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IT科技>

紙上談兵的故事講了什麼

IT科技 閱讀(1.23W)

紙上談兵故事: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

紙上談兵的故事講了什麼

紙上談兵的的意思

啟示:一個人不能一味地空談理論,空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告訴我們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

紙上談兵的出處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長平之戰中,之初,趙國大將廉頗採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佈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抵擋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國聽到這個訊息,換上名將白起,白起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多次突圍,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射死,40多萬趙軍盡被殲滅。

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絡,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

紙上談兵成語的軼事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可能還沒有發明用於書寫的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縑帛上的。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只可能是後人根據這個這個故事總結的。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紙上談兵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從紙上談兵的故事得到了些什麼教訓

1.唯物論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紙上談兵沒有從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當然是會失敗的.

2.辯證法原理

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發展,要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紙上談兵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違背了發展觀.

3.認識論的原理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實踐也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兵法是經過實踐而來的,是一種認識,認識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趙括為人,善於“紙上談兵”而無實戰經驗,貪功逞強而剛愎自用.趙孝成王惑於秦廷反間,偏拜他為主將,給了他喪師誤國的機會,後來他的行徑則出於非不為而不能為——即趙之慘敗早在趙廷決定任趙括為主將之時從根本上就決定了.誠然,趙括作為主將,戰略上戰術上均有重大失誤——這一點只要同其前任廉頗稍事對比,就足以洞若觀火.其歷史悲劇,其經驗教訓,自當深刻總結和檢討.然而,若不唯成敗論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畢竟指揮趙軍對強大的秦軍作了極其英勇的殊死戰,亦給了敵人以重大殺傷.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空有才學文化,卻沒有實踐經驗,正應得了陸游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裡的趙闊只知道自己有才學,卻不知道自己沒經驗.我們應在生活中大膽勇敢地去實踐.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內容

紙上談兵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

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成語】: 紙上談兵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近義詞】: 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空談。

【結構】:偏正式

【歇後語】: 軍事論文;講武堂裡學打仗。

【燈謎】: 《孫子》;軍書;軍事論文。

【舉例造句】:要成功就得付諸實行,單靠紙上談兵是不行的。

紙上談兵講的是什麼時什麼的故事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觸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讀故事"紙上談兵"的感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地,還要根據實際運用所學地的知識,生搬硬套,生吞活剝地去幹,是註定要失敗的。

大凡讀史之人,都知道戰國時趙國有位“紙上談兵,臨戰身死”的“名將”趙括,其典型例子這裡不再贅述。古人論兵講究“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即靈活機變的作戰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變通”。其實古人的兵法可用在生活中任何一個戰常古往今來,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因而練得,但有一些能說會道的人一旦付諸實踐,就捉襟見肘,什麼事情都處理不好了。有才幹的人不一定科班出身,這正如現在不能把有無文憑當作有無才幹的、有無學識、讀書多少的唯一標準。關鍵是要能學以致用,不能像趙括盡讀死書,談起兵法頭頭是道,打起仗來,什麼也就不懂了,最終落個身死疆場。

讓我感受到了趙括雖然兵書讀得很多,可是卻不會靈活運用,所以才會全軍覆沒。而趙王做事太魯莽,用人不當,也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論做什麼,都不能只空談理論。只有聯絡實際,活學活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才能將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