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凤县的由来

综合知识 阅读(1.87W)

凤县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

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

县以此得名。

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

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

解束杆向部至怀师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

县以此得名。

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伟场错不先化管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

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凤县古称凤州,为长安通往巴蜀的必经之地,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故道、连云、褒斜三条栈道从县境通过。

境内有三个4A景区、三个3A景来自区;已探明铅锌、黄金等金属和硅石等非金属矿藏100多种,陕西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确定的14个省级整装勘查区,凤县独占其二,是中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陕西省黄金吨金京属零鲁哪县;是中国花椒之乡、全国最大的林麝人工驯养基地、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

凤县是中国工合运动的发井科往祥地,20集唱盾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的欢迎晚宴祝酒辞中,提到了工合运动的发祥地陕西双石铺。

凤县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解释公众的

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批判继承和创新。我们可以我们离不开文化交流和向他人学习。

奉贤贤人言子的资料(文字和图片)快!!!!!!!!!!!!!!!!

凤县贤者你知道我们家乡凤县这个地名的由来吗?相传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吴,今常熟)不仅认真学习道教,而且热心传教。有一年,他辞官回校,在当地传教,设立学堂,既教弟子学汉字,又教人以儒家礼仪道德修身。在闫妍的倡导下,孔子的声音在当地随处可见。事后,当地乡绅觉得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表达怀念之情,在当地修建了燕子庙,雕刻了燕子像。后人表示感激和敬佩,纷纷去烧香磕头拜圣贤。后来设县,取名凤县,沿用至今。这里,冯意味着尊重、崇拜和奉献。西安意味着美德和才华。圣贤主要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和才能,遵守礼仪规范,反映一般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的民俗《思奇》中的尊贤见贤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奉贤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家乡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所有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然而,它可惜当年没有晏子讲学。为了让奉贤更美丽,更文明,经济更发达,我想提这个建议。理由如下:古华公园东北角,阳光花园东南两侧湖水环绕,波光粼粼。有季芳桥和武曲桥。北侧郁郁葱葱的竹园,西侧假山,边上绿草茵茵,绿树成荫。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2005年建成后就基本封闭了。为了开发利用它,也为了纪念闫妍两千年前在这里讲学讲经的场景,燕子庙和燕子台重现了当年的讲学布道,为古华公园和奉贤区增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使奉贤地名的由来有了一席之地。古华公园是本市为数不多的五星级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游人如织,让来奉贤的朋友感受到了奉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奉贤人以闫妍为榜样,崇尚尊贤见思奇。在晏子讲学两侧的厢房里(今天中山公园),一方面可以开发、生产和销售纪念先贤的旅游纪念品。在展示我区优秀人才事迹的同时。

凤县是羌族的故里吗?

凤县称自己是羌族故里,大概是指古代曾经有羌人居住过。

作为一个羌族人,我负责的告诉你!古羌族发源于河湟地区,范围比较大,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现代羌族只是古羌一支后裔,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宝鸡市的凤县和凤翔县是同一个地方吗?

这是宝鸡市两个不同的县。

凤翔,在宝鸡市东北方向,辖13个镇,233个行政村,8个社区。人口51.5万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是陕西省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高粱、玉米、豆类次之。为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凤府三绝(东湖柳、姑娘手、西凤酒)驰名中外。

凤县,在宝鸡西南部,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北依秦岭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栈道贯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县境海拔在915—2739米之间。特产有凤椒、苹果、中药材、食用菌、 马勺脸谱等。凤县属于山区,人口10万人左右,矿产资源较丰富。生活习惯接近陕南和四川。

中国的花椒之乡有几个?

中国的花椒之乡有以下5个:

1、陕西凤县

凤县是国家林业总局命名的中国花椒之乡,凤县花椒也是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公布的大红袍花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05年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将凤县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凤县由于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产于凤县的“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艳、味浓、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双耳闻名遐迩,被称为“凤椒”。

2、陕西宝鸡岐山曹家鱼龙

岐山鱼龙花椒专业合作社地处岐山县蔡家坡镇曹家社区西南部,东邻陕汽集团公司,西邻法士特集团公司。

全镇共栽植花椒9400余亩,新栽花椒3800亩,已挂果面积5600亩,亩产干椒200多斤,每亩纯收入达到3500-5000元,全镇年产花椒110万斤以上,今年全镇仅花椒这一项产业可收入196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1600元左右。

3、陕西韩城

陕西韩城市建有百里4000万株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花椒之乡。

全市农民人均栽椒160株,花椒栽植专业镇6个、专业村195个、专业户2万个。2011年全市花椒总产量达2000万公斤,约占全国花椒总产量的1/6;花椒总产值达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4、山西芮城

2015年8月,在中国经济林之乡评审会上,芮城县被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是山西省唯一通过评审的县。

5、甘肃秦安

秦安全县果椒园面积达90.9万亩,产量91万吨,产值33.4亿元。秦安生产的“北京7号”蜜桃、“秦富1号”苹果荣获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秦安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希望可以被采纳,谢谢

凤县的行政区划

凤县行政区划,隋代前无考,唐开元间(713~741)梁泉县(今凤县)设12乡。,宋梁泉县设三乡和黄花、保安、方石、东河桥、白涧、囱土、武休七镇。元(1271~1368)无考。明初实行里甲制,设乡、甲约。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役贡册,以110户为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百户为10甲。在城日坊,近城日厢,乡都日里。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定百户为里,全县编户六里。

清(1644~1911)初,沿用明里甲制,全县置登俊、安河、梁泉、方石、乐从、顺治、永兴、八庙、嘉陵九里九十甲。康熙四十七年(1708)申行保甲之令。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置留坝厅。

时期,沿袭清末区划。18年(1929),全县按照户口多寡,自治区域,划为9区,辖42地。

28年(1939)5月,陕西省整理保甲,将9个联保整编为7个乡镇,46保整编为36保,469甲整编为738甲。至30年(1941)仍为7个乡镇,36保。738甲调整为706甲。

34年(1945),全县仍为7乡(镇),下辖36保、676甲、10479户。

38年(1949)4月,据凤县出席保民大会公民人数报告表载,全县仍为7个乡镇、36保,下辖767甲,11641户。

1949年9月3日,县进驻黄牛铺后,成立草凉驿区公署,并组成东河桥、堆子、黄牛铺、侯家店、红花铺、草凉驿6乡和唐藏地区的隘口乡。同年11月27日,县境全部解放,县迁驻凤州,废除保甲制,设立区、乡、行政村。全县设7个区公署、2市(乡级)、38乡。

1950年5月,撤七区并入五区,1951年又恢复七区。1953年地域调整,将六区所辖之闸口石乡划归留坝县,二沟乡划归勉县。6月又把四区所辖之白云、黄牛河两乡和关上乡的一半(包括靖口街及其以北的石沟)划归太白直属区。至12月将原38乡调整为42乡(镇)。

1959年1月1日,凤县、留坝两县合并。原两县24个人民公社合并为5个大公社,下设37个管理区、190个生产大队。1968年12月,以凤州公社所辖之龙口地区,设立凤县委员会龙口办事处(初称红卫镇办事处)。

1984年3月,改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委员会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5年1、4、5月相继改黄牛铺、河口乡和龙口办事处为镇。至1989年,全县有4镇、11乡、9个居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委员会、659个村民小组。

凤县辖双石铺镇、凤州镇、黄牛铺镇、红花铺、河口镇、唐藏镇、平木镇、坪坎镇、留凤关镇等9镇,100个行政村。境内还有马头滩林业局和辛家山林场等单位。1997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县。

凤县永生村名字的由来,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乌龟,少年不老永生!

凤县的地理环境

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6°24′54″~107°7′30″,北纬33°34′57″~34°18′21″。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北依秦岭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栈道贯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 凤县地处带与温带分界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适中,资源丰富。有乔木、灌木360余种,林地面积16791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近1318万立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5.8%。有野生中草药410余种,既有麝香、牛黄、熊胆等珍稀动物药材,又有党参、黄鹤、山鹰、鹭鸶、雉等禽兽20余种。

凤县的人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境内设故道县,人口已初具规模。

西汉时,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两年,人口增殖,约有5703户,26173人。东汉末,战乱、瘟疫、灾患频仍,人口骤降。

至西晋太康元年(280),仅存600余户,3000余人。

隋文帝时,经短暂的休养生息,人口渐增。隋炀帝大业5年(609),梁泉县有1613户,8065人。隋末,战乱又起,至唐武德元年(618),降至900余户,4903人。

盛唐期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丁兴旺。天宝元年(742),凤县属河池郡,郡辖4县,有5918户,27877人。时境内置梁泉、黄花2县约3000户,14000余人。安史之乱后,山贼剽掠,户口流散,县境仅1358户。北宋初,招抚,鼓励垦荒,社会秩序稳定,人口逐渐恢复。

宋元丰年间(1078~1085),凤州领3县,共计38194户,其中客住17900户。宋崇宁元年(1102),梁泉县人口为20381人。南宋时期,金、宋、元频繁交兵,县境沦为战乱之地,人口大减。

元皇庆元年(1312),仅有580户,2470人。

明代中叶,以里甲设置推算,境内居民约660户,7062人。

清顺治六年(1649)颁布《垦荒令》,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措施,川楚一带无生计之民,扶老携幼,向秦巴山区迁徙,使凤县户口剧增。道光三年(1823),最高达173400人。后因兵燹天灾,且所垦之地日渐瘠薄,棚民遂远徙。光绪十八年(1892),境内有10073户,42087人。二十三年(1897),又降为7359户,31705人。

时期,人口徘徊中有升。元年(1912)全县为33901人,12年(1923)为43452人。18~21年(1929~1932)由于饥荒和霍乱流行,人口死亡,外流严重。至24年(1935)有6398户,30496人。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难民陆续流入县境,仅宽滩、银洞滩垦区和三岔河难民及孤儿就达2000余人。27年(1938)全县人口增至9637户,40858人。35年(1946)11190户,44321人(其中寄籍2135人)。37年(1948年)为11629户,470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口增长迅速。1950年15496户,50220人;1959年15521户,70462人,1969年19090户,91978人;1979年23820户,112845人;1989年26079户,108911人。

陕西汉中的主要县区地名的由来

汉中市,辖汉台区和镇巴、留坝、勉县、西乡、南郑、城固、宁强、洋县、佛坪、略阳10个县。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由于年代久远,汉中地名(以及下辖各县)的历史发展过程难与当今的地名一一对上号。所以,首先把汉中的历史沿革讲述。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汉中,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汉台区

秦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这里是刘邦称王、平定三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古汉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遗。

镇巴县

夏、商时属梁朝域。东周为楚地。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置定远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县南部建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县城设在归仁山,即今本县渔渡镇渔渡坝古城堡,此乃镇巴建县之始。

清嘉庆七年(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其后,镇巴的县级行政区设置即稳定。

二年(1913年)废厅改称定远县,后3年改名镇巴县。

1949年12月17日镇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镇巴县成立。

留坝县

本县在明代以前,无县级行政建置。

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是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固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兴元府凤州留坝镇……立巡检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

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设置留坝厅。

中华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

勉县

本县原名“沔县”,因沔水而得名。后因“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10日经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

西汉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沔阳县属之。

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阳县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迁梁州治于南郑,沔阳县属之。

......

清代,沔县属汉中府。

1912年为沔县。1913年废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汉中专区、汉中地区。今属汉中市。

西乡县

本县自蜀汉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秦(前221一前20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南郑县

南郑因“郑人南奔”而得名。自东汉起基本上一直为汉中的附郭首县。

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一小部分郑国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汉中市区一带(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郑),并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

城固县

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

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取楚汉中地,与秦汉中地置汉中郡,同时置城固县。

......

宁强县

宁强县境,禹贡梁州之域。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

秦统一六国后,县境属蜀郡葭萌县。

三国 刘备据蜀,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县境属北周利州晋寿郡兴安县。

隋 开皇十八年(598),改兴安县为绵谷县。

明洪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

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洋县

古属梁、雍之域。 洋县城区图

[1]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

1949年12月4日,洋县解放。

佛坪县

据吴镇烽著《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今县地秦汉时是城固县的一部分,蜀汉设立蒲池县”,该书在三国、西晋、东晋、成汉、西魏等朝均记述蒲池县,在今佛坪县及宁陕县西部。

佛坪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设厅。

1913年,佛坪厅改为佛坪县。

略阳县

先秦以前属白焉氏族聚居地之东城,自西汉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县。曾用名沮县、兴州,武兴、汉曲、顺政。

五代属前后蜀。置顺政县。

宋开禧三年(1207),改顺政县名略阳县至今。

1949年12月9日略阳县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