臭名昭著的Skipton-Craven的Clifford勋爵,他曾在Wakefield战役后下令处决爱德华的兄弟Rutland伯爵 Edmund。

亨利和玛格利特逃到苏格兰,在那里他们带在詹姆斯三世(James III of Scotland)的皇家朝廷,兑现他们先前关于割让Berwick给苏格兰的许诺,并领导那年晚些时候的对Carlisle的入侵。但由于缺钱,他们很快被正在根除北部郡县的兰开斯特势力的爱德华的人所击退。

爱德华四世的正式加冕于1461年6月在伦敦举行,他作为英格兰的新国王从他的支持者那里得到了热烈的欢迎。爱德华得以在平安统治十年。

在北方,爱德华在1464年之前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除了几次叛变,几个兰开斯特指挥官占据了几个城堡数年。Dunstanburgh, Alnwick (波西(Percy)家族的据点)和Bamburgh是最后陷落的城堡的其中几个。最后一个投降的兰开斯特的城堡是强大的堡垒Harlech(威尔士),它在1468年经过7年围城后投降。废辍了的国王亨利在1465年被捕,囚于伦敦塔,以当时而言,他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1464年又有两次兰开斯特叛乱。第一次冲突是4月25日的Hedgeley荒原战役,第二次是5月15日的Hexham战役。两次叛乱都由沃里克的兄弟约翰·奈维尔(John Neville, 1st Marquess of Montagu)所平定。

1469–71年间冲突的继续

1467–70年间,国王爱德华和他曾经的良师益友,权利强大的沃里克伯爵奈维尔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这有几个原因,但都主要起源于爱德华1464年决定秘密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结婚。爱德华后来宣布关于他结婚的新闻为既成事实,使得沃里克极为尴尬,因为他曾商议爱德华和一位法国新娘的联姻,他认为有和法国结盟的必要。当伍德维尔家族在朝廷上比奈维尔家族受宠时,尴尬转成了苦涩。其他的因素和沃里克的幻想破灭交织在一起:爱德华倾向于和勃艮第(而不是法兰西)结盟,以及爱德华不情愿他的兄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George, Duke of Clarence)和Gloucester公爵理查分别娶沃里克的女儿伊莎贝尔·奈维尔(Isabel Neville)和安妮·奈维尔(Anne Neville)为妻。而且,爱德华的受欢迎程度在此期间也处于减退状态,因为高昂的税率和法律与秩序的经常性中断。

到1469年,沃里克和爱德华嫉妒和善变的弟弟乔治结成了同盟。他们组织了一支军队在Edgecote荒原战役击败国王,并把爱德华扣在约克郡的 Middelham城堡。沃里克处决了王后的父亲Rivers第一伯爵Richar Woodville。他迫使爱德华在约克召集国会,计划将爱德华宣布为非法并将王位传给Clarence作为爱德华的明显继承人。但是,国家处于混乱,爱德华能够唤起他弟弟Gloucester公爵理查和大部分贵族的忠诚心。Gloucester在领着大军前来解放了国王。

沃里克和Clarence被宣布为叛国者并逃往法兰西,那里路易十一在1470年正受到Anjou的玛格利特要他侵入英格兰并帮她受俘的丈夫重新取得王位的压力。正是路易建议沃里克和玛格利特建立联盟,这个想法曾经为敌的两方面一开始都不觉得好笑,但最后在意识到潜在的利益时又都同意了。但是,双方无疑同床异梦:沃里克需要一个傀儡国王亨利或是他年轻的儿子;玛格利特要重新获得她家庭的领域。无论如何,沃里克的女儿安妮·奈维尔和玛格利特的儿子前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婚事被安排了,沃里克并于1470年秋侵入英格兰。

这次轮到爱德华四世逃离,当约翰·奈维尔转而支持他的兄弟沃里克时。爱德华对奈维尔从北面来的大军的到来措手不及只得命令军队分散。爱德华和 Gloucester从Doncaster逃到海岸线然后从那里去往荷兰并于勃艮第。沃里克成功从法兰西侵入,他的解放并恢复亨利六世王位的计划很快有了结果。10月,亨利六世在伦敦的街上作为复位的国王,而爱德华和理查被宣布为叛国者。但沃里克的成功是短暂的。受到路易国王许诺的在尼德兰的领土的,他过度扩张了他的计划并随法兰西国王侵入勃艮第。这导致勃艮第的勇敢者查尔斯(Charles the Bold)支持爱德华。在1471年他提供资金和军队发动对英格兰的入侵。同年爱德华在Barnet战役击败沃里克。兰开斯特的其余部队在 Tewkesbury战役被灭,兰开斯特的王位继承人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王子被杀。亨利六世很快(1471年,5月14日)被谋杀,强化了约克家族对王位的占有。

理查三世

1471年爱德华四世的复位有时被视为玫瑰战争的结束。在爱德华其余的统治时期和平恢复了,但是在1483 年他突然死去之后,和王朝的混乱又爆发了。爱德华四世治下,王后伍德维尔德亲戚(Rivers第二伯爵安东尼·伍德维尔和Dorset第一侯爵托马斯 ·格雷和其他憎恨伍德维尔新取得的在朝廷上的地位并视他们为渴望权力的暴发户的人之间形成了派系斗争。当爱德华过早死去,他的继承人爱德华五世才12岁。伍德维尔家族处于可以影响年轻国王将来的统治的地位,因为爱德华五世在Ludlow在Rivers伯爵的监管下成长。这对于反伍德维尔的派系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在争取摄政王位置和内阁的控制权的斗争中,有爱德华四世在病榻上任命为英格兰摄政王的爱德华的弟弟Gloucester公爵理查成为反伍德维尔派系事实上的领袖。

在William Hastings和Henry Stafford的帮助下, Gloucester在白金汉郡的Stony Stratford从伍德维尔家族那里俘获了年轻的国王。此后爱德华五世被Gloucester拘禁于伦敦塔,后来他的弟弟9岁的约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控制了两个男孩之后,理查宣称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非法,所以两个孩子是私生子。国会表示同意并启动Titulus Regius法案,正式任命Gloucester为理查三世。受关押的两个男孩,也被称为“塔里的王子(Princes in the Tower)”,失踪了,可能被谋杀了;被谁谋杀以及谁下的命令现在依然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主题之一。

因为理查是约克家族方面最杰出的将领,很多人接受了他为一个更能保持约克家族权力地位的统治者,而不是一个必须通过摄政委员会进行统治的男孩。另一方面,兰开斯特家族希望集中于亨利·都铎,其父亲里奇蒙第一伯爵埃德蒙·都铎是亨利六世的同父异母兄弟的一个私生子。但是亨利对王位的继承权是通过他母亲玛格利特·蒲福(Margaret Beaufort),她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因为她是约翰·蒲福的后代,而约翰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也就是冈特的约翰的私生子。

亨利·都铎

1485年,亨利·都铎的军队在Bosworth Field战役击败了理查的军队,亨利成了国王亨利七世。然后亨利通过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约克家族最佳的继承人约克的伊丽莎白为妻来巩固他的统治。这样,他重新统一了两个王族,把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合并到红白都铎玫瑰的徽章中。亨利通过一有机会就处决其他可能的王位继承人来确保他的地位,其子亨利八世继续了这个策略。

很多史学家以亨利七世继位为玫瑰战争结束的标志。其他人则认为玫瑰战争直到1487年的斯托克战役(Battle of Stoke)之后才结束,该战役因一名王位的伪冒者的出现而发生,一个名为Lambert Simnel的男孩长得很像约克家族最佳的男继承人沃里克伯爵。伪冒者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年轻的伯爵还活着并被亨利国王所拘禁,所以没人真正怀疑过他除了骗子还能是什么。在斯托克,亨利击败了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罗的军队(John de la Pole, Earl of Lincoln) — 他被理查三世任命为继承人,但是在Bosworth战役之后被亨利取消 — 这样约克家族剩余的抵抗实际上被除掉了。Simnel在叛变中的活动被赦免并被送去王室厨房工作。

主要人物

英格兰国王

亨利六世(Henry VI of England)(兰开斯特家族)

爱德华四世(Edward IV of England)(约克家族)

爱德华五世(Edward V of England)(Yorkist)

理查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Yorkist)

亨利七世(Henry VII of England)(Tudor)

主要对立人物 1455-1487年

约克家族

约克第三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3rd Duke of York)

沃里克第十六伯爵理查·奈维尔(Richard Neville,16th Earl of Warwick)(“国王制造者”)

萨尔斯堡第五伯爵理查·奈维尔(Richard Neville,5th Earl of Salisbury)

Montagu第一伯爵约翰·奈维尔(John Neville,1st Marquess of Montagu)

肯特第一伯爵威廉·奈维尔(William Neville,1st Earl of Kent)

Fauconberg的杂种(Bastard of Fauconberg)

兰开斯特家族

诺桑博兰第二伯爵亨利·波西爵士(Henry Percy,2nd Earl of Northumberland)

诺桑博兰第三伯爵亨利·波西(Henry Percy,3rd Earl of Northumberland)

索摩塞特第二公爵埃德蒙·蒲福(Edmund Beaufort,2nd Duke of Somerset)

索摩塞特第三公爵亨利·蒲福(Henry Beaufort,3rd Duke of Somerset)

沃里克第十六伯爵理查·奈维尔(Richard Neville,16th Earl of Warwick) (改变阵营)

彭布鲁克伯爵贾斯帕·都铎(Jasper Tudor,1st Duke of Bedford,Jasper Tudor, Earl of Pembroke)

克里福德勋爵(Lord Clifford)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战争?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年)作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被永久载入史册。重温其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可以让我们再次领略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机智与勇敢。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故事之十:“两个卓娅” 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简述西欧封建国家形成的三种方式。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法兰克人原来住在莱茵河下游,分成几个部落,后来逐渐向南扩张。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他们已经散布到高卢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五世纪晚期,法兰克人的一个部落首领克洛维(481—511年在位)联合其他法兰克人部落首领,大举进攻,扩大占领地区,486年左右,他最后清除了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残余统治势力。以后,他集中力量对付高卢的日耳曼人,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克洛维是一个有才能的部落首领,但是他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有一次,克洛维的军队抢到一批战利品,其中有属于教堂的一只珍贵的广口瓶。主教派人来向他要求收回这只瓶子,当战士们在苏瓦松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克洛维就要求战士们把瓶子让给他。但是按照部落习惯,军事首领只能用抽签的方法同普通战士分享战利品。这时,一个战士举起战斧,把瓶子打碎,说道:“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克洛维默不作声。第二年,在检阅军队的时候,克洛维走到那个战士面前,故意责备他武器保管得不好,随即举起战斧,猛然劈开他的头颅,说道:“你在苏瓦松的时候就是这样对待瓶子的。”在场的战士目瞪口呆,谁也不敢吭声。这表明,克洛维掌握的已经不只是原来部落首领的权力,它已经大大地增强了。

那时候,教会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对人民实行着精神统治。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克洛维在496年率领三千亲兵皈依教。从此以后,他和教会联合起来,当时教的阿里乌斯教派已经流传到其他日耳曼人中间,它同罗马教会在教义上存在分歧,被教会视为“异端”,克洛维往往以此为借口去征讨他们。教会大力支持,称赞他的侵略行动是符合上帝意图的“可喜”行为。

六世纪初,法兰克人已经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克洛维用阴狠的手段翦除其他法兰克部落首领,建立了统一的法兰克王国。奠定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统治。

克洛维的子孙继续扩张领土,勃艮第王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莱茵河以东的图林根等地区,都并入法兰克的版图。

法兰克王国走向封建化 征服高卢前夕,法兰克人生活在氏族公社里,还不知道土地私有。长期的出征,不断的迁移,使原来的氏族组织互相混合。定居在新征服土地上的法兰克人,不再按照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公社,他们按照居住地域组成农村公社。农村公社起初实行土地公有,耕地分给各家世代使用,但是不能自由转让。六世纪末,耕地逐渐成为可以转让的私产,只有牧场、树林和河塘归公社成员共同使用。那时候,自由农民的农村公社是法兰克社会的基层组织。

在新征服的土地上,除了建立起农村公社以外,原来属于西罗马皇室的巨大地产,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都被法兰克国王占为私有。国王把一部分土地赏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这些人继承了罗马统治阶级的大地产,沿用原来那种剥削方式,他们在占有的地产上剥削隶农和残存的奴隶劳动。这样,在法兰克人中间出现了大土地私有制。

法兰克国王还把土地赏赐给教会。原来在高卢的不少罗 马大土地所有者也保留了下来。他们和法兰克上层人物逐渐合流。这些新兴的法兰克贵族和旧有的高卢—罗马贵族共同成为法兰克王国的统治阶级。

克洛维以后,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所有制继续发生变化。克洛维的子孙连年混战,捐税繁多。农民负担兵役长期出征,贻误农时。军队沿途焚烧抢劫,弄得土地荒芜,长年歉收,威胁着农村公社里广大农民的生存。既然这时土地已经可以转让,大土地所有者就乘人之危,把贫苦农民的土地兼并到自己的手里。教会也利用宗教迷信或伪造文件等欺骗手段,把农民的土地攫取过来。许多农民不堪官吏和豪强的勒索压迫,不得不把土地“献给”附近的贵族或教会,请求给予“庇护”,并且以交地租和服劳役为条件,再请求把那块土地“发给”自己耕种。这种做法叫做“委身式”,从此,农民变成教俗贵族的“人”,失去了土地所有权,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依附于主人、固着在土地上、受主人剥削奴役的农奴。同时,原来的隶农和残存下来的奴隶也逐渐转化成农奴。

法兰克的自由农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随着大地产的不断增长,自由农民却一天天减少,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八世纪中期,法兰克国家推行一种采邑制度。国王不再无条件地赏赐土地,而是把土地作为采邑,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一起分封给亲近的贵族。受封的贵族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打仗的时候,他要率领部下,骑着自备的战马,带着自备的武器,听候调遣。采邑不得世袭,受封者如果不履行兵役,即须归还采邑。由于农民是随同土地一起被分封的,因此随着采邑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推向农奴的境地。

查理曼帝国 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以后,他的子孙分据各地为王,能作全王国国王的不多。而且,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沉溺安乐,无所作为,大权逐渐落到宫相手里。751年宫相丕平(即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继承丕平的查理是法兰克国家最著名的国王,在他统治期间(768—814年),国势空前强盛。他在位四十六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奴役更多的农民,即位不久,他就进攻住在莱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间的一支日耳曼人——萨克森人。萨克森人英勇抵抗,顽强地保卫自己的自由。查理虽然几次打败萨克森人,但是法兰克部队刚一撤走,那里就又爆发新的起义。为了粉碎萨克森人的反抗,查理兼用暴力和宗教的手段,一面残酷烧杀,实行严刑峻法,一面强行推行教,对拒不接受教,闯入教堂抢劫或行窃者,处以死刑。这样断断续续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772—804年),查理才征服萨克森人。

查理铜像

萨克森人接受洗礼见图版(14)

在萨克森战争期间,查理还征服伦巴德王国,把意大利北部并入版图。他又两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军西班牙,夺取了西班牙东北部的一片土地。向东,他的势力扩张到多瑙河的上游和中游。经过一连串的战争,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西南达到西班牙的厄布罗河,北邻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幅员广阔,盛极一时。800年,罗马教皇授予查理“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借以象征他继承了西欧的罗马帝国。历史上因此称查理为查理曼,意思是查理大帝。他统治的国家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或查理大帝帝国,首都亚琛。

教皇为查理加冕见图版(15)

查理把战争中所夺取的土地大部分分给亲兵和臣属,采邑制度也在日渐推广,加上豪强贵族和教会的掠夺,到九世纪,组成法兰克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几乎已经消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了统治地位。

查理曼帝国的 查理曼帝国是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不具备实行集权的经济基础。各地区缺乏经济联系,庄园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和商业不发达,都成了帝国的因素。查理死后,帝位由儿子路易(814—840年)继承。这时大封建主势力强大,不再服从统治。路易的儿子们彼此争权夺地,对父亲发动了战争,随后他们相互间又挑起混战。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于843年在凡尔登缔结条约 ,把帝国分割为三部分,大体说来,查理(绰号秃头查理)得到些耳德河、索恩河和罗讷河以西的土地,这就是西法兰克王国;路易(绰号日耳曼人路易)得到莱茵河以东的土地,这就是东法兰克王国;长子罗退耳得到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的地带和在意大利的领土,并且承袭皇帝称号。这三部分是后来西欧的三个主要国家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加洛林王朝的政权在十世纪初即已丧失;在法兰西保持到了十世纪末。当时,欧洲封建割据盛极一时,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公在各地称王称霸。

查理曼帝国的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同欧洲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上,很早就有人在那里生活。公元一世纪中期,罗马军队侵入不列颠。罗马在这里派驻军团,修筑碉堡,统治当地人民。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亲自到过不列颠,在英格兰北部修筑起一道横贯全岛的防御长城,它的残迹今天依然可见。罗马所控制的地方包括不列颠岛的南部和中部,它的势力一直维持到五世纪初。到那时候,日耳曼举入侵罗马帝国,罗马为了保卫帝国边境,只好逐渐撤回驻扎在不列颠的军团。五世纪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朱特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但是他们遇到当地居民的猛烈反抗。经过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他们才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盎格鲁·萨克森人等来到不列颠后,建立起许多小王国,各王国不断战争,互相兼并,七世纪初,合并为七个小王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大约在这同时,罗马教在盎格鲁·萨克森人等日耳曼人中间扎下了根。

罗马在不列颠所筑的长城遗址

和欧洲所发生的情况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人等在征服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农村公社代之而起。封建制度在各个王国逐渐形成起来。

八世纪末,诺曼人的一支丹麦人入侵不列颠岛,在抵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七国中的威塞克斯在九世纪早期把各王国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在后来抵抗丹麦人的斗争中,英王阿尔弗烈德(871—899年)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诺曼人的入侵 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今天的丹麦一带,居住着诺曼人。八、九世纪时,他们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主要过着捕鱼和打猎的生活。诺曼人善于造船和航海,他们常常乘着船头饰有木龙的大木船,在军事首领的率领下,成群结队地扬帆出航,有时飘洋过海,有时溯流而上,到其他地方去从事贸易活动,用本地出产的干鱼和毛皮换取粮食、葡萄酒和武器,或者去进行海盗式的掠夺。他们经常侵袭不列颠、爱尔兰、法兰西等地方,甚至到伦敦和巴黎扰抢劫。886年,他们围困巴黎达八个月之久。

诺曼人的船

诺曼人迁入西欧的一些地区,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九世纪初,诺曼人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丹麦区。十世纪初,西法兰克国王迫不得已把西北部的一片地方让给了诺曼人,诺曼人的首领作为国王的臣属,以公爵的身分领有其地。这块地方因此得名为诺曼底,这就是诺曼底公国的由来。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要求英国王位,带兵渡过海峡,侵入英国。哈斯丁斯附近一战,威廉击败了英王哈罗德的军队,随后进入伦敦,于同年12月登上了英国土位。他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征服者威廉。此后,诺曼量涌入,成为英国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世纪初,诺曼人由海路进入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十二世纪在这里建立两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在这些地方定居下来之后,逐渐地与当地居民融合。

参考资料:http://www.jswxyx.com/book/books/FangDIURL/001/html/ggggg1012827/jmxj_32.htm

我最喜欢的朝代

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Gustavus III,1746-1792),瑞典国王(1771-1792)。Adolphus Frederick的儿子和继承者。当古斯塔夫登上王位时,发现国家被内争撕碎了。农民、贵族、教士和的冲突之外,还有积极的拥法国派和保守的拥派的冲突,他调和的努力失败,于是通过政变获得控制(1772年)。他经济改革,创建数一数二的舰队,宗教宽容。模仿凡尔赛宫廷。1788年与卡瑟琳女皇开战,一个高级军官的叛变危害甚大,同时丹麦人也在挑唆下入侵,英国和普鲁士声援。通过又一次政变(1789),古斯塔夫加强了王权。随后打败了人。正当他打算组织同盟干涉法国时,在蒙面舞会上他被贵族刺杀。继位者是古斯塔夫四世。

http://ke.baidu.com/view/917237.htm

1771年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即位。其时的瑞典已被连年的战争、歉收、国会中的派系争斗、普遍的搞得国势颓败,民不聊生。古斯塔夫三世在法国接受教育,并且深为法国国家绝对主义思想所影响。1772年和1789年他发动了两次不流血的军事政变,通过新的法令,废除了自由时期所有的基本法律,国会的权力受到,而国家的行政权力得到增强,1766年的《出版自由法》被一项新的对新闻出版自由进行严格的法律所替代,新闻出版自由回到压制和事先审查的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期。19世纪初,古斯塔夫三世的继承人因战败退位,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瑞典于1809年进行了改革,并于1810年制定了新的《出版自由法》,重新确立了出版自由,但是不久又出现反复。拿破仑手下的一位法国将军成为瑞典国王(卡尔·约翰,Karl John),他就任后不久就暴露了其的本性,实行了秘密制度,并且在1812年以一项新的更为苛严的法律取代了2年前制定的《出版自由法》,该法规定了一个没收程序,对新闻出版自由进行进一步的,规定不经审判就有权没收任何报社。然而,卡尔·约翰统治没有能够维持长久,到他统治的后期,特别是他的儿子在位时,国王的权力受到国会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有力制约,瑞典社会再次进入一个自由的时期,上述针对新闻媒体的没收程序被废除。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的需要,颁布了一些出版自由的措施。战后有必要取消这些措施,恢复并扩大公民的新闻出版自由,为此,1949年瑞典国会通过了现行的《出版自由法》,并在经过长期争论后,于1991年制定了《表达自由法》,作为《出版自由法》的补充。

--------------------------------------------------------

瑞典历史学家安德松说:“瑞典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帝王史。”这观点即使在瑞典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王在瑞典历史上,尤其是在中近代历史中曾起过重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古斯塔夫•瓦萨是现代瑞典的缔造者,是他建立起集权的、世袭的瑞典封建王国;其孙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使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卡尔十四世则是瑞典现行的和平中立的奠基人。王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瑞典的历史。

瑞典作为国家,形成于11世纪,即海盗时期末叶(约1050年前后)。但由于缺乏详实史料,历史学家至今无法对其具体形成过程给予出明确解释。

在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瑞典先后共有69位国王(女王)*登上了御座,这也包括当今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通过拙作,读者不难发现瑞典王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建立在古代原始民主基础上的民主传统。这种民主传统不同于现代民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现代民主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盗时期(8-12世纪)的瑞典仍停留在欧洲古代的氏族社会里,实行部落议事制。据说那时海盗被捕后,人人都说他们自己是首领。史学家认为,他们集体行动的各种事项也许确是经全体成员讨论决定的。瑞典人至为其海盗时期振奋人心的历史骄傲。他们奉海盗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颂扬他们骁勇善战,充满豪气;南征北讨,所向无敌;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与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造船技术。海盗为他们留下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也为他们留下尊重民主的精神。

据可靠文字记载,瑞典各地从9世纪起就建立起公民大会制度:村民大会、教区大会和省级大会。各级公民大会按期召开,讨论和决定各自范围之内的事,如订立村约民规、解决纠纷,决定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海盗船出海等。省级公民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选举或废黜国王。

埃里克•塞盖尔斯萨尔(“常胜国王”)也许是瑞典历史上第一个被当时大部分地区首领承认的国王。据说他在塞格图纳建城,于公元985年左右在乌普萨拉附近大败入侵海盗而一举成名,继而南征,迫使哥特兰、丹麦臣服。他和他的后代统治瑞典一百多年。

中古时期的瑞典人信奉传说中的神明奥丁。他们认为国王是奥丁的后代,是天子,因而王权是神圣的,国王只能由王族里的人担任。但王权不是绝对的,不是世袭的。王位空缺后要由省级公民大会在数个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中选举产生。国王不能独继专行,而必须服从公民大会决议。冰岛史学家斯图尔鲁松对1030年在乌普萨拉举行的一次公民大会有段生动的记载。

当时挪威与瑞典发生冲突。挪威国王哈罗德提议谈判解决纠纷,而瑞典国王埃立克松则要用武力决一雌雄,并准备发动战争。他的好战态度遭到其他家族的强烈反对。在公民大会上托尼发言,警告国王说:“如果你不按我们的要求办事,我们决不容忍你这个无法无天的捣乱鬼,我们将与你为敌,并且杀掉你。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做的。在姆拉坪已经有5个像你一样傲慢的国王被丢进了井里。好啦 ,快回答,你究竟何去何从?”与会者以热烈的喝彩对发言人表示支持。国王当即表示服从大众意志。他承认国王历来是与农民一起并且按照农民的意愿来治理一切。

直到中世纪末瑞典的版图还几乎是长方形的:从南部卡尔马,到北方拉普人集居的丛林地区,从西边的约塔河畔的勒德瑟,到东部与沙俄接壤的维堡,全国分成20个区。各区以森林、山岗、湖泊为自然疆界,地理上、经济上自成一体。南部和中部土地肥沃,是最重要的农垦区;北部为森林区。十三世纪前国王多居南方的哥特兰岛,他的王权实际也只限于哥特兰岛及其附近地区。只有当国王一年一度去各地巡狩时,才显示他是全国的主宰。平时各地区首领是当地的实际统治者。不过国王在这些地区设一侯爵,为其代表,侯爵拥有兵权,统率他所辖之军队(称之为leding,即海盗时期沿袭下来的军事组织),因而国金有权调动一定数量的战船厂,控制波罗的海的海岸。

1125年埃立克家族的第12个国王被谋杀,各路诸侯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这种混乱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1245年贝尔格尔伯爵执掌大权,成为摄政王,群龙无首的状态方告结束。贝尔格尔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和平法令、教会、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法规都是他执政时制订的。他将首都从被烧毁的塞格图纳迁往斯德哥尔摩,是斯德哥尔摩的缔造者。他也是瑞典历史上最后一个侯爵(Jarl)因为从他以后侯爵均改为伯爵(Hentig)。其长子瓦尔德马尔1250年被选为国王。1274年他与弟妹珠达通奸,事发后去了罗马,次年回国,但被胞弟马格奴斯战败,投入监狱。马格奴斯于1275年当选为国王。

贝尔格尔的子孙统治瑞典长达140多年,直到其末代国王阿尔布雷克特与贵族和地方官吏矛盾激化,终被废黜,瑞典贵族迎奉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为瑞典女王。瑞典、丹麦、挪威于1394年在瑞典南方城市签订“卡尔马联盟”,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丹麦、挪威、瑞典遂统一起来,同属丹麦女王统治。“卡尔马联盟”延续一百多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颇有雄才大略,是世界三大著名女王之一。她的后代运远远没有她的才干和威望,统治手段简单,与瑞典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战争。

年仅21岁的古斯塔夫•瓦萨在斗争中脱颖而出,经三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丹麦统治,建立起丽萨王朝。

古斯塔夫一世,瓦萨在位37年,立志改革,使瑞典由弱变强,他打击教会势力,没收教会土地和财产,改奉路德宗新教为国教,建立集权,确定王位世袭;他整理财政,统一全国部收制度,鼓励工商业发展;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军事力量,建立起一支海陆军。瑞典从此走上欧洲强国的道路。他是现代瑞典的缔造者。

瓦萨死后,祸起萧墙。他的三个同父异母儿子同室操戈,打了几十年,到他孙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即位时,国家一贫如洗。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历史学家将他与凯撤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他先后打败丹麦、与波兰。1629年当欧洲“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德皇与天主教联盟在德意志战场上占了明显上风之时,他毅然率军进入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抗衡,从德意志北部一直打到南部,布雷顿菲尔德一役威名远扬,全欧震惊,无不对他刮目相看。虽然他1632年战死在吕岑,但已为“三十年战争”奠定胜利基础。瑞典从而在此后100年中一直扮演着欧洲大国的角色。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对外战争胜利,基于他国内改革的巨大成就。他从组织上、训练上、战术上对军队进行一系列改革,将只有90万人口的农业国建设成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拥有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发动改革,健全机构,因而他驰骋在德国战场时,国家管理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他进一步明确“等级议会”职能,确定贵族的领导地位,创建了最高,完善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使、地方畅通无阻。他创建的大学预科班(Gymnasia)沿用至今。美国史学家仅仅国内改革的成就足以使他在瑞典历史上占有最伟大国王的位置。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非凡而又复杂的人物。他高大英俊,做事果断,智慧过人,能力超群;但也阴险狡诈,好冲动,多幻梦。他使瑞典成为欧洲当时治理的最好的国家之一,但也使瑞典上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他……不明白一个帝国是不能建立……在敌国领土作战的基础之上,即使建立了也不能永久保持;他不明白瑞典迟早会论落到二流或三流国家行列。”

卡尔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继续向外扩张,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内封建统治。卡尔十二是古今罕见的马背上的国王。他18岁即位后,便统率大军攻打凡麦,从此再未生还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戎马一生,迫瑞典宿敌丹麦就范,又横扫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令波兰俯首称臣,令奥地利和法国皇帝胆战心惊,继而又东征,攻打俄罗斯,波尔塔瓦一战败于的彼得大帝手下,从此一蹶不振。1718年12月一颗至今也未查明来自何方的子弹击穿他的头颅,当即倒在战壕里,一命呜呼。瑞典不幸被英国人言中,从称雄一时的北欧强国沦为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瑞典王室势力从此大大削弱,国王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国内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权操在贵族手中。

1772年古斯塔夫三世发动“不流血政变”夺回王权,但这只是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历史上褒贬最多的国王之一。他梦想重振王室雄风,恢复瑞典昔日大国地位,但他生不逢时,国力衰败和国库的空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梦。他试图这行某些改革,如货币改革、土地改革(农民可以买卖土地)、废除苛刑、提倡新闻自由等,伏尔泰、卢梭等大思想家为此也曾为他喝彩,但他的改革有始无终,一一流产。他一度鼓吹新闻自由,很快又亲手将它扼杀。他被暗杀后,贵族重新操纵实权,并通过1809年,对君主权力作了明确。王权从此直线下降。

1866年“议会改革”是瑞典历史的分水岭。随着贵族阶级控制的“等级议会”解体和上下两院的建立,贵族渐渐让位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曾为夺回王权作了最后尝试。他选择国防问题为突破口,主张加强军事力量在群众集会上大喊“我的海军……我的陆军……”结果自讨没趣,被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党击退。国王从此再不过问,国家大事全凭处理。1975年议会通过新,替代沿用了一个半多世纪的1809年,明确国王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不再拥有任何权力。80年代以前瑞典废除君主的呼声时有所闻,近年来已绝于耳。瑞典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崇尚传统,国王是他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一般认为只要王室成员(尤其是君主本人)循规蹈矩,王室当安然无恙。因此对王室存亡威胁最大的是王室自己。

关于好人菲利普和大胆查理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从大胆菲利普到大胆查理(2007-04-01 05:17:01) 分类: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人物篇:从大胆菲利普到大胆查理 勃艮第地区位于法国东部,与德国和瑞士(那时叫瑞士联合王国)接壤。勃艮第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产一种芥末,叫Dijonnaise mustard。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进入德国的要冲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脚板,乃兵家必争之地。勃艮第历史上是一个公国,原来仅仅是围绕第戎的方圆数十里地,后来演变成上起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下至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帝国,成了法国国王的心腹大患。 这个大帝国是怎么形成的呢? 1356年波尔多之战英军利用他们的长弓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却表现异常勇猛,等到路易国王被法国人赎回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赏。菲利普当然也被封了侯,他领到一块地,那就是勃艮第。那时的勃艮第虽说是公国,但财政军政方面都无法与其他公国抗衡,更谈不上跟法国对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对法国还比较忠诚,不象布列塔尼和图尔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盘,准备干掉路易九世。那时的法兰西是内忧外患,内忧是王室本身的斗争,而外患则是英国人对法国本土的蚕食,可以说那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国王在法国占的领土都要比路易就是在自己的国家占的土地要大。此时,勃艮第没有直接参加战争,而是养精蓄锐,囤积粮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强起来。因此后人称其为大胆菲利普公爵Philip the Bold。 Philip the Bold 菲利普公爵逝世后,他的儿子勇敢约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一下恶化了。约翰不愿象他的父亲那样向法国屈膝称臣,他公开宣布他谋杀了法国国王的兄弟Louis d’Orleans。勃艮第王朝总共有四个公爵,约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军事天份的,他乘法国国力衰败,时常偷袭巴黎近郊,公开支持英国人,然而他的大胆放肆给他招来祸患。1419年他与法国王子在一座桥上会晤时被匕首刺杀,倒在王子的脚下。 John the Fearless 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约翰的继承者菲利普(后人称之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弥补二者藕断丝连的关系。他这个人类似乾隆皇帝,喜欢大排场,爱好艺术。那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一世,绰号蜘蛛,因为他象蜘蛛网一样利用一切手段扩张法国领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土地拱手让与法国。但他这样做也并非割让求和,他曾经大举进攻法兰德地区以及Liege Dinant,虽然掠得土地,但伤亡惨重。他一边让地,一边攻占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来了,当地人却不欢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经举行好几次起义,企图推翻被当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这样,菲利普还大开排场,说他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征服的人民如何欢迎他(不知羞耻,正好相反)。当然菲利普对后世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他在Ghent,Bruges以及Brussels都有为王室而设立的艺术画廊,此外他还大设宴席和骑士比武,尤其是Feast of the Pheasant最负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时脑子也不大清楚,曾经考虑过搞一次十字军东征,在巴勒斯坦扩张领土!幸亏有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大胆查理,否则勃艮第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会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个公爵中执政最久,达四十八年。后人有评价说:菲利普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活得太长。据说他死后几天,Liege居民彻夜狂欢。 Philip the Good 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后一个公爵,他与其父完全不同。他纯粹是军事家,对勃艮第军队的军事改革震撼了士绅阶层,对欧洲的军事影响达百年之久。他还是音乐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迹还是1465年率领诸公爵讨伐路易十一世。讨伐行动势如破竹,法国国王签订合约,但条约墨迹未干,就被法王撕毁。路易十一世使离间计,挑拨众诸侯的关系,查理毕竟不是家,还是被骗了。查理在军事上很勤奋,无分巨细,事必恭亲。他父亲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个月扫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烧成白地。他疯狂的扩张领土,往德国法国收复失地,甚至两次率远征军试图征服瑞士,但均失败。这么做,他树敌过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战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战四败,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锡之战战死。查理本人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德国皇帝Maximillian一世,勃艮第没有男性继承人。勃艮第王朝共传四代,凡117年。 Charles the Bold 勃艮第的灭亡震撼了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毕竟勃艮第是法国和德国的缓冲带。没有了勃艮第,法德两个大国的直接冲突时代来临了。

关于好人菲利普和大胆查理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从大胆菲利普到大胆查理(2007-04-01 05:17:01) 分类: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人物篇:从大胆菲利普到大胆查理 勃艮第地区位于法国东部,与德国和瑞士(那时叫瑞士联合王国)接壤。勃艮第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产一种芥末,叫Dijonnaise mustard。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进入德国的要冲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脚板,乃兵家必争之地。勃艮第历史上是一个公国,原来仅仅是围绕第戎的方圆数十里地,后来演变成上起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下至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帝国,成了法国国王的心腹大患。 这个大帝国是怎么形成的呢? 1356年波尔多之战英军利用他们的长弓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却表现异常勇猛,等到路易国王被法国人赎回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赏。菲利普当然也被封了侯,他领到一块地,那就是勃艮第。那时的勃艮第虽说是公国,但财政军政方面都无法与其他公国抗衡,更谈不上跟法国对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对法国还比较忠诚,不象布列塔尼和图尔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盘,准备干掉路易九世。那时的法兰西是内忧外患,内忧是王室本身的斗争,而外患则是英国人对法国本土的蚕食,可以说那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国王在法国占的领土都要比路易就是在自己的国家占的土地要大。此时,勃艮第没有直接参加战争,而是养精蓄锐,囤积粮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强起来。因此后人称其为大胆菲利普公爵Philip the Bold。 Philip the Bold 菲利普公爵逝世后,他的儿子勇敢约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一下恶化了。约翰不愿象他的父亲那样向法国屈膝称臣,他公开宣布他谋杀了法国国王的兄弟Louis d’Orleans。勃艮第王朝总共有四个公爵,约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军事天份的,他乘法国国力衰败,时常偷袭巴黎近郊,公开支持英国人,然而他的大胆放肆给他招来祸患。1419年他与法国王子在一座桥上会晤时被匕首刺杀,倒在王子的脚下。 John the Fearless 法国与勃艮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约翰的继承者菲利普(后人称之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弥补二者藕断丝连的关系。他这个人类似乾隆皇帝,喜欢大排场,爱好艺术。那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一世,绰号蜘蛛,因为他象蜘蛛网一样利用一切手段扩张法国领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土地拱手让与法国。但他这样做也并非割让求和,他曾经大举进攻法兰德地区以及Liege Dinant,虽然掠得土地,但伤亡惨重。他一边让地,一边攻占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来了,当地人却不欢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经举行好几次起义,企图推翻被当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这样,菲利普还大开排场,说他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征服的人民如何欢迎他(不知羞耻,正好相反)。当然菲利普对后世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他在Ghent,Bruges以及Brussels都有为王室而设立的艺术画廊,此外他还大设宴席和骑士比武,尤其是Feast of the Pheasant最负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时脑子也不大清楚,曾经考虑过搞一次十字军东征,在巴勒斯坦扩张领土!幸亏有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大胆查理,否则勃艮第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会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个公爵中执政最久,达四十八年。后人有评价说:菲利普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活得太长。据说他死后几天,Liege居民彻夜狂欢。 Philip the Good 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后一个公爵,他与其父完全不同。他纯粹是军事家,对勃艮第军队的军事改革震撼了士绅阶层,对欧洲的军事影响达百年之久。他还是音乐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迹还是1465年率领诸公爵讨伐路易十一世。讨伐行动势如破竹,法国国王签订合约,但条约墨迹未干,就被法王撕毁。路易十一世使离间计,挑拨众诸侯的关系,查理毕竟不是家,还是被骗了。查理在军事上很勤奋,无分巨细,事必恭亲。他父亲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个月扫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烧成白地。他疯狂的扩张领土,往德国法国收复失地,甚至两次率远征军试图征服瑞士,但均失败。这么做,他树敌过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战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战四败,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锡之战战死。查理本人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德国皇帝Maximillian一世,勃艮第没有男性继承人。勃艮第王朝共传四代,凡117年。 Charles the Bold 勃艮第的灭亡震撼了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毕竟勃艮第是法国和德国的缓冲带。没有了勃艮第,法德两个大国的直接冲突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