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IT科技>

退避三舍的故事講了什麼

IT科技 閱讀(1.39W)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

退避三舍的故事講了什麼

退避三舍的意思

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發生的一則故事: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

退避三舍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退避三舍是春秋時期的故事。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文: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

退避三舍的出處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得到楚成王的禮遇,一次成王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後重耳返國執政,就是晉文公,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軍果然“退三舍以闢之”。

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

退避三舍故事的由來

晉公子重耳於楚國時受楚成王幫助,便答應若日後登上皇位便與楚交好,並說戰爭時兩軍對陣晉軍將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得秦相助登上帝位。 後時逢楚國攻打宋國,宋求助與晉國,晉出兵相救,後楚晉相遇晉按諾退兵三舍,楚以為晉不敢交戰便追擊不了

這個成語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19年。期間到楚國時,得到了楚成王的幫助,重耳為了報答楚成王曾表示:“要是託您的福,果真我能回國當政的話,晉國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與晉國的軍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 楚王說,更是楚地的盛產,逃出了晉國。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馬上追擊,大破楚軍。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我再與您交戰。舍;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你若有一天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退避三舍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是東周時期的故事,來源於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城濮(今山東菏澤市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退避三舍故事的簡寫

晉文公因為*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古代三十里一舍),也就是主動退90裡地。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裡地。

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感受:第一:做事情,一往無前是好事,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也要隨機應變。順應客觀環境與形式,應時而動。晉楚軍隊都很強大,如果單憑一個勇自作戰,兩者都不佔便宜,即便是勝利也是慘勝。況且晉文公有言在先的,主動後撤,不能失信,也是的晉軍不理虧。退避之後,到了有利於自己的地形,也是到了退無可退的時候,楚軍孤軍深入,也利於晉軍作戰了。勝利的同時損失減少!

第二,君子對君子做事,要講個信義。

退避三舍的故事介紹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人公: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訊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退避三舍概括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第一篇是:千金一笑。

故事講的是:受周幽王喜愛一個女子——褒姒,她長得很美,卻不愛笑。周幽王想:褒姒這麼美的女人不願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於是周幽王派人貼出:誰能讓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兩金子(其實是銅)。許多人都來試試,可沒有一個人成功。忽然有一天,一個大臣虢石父對想出了一個主意,周幽王聽後覺得不錯,於是就派人在烽火臺上點火。各個諸侯王都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金子。

退避三舍是什麼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是成語故事。

歷史典故: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文*定國內後,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晉國的國力很快就上升了。正在此時,周襄王的異母弟太叔帶勾結翟人殺進京城;襄王逃到鄭國,派人向各諸侯國求救。

晉文公見在各諸侯國中顯示自己實力的機會來了,便立即親自率軍前去勤王。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四月),晉軍將周王迎回洛邑,並殺死了太叔帶。

襄王將京城附近的溫、原、陽樊、攢茅四地封賜給了晉文公。晉國得了四地,它的國土擴大了,可以直通太行山之南,它在諸侯國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了。但是晉文公並不滿足於此,他要像齊桓公那樣稱霸稱侯。於是,文公努力擴充軍隊,將原來的二軍建制擴充成上中下三軍。當時的軍隊建制,小國為一軍,中等國家有二軍,只有大國才有三軍。

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糾集陳、蔡、鄭、許四*隊進攻宋國。宋成公馬上派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援。

晉文公有些為難。宋國在他流浪的時候,待他很好,現在有急難,應該去救援;但楚成王在那時待他更好,難道就這麼去和楚國打仗嗎?他就召叢集臣們商議辦法。

新提拔的將軍先軫(zhēn)說:“楚國強橫中原,覬覦(jì yú)霸權,早晚要與我們兵戎相見的;這是天賜我們在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機,我們不能坐失!”

“那麼,如何去解宋國之圍呢?”文公又問。

狐偃說:“曹、衛兩國與楚國關係密切,衛國最近還同楚國結了親。我們如派兵去攻曹、衛,楚軍必然來救,宋國的圍就可以解了。”

晉文公同意了這個方案。任命先軫為元帥,於公元前632年,出師南渡黃河,攻克了衛國的五鹿。

再說這時楚軍已打到了宋國的都城睢陽,忽然接到衛國告急的訊息,楚成王只好留成得臣圍困宋都,自己率軍去救衛。軍隊走到半路上,又得報曹國都城已被晉軍攻下,曹君也被俘虜了。楚成王於是決定暫時撤回軍隊,不去與晉軍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