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史可法》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綜合知識 閱讀(1.35W)

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傳奇,是一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所謂“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為了服從於這一總體藝術構思,作者精心塑造了史可法這樣一個憂國憂民、忠貞正直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史可法》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人,崇禎三年(1630)進士。明末任淮安漕撫,後升任南京戶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三月鉅變之後,北中國落入清兵之手,留守南京的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為了自己的利益,策劃迎立昏庸腐朽的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王朝。他們差人投書史可法,邀他一同列名。史可法聽了侯方域數述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論後,便立即回書馬士英: “福藩罪案三椿大,五不可,勢局當歇”,並且拒絕召見前來活動鑽營的阮大鋮,旗幟鮮明地表明瞭自己不與閹黨同流合汙的政治態度。然而,馬士英之流不顧史可法的反對,徑自擁立了福王,造成既成事實。弘光即位後,史可法雖然名義上升了大學士,卻受命督師江北。顯然,這是馬士英之流排擠他的政治陰謀。史可法明知受貶,卻不以為意,反而以出守重鎮為“正好戮力報效”的機會。這充分表現出史可法忠於國家、不計較個人名利的難能可貴的品質。

然而,南明王朝是一個基礎脆弱、內部分裂的政權,權奸當國、門戶紛爭、將帥不用命,再加上弘光帝本人的庸懦荒淫,這就註定了弘光朝覆亡的命運。史可法雖然有一腔忠肝義膽,但他限於當時的環境,加之自己才智缺乏,處事迂闊,無法挽狂瀾於既倒。當時弘光朝具有軍事實力的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擁兵武昌的左良玉所部;另一部分是史可法所統帥的江北四鎮,即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江北四鎮將驕兵悍,彼此間矛盾很深,對這四人史可法都無法駕馭。史可法到達揚州後,本打算與四鎮商議,發兵防河,以圖“恢復北朝”、 “收復中原”。沒想到四鎮為了爭奪揚州繁華之地,跋扈不用命,大動干戈, “一個眼睜睜同室操戈盾,一個怒衝衝平地起波濤。沒見陣上逞威風,早已窩裡相爭鬧”。史可法只得苦笑中興大業“封了一夥小兒曹”,慨嘆“這才是將難調,北賊易討”。對此,他無計可施,只得以一紙告示來調停四鎮的內訌: “沒奈何,且出張告示,曉喻三鎮,叫他各回訊地,聽候調遣”。這一切充分反映出史可法作為三軍統帥缺乏指揮才能的弱點,以及他當時處境的艱難。然而,他不顧勢孤力單,仍依然忠心耿耿,為國事而操勞。這種愛國熱忱令人肅然起敬。

弘光元年(1645)乙酉四月,清兵渡淮,進逼揚州。這時江北四鎮中,高傑北上防河,已為總兵許定國刺死;其他三鎮皆聽馬,阮指使,移鎮上江,去堵截以討伐權奸為名而進逼南京的左良玉部隊,丟下黃河一帶,千里空營。而史可法手下守衛揚州城的士兵不足三千,且人心渙散,都想逃生。在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史可法感到: “這淮揚一失,眼見京師難保,豈不完了明朝一座江山也。”眼看國家傾覆在即,而自己又無力拯救,史可法不禁悲痛欲絕,血淚沾襟,他向士兵們披肝瀝膽地傾訴: “闌珊殘局,剩俺支撐,奈人心俱瓦崩。俺史可法好苦命也。協力少良朋,同心無弟兄。只靠你們三千子弟,誰料今日呵,都想逃生,漫不關情;這江山倒像設著筵席請。史可法,史可法!平生枉讀詩書,空談忠孝,到今日其實沒法了。哭聲祖宗,哭聲百姓。……哭的俺一腔血,作淚零。”這滿懷忠義的傾訴,這一腔熱血的噴湧,終於激發了將士的愛國熱情,誓死表示: “要替元帥守住這座揚州城。”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史可法要求士兵向清兵作殊死的鬥爭,他吩咐士兵: “你們三千人馬,一千迎敵,一千內守,一千外巡。……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盡。”他激勵士兵: “從來降將無伸膝之日,逃兵無回頸之時。那不良之念,再莫橫胸;無恥之言,再休掛口,才是俺史閣部結識的好漢哩。”他的愛國熱忱和不屈不撓的抗敵精神,在這裡又得到了集中而又強烈的表現。

真是“模糊老眼深更淚,賺出淮南十萬兵”。史可法和他的三千人馬戮力同心,孤軍奮戰,終因力盡糧絕,外援不至,三千將士英勇犧牲,揚州城被清兵攻破。史可法本想與城共存亡,然而“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撐持,豈可效無益之死,舍孤立之君”。在史可法這樣的封建社會士大夫的心目中,君主就是國家,忠君與愛國是聯絡在一起的。君主在,國家就還有一線希望。於是,他隻身跳下南城,直奔儀真,準備奔往南京重整旗鼓,作最後的鬥爭。在路上碰到了老贊禮,他才知道弘光帝已逃跑,清兵已過江。史可法眼看江山易主,殘存的一線希望也徹底破滅了,於是他決心以一死殉國,自沉江中。這位民族英雄在臨終前唱出了一曲催人淚下的哀歌: “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你看茫茫世界,留著俺史可法何處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換主,無可留戀。”這曲哀歌抒發了他沉痛而壯烈的情懷。在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亡國之辱,自責: “俺史可法亡國罪臣,那容的冠裳而去”,因而“摘脫下袍靴冠冕”。“沉江”這一齣戲,借史可法臨死時悲憤的愛國情懷來激發人心,也使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得到了完滿的表現。

據史籍記載,史可法是在乙酉(1645)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攻破時被清兵所執,英勇不屈而死的。《桃花扇》的作者為了表彰史可法的民族氣節,採用民間傳聞虛構了史可法在揚州城破之後,奔赴南京,途中因絕望而於乙酉五月“沉江”的情節,而這一情節在藝術上是相當成功的,曲詞悲壯動人,寫出了這位民族英雄的愛國思想,有助於作者把史可法成功地塑造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生動感人的民族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