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茶文化傳播的第一人是

綜合知識 閲讀(5.62K)

茶文化傳播的第一人是

陸羽。他是唐代的茶學家和茶文化傳播者,著有《茶經》一書,被譽為茶道之祖。他不僅系統地總結了茶的起源、分類、加工、煮法、品鑑等方面的知識,還提出了“四物”、“六要”、“七情”、“八諦”等茶道理論,對後世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

  世界各國的種茶和飲茶習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茶和瓷器、絲綢都是中國人民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一起來看看。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漢族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歷史   茶在亞洲的傳播

  早在公元六世紀和七世紀,朝鮮半島上的大批新羅僧人為求佛法來到中國,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後回國傳教。他們在唐朝時,當然會接觸到飲茶,並在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高麗時代金富軾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茶自善德王有之 。”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麗時代普覺國師一然的《三國遺事》中收錄金良鑑所撰《駕洛國記》記:“每歲時釀醪醴,設以餅、飯、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墜。”這是駕洛國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後裔新羅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 (公元661),首露王廟合祀於新羅宗廟,祭祖時所遵行的禮儀,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見,新羅飲茶不會晚於七世紀中葉。

  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8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八世紀前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學佛歸來的最澄和尚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着一些茶樹。

  南宋時代,日本的榮西和尚兩次來華學佛。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於1191年回國。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茶文化。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同時榮西還用漢文編寫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由於此書的問世,對日本飲茶之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榮西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日本接受中國茶文化,結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藝術,在16世紀初,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儀式,流傳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介紹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就提到茶葉。

  歐洲傳教士將中國的茶介紹到歐洲

  14至17世紀,經陸路,中國茶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傳播。通過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傳到西歐。此時,歐洲傳教士開始來到元和明朝傳教,在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橋樑時,也將中國的茶介紹到歐洲。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瑪竇中國札記》對中國的飲茶習俗的記載詳細而具體。據陳椽《茶業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曉(1485—1557 年,死後出版)著《茶之摘記》、《中國茶摘記》、《旅行剳記》3書出版,是歐洲最早述及茶葉的著作。”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於1556 年在廣州居住數月,觀察到了中國人的飲茶情況,記入介紹中國的書《廣州述記》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員從中國帶去茶葉,飲茶開始在歐洲傳播。1607年,荷蘭人從海上來澳門將中國茶葉販運到印度尼西亞。1610年,荷蘭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轉銷歐洲。1613年,英國首次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1618年,明使攜帶茶葉兩箱歷經18個月到達俄京以贈俄皇。

  17世紀,茶葉先後傳到荷蘭、英國、法國,以後又相繼傳到德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18世紀,飲茶之風已經風靡整個歐洲。歐洲殖民者又將飲茶習俗傳入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紀,中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

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茶文化起源於哪裏

1、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

2、陸羽最先在他的《茶經》中探討茶的起源,他認為據《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應當開始於神農,而這種説法目前存在着較大的爭議。學界比較認同的是茶葉生產始於四川。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區在漢時就大量種植茶樹,甚至把茶作為貢品向西漢都長安進貢,秦漢以後茶葉開始向外傳播。

3、對於茶文化的起源問題,各家説法不一。陸羽有關茶起源問題的這種説法雖然存在着爭議,但其中一絲微弱的信息卻表明:在原始社會,人們在“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癒疾病的“藥”用之性,而沒有產生文化。有學者認為把茶作為一種文化而不是單純的飲用真正有歷史記載的應該從西漢算起。

4、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充分證明了西漢時茶葉市場的存在和飲茶風俗的形成。《集古錄》則提出茶文化起於魏晉,魏晉名仕以飲茶于山水來怡情養性,,形成了一種茶的名仕文化。同時隨着文人飲紅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茶文化傳播的歷史是什麼

  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傳播,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傳播的歷史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着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十八世紀開始大規模經銷中國茶,並獲得了鉅額利潤。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紀末,英王專程派特使來中國商討發展貿易時,從中國得到了幾株茶樹苗,隨後即移植在印度,擬發展英國自己的茶葉生產。中國茶樹苗經精心培植,終於長大成林,後來印度產製的茶葉即開始在倫敦市場上銷售。

  十九世紀,中國的茶葉終於走向全世界,成為了世界性飲料。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向馬裏、幾內亞、阿富汗等國派出植茶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將茶樹、茶籽在不利生長的酷熱地區生根落户。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50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當今,茶葉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諸多效用,已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認識,成為舉世公認的“天然第一保健飲料”、“二十一世紀世界飲料之王”。

  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説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説法也因民

  間傳説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説法。另有説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説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説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秦漢説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説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咖啡與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茶與咖啡是中西方極具代表性的飲品,它們被視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與咖啡的濃香醇厚使它們各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韻調。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咖啡與茶文化的傳播歷史,一起來看看。

  咖啡與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中國茶葉的外傳經歷了兩個不同時期和不同的路徑。早期在公元475年時,由陸路從土耳其進入中國西北,進行以貨易貨的貿易,將茶葉引進土耳其,把漢語的“茶”音譯為“chiy";接着經由土耳其傳到阿拉伯,以後再傳到俄羅斯。後期,在17世紀初後,中國和歐洲的海路貿易快速發展起來,最初由英國人從廈門購買茶葉最後傳入歐洲。

  教的《古蘭經》嚴禁喝酒,説:“惡魔唯願你們因飲酒和而互相仇恨,並且阻止你們紀念真主和謹守拜功。”咖啡從非洲傳入阿拉伯地區以後,成為替代酒的理想飲料,因而獲得迅速發展。《古蘭經》約與《茶經》同時,《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全書,而咖啡才開始在阿拉伯地區“落户”,兩者的文化背景差異,無法相比。

  阿拉伯人最初是咀嚼咖啡豆,吸取其汁液,一直到公元1000年時,才把咖啡豆放在滾水中煮沸,成為芳香的飲料。把咖啡加工成粉末,成為速溶咖啡,是遲至20世紀30年代的事。而中國在宋朝時期,茶產全盛,茶書層出,儒道佛三家吧茶文化推向。對比咖啡的加工歷史和加工技藝遠不及茶葉複雜繁多,也不足為奇來了。

  阿拉伯地區有埃塞俄比亞引入咖啡後,為保持咖啡的壟斷地位,曾長期禁止咖啡種子外傳。直至16世紀,印度人偷偷地將咖啡種子帶到印度種植。17世紀,荷蘭人也偷偷地將咖啡種子帶到錫蘭和印尼爪哇、蘇門答臘、東漢汶等地種植。咖啡是17世紀初由土耳其傳到意大利,當時的威尼斯商人稱咖啡為“阿拉伯酒”,接着傳遍了歐洲各國,直到18世紀晚期已傳遍了南美洲各國。

  咖啡與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起源

  關於茶的起源問題可謂眾説紛壇,並且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説法和解釋。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並且茶也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實際上中國的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有茶的存在了,無論是從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當中,還是從古代詩歌對茶的描寫裏,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國由來已久。儘管對茶有着這樣或那樣的説法,但是卻不曾對茶的起源有個定論,關於茶的原產地有西南説,四川説,江浙説等。而茶的發源時間更是眾説不一,分別有神農説,西周説,秦漢説,六朝説等等。總之,茶的起源和時間仍然因為歷史記載的缺乏和不精確而顯得模糊不清,但是這些並不影響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沒有一個定論和確定的説法的。根據歷史學家的解釋説,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最早生長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並且據説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土耳其的大使們將咖啡引入到了法國,之後法國將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個國家。總之,茶與咖啡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帶有一定的神祕色彩,並且由於歷史的久遠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問題,關於茶與咖啡的真實起源等問題已經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點的是這兩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主要飲品,並且逐漸的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茶文化,並不斷充實和發揚。與茶並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並且也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咖啡文化。兩者在世界上都佔有着重要的地位。

  咖啡與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茶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在中國的國土之中,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和演化,茶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茶文化,比如説有茶藝、茶道、茶具、茶包裝、茶樓設計以及茶詩和茶禪等等很多方面。飲茶在很多時候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飲茶,它代表了更多語言性的傳達與闡述,代表了藝術的境界與審美。一方面它使得人們精神生活或者説是文化生活不斷充實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動着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個方面的不斷髮展與繁榮。並且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吸收了中華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與茶藝術。據統計茶是在16世紀的時候引入歐洲的,到18世紀的時候茶多在歐洲已經盛行起來了。之後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為了壟斷中國的茶市場和茶商品貿易,不斷的強行進入中國市場,逐漸地形成了對中國茶的控制。之後美國雖然沒有直接的參與到對中國茶的壟斷中來,但是他卻憑藉着自己的經濟實力和世界地位將發端於英國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廣到了全世界。

  咖啡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據調查顯示,咖啡在西方國家裏的傳播和興起要比茶葉晚一些,據説在17世紀的時候,新理性主義的思想在歐洲迅速地蔓延開來,並且這一新思想催生了啟蒙運動的發展,接着在此思想的傳播之下帶動了具有“醒腦劑”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國家為了打破阿拉伯人對咖啡生產的上的壟斷,荷蘭人與法國人都耗費了巨大的精力,終於在爪哇和中南美種植成功,並且開始大量生產。自此以後咖啡就持續地進入到歐洲的市場之中來,並且深受各個國家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咖啡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裏,主要的是集中在聚會社交的場所之中,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北美,據説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才開始發展起來,而美國對咖啡的營銷策略是推廣真空罐裝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並且美國在1971年的時候在西雅圖創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場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發展起來了,逐漸的成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約是在20世紀的時候咖啡才傳入到中國的,並且是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但是那時的咖啡還只是鳳毛麟角,並沒有在中國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後咖啡才在更大的範圍內被中國人所傳播。咖啡於國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種舶來品,它代表的是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與好奇,尤其是在國內各個地方興起的星巴克這樣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對時尚的展現,同時也是國人們瞭解國外文化的一種途徑。

 

中國茶文化的三個高峯以及特徵是什麼?

我國曆史上茶文化的三個高峯期分別出現在唐代、宋代及明清時期三個時期。其特徵為,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峯。宋代時期,宋太祖設立茶事機關,茶儀已成禮制,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點茶法即是在宋代這一時期成熟完善並得以流行開來。明清時代,由於茶的“改團茶為散茶”及清飲泡茶法的形成與流行,從唐宋時代的烹煮飲茶法到明朝的清飲泡茶法,乃是飲茶歷史上劃時代的大變革,到了清代,中國的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飲茶更為平民化、更為普及,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第三個高峯

茶文化簡史-茶知識

茶文化簡史-茶知識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茶文化的發展也由此漸漸成為國粹。下面,我為大家分享茶文化簡史,快來看看吧!

  漢魏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醖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醖釀時期。

  (1)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

  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飲茶始於西漢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説來,有先秦説、西漢説、三國説、魏晉説。

  (2)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3)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漢代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峯

  (1)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

  《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2)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宋元時期——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峯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國茶的.藝術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

  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藴蓄着一種高雅的情致。

;

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雖然陝西不是飲茶文化的發祥地,但與蜀地的飲茶文化有密切的歷史淵源。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一起來看看。

  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一)“秦人取蜀”推動了“茗飲之事”向全國傳播

  清人顧炎武《日知錄·茶》載:“王褒《僮約》雲:武都買荼。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孫楚詩云:薑桂茶荈出巴蜀。《本草衍義》:晉温嶠上表貢荼千斤,茗三百斤。”在此基礎上,其進一步指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但根據上文所述,早在西周時期,關中地區已經形成了吃茶的風俗。此外,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巴國在西周時期已經掌握了園栽茶的技術,並將“香茗”等名茶作為貢品進奉給周天子。所以,將顧炎武所言理解為我國飲茶始於戰國時代顯然不妥。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中國茶葉的主產區應該仍在巴蜀地區。在戰國諸侯紛爭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商品交流非常困難,尤其是巴蜀僻處西南一隅,茶葉及茶文化的對外輸出基本無法實現。所以,據文意揆之,顧炎武所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當指自秦國取蜀之後,巴蜀地區所出產的茶葉才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地區,飲茶的風俗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言。“秦人取蜀”在公元前316年,此後,巴蜀地區的茶文化與關中地區的茶文化之間的交流應該更為頻繁和密切。而“茗飲之事”完成向全國的傳播,應該是在秦王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之後。

  (二)唐朝中期在陝西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

  “茶馬互市”,是我國唐宋至明代時針對少數民族施行的一項以茶易馬的貿易制度。作為漢唐時期的全國中心及宋代以後的西北重鎮,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是古代“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之一。唐朝的茶風鼎盛,其飲茶習慣開始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重要影響,吐蕃、回紇等周邊少數民族漸如唐人“一日不可無茶”。在松贊干布之前,吐蕃尚無飲茶的習慣。隨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飲茶的習俗也開始傳人吐蕃,吐蕃民族飲茶之風逐漸盛行。唐玄宗開元年間,吐蕃與唐在赤嶺(今日月山)、隴州(今陝西隴縣一帶)等處互市,雙方交換的物品主要是馬匹和茶葉、絹帛等。此外,在回紇幫助唐朝平定安史叛亂後,為了酬謝回紇之功並滿足自身的戰馬需求,唐朝與回紇之間保持了長期的以唐王朝特產換取回紇馬匹的貿易。在唐人封演所撰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回紇與唐朝進行茶馬貿易的具體情況:“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這是我國曆史上有關茶馬互市的最早記載。此外,《新唐書》《陸羽傳》亦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由此可見,在唐朝輸入回紇的物品當中,除了絹帛,茶葉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唐代長安與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1 唐長安創造了最輝煌的宮廷茶文化 宮廷用茶在周代已有記載。到了唐代,統治者對茶事格外投入,將宮廷茶飲推向了極致。宮廷飲茶主要在以下場合:娛樂、王子公主婚嫁、殿試、內廷賞賜、清明宴、帝王清飲、供養三寶、賜茶、接待外國來使、祭天祭祖等。每年宮廷舉辦規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以茶事展現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氣象,顯示君王精行儉德、澤被羣臣的風範。唐宮廷茶文化還創制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茶具。1987年5月,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唐代宮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共27件。其中,有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金銀絲結條籠子、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台等富麗堂皇、璀璨奪目的金銀器茶具。中外茶學界、茶文化界專家一致認為,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古老、器形品類最完整、製作最為精美、華貴的茶具,堪稱國寶。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界,印證了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2 唐代長安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 由於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日本在這個時期曾經先後派遣了20餘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國。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產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經有茶樹的存在,故學者推測大致在貞觀四年(630)至805年之間,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將茶籽帶回日本,並最終種植成功。但真正將唐都長安的茶文化傳播到日本的卻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留學僧。其中,又以空海、永忠最具代表性。永忠和尚在唐代宗大曆十年(775)隨遣唐使到達長安,此後其在長安居住了30年之久。在長安期間,永忠深受長安茶文化的影響。所以,其在805年返回日本後,不僅將茶種帶回日本,更是將唐都長安的茶文化傳播到日本。根據《日本後紀》的記載,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磋峨天皇“幸近江國滋賀韓畸,便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護命法師等,率僧奉迎於門外。皇帝降輿,升堂禮佛。更過梵釋寺,停輿賦詩,皇太弟及羣臣奉和者眾。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國司奏風俗歌舞。五位已上、並掾以下,賜衣被,史生以上、郡司以下,賜帛有差”。據日本學者小川后樂的研究,永忠為磋峨天皇所煎的茶是由其在日本栽培的優質茶。在磋峨天皇的推動下,永忠培育茶葉的方法得以在日本關西地區普遍推行。此外,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空海大師跟隨遣唐使來到長安。而其在長安青龍寺學習佛教密宗教義期間,深受長安嗜茶風俗的影響。所以,在空海回國後,其一方面將從唐朝帶回的茶籽分種各地。另一方面,他還將唐朝製茶的工具、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等也帶回日本。空海在815年呈給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獻表》中,就有“觀練餘暇,時學印度之文;茶湯坐來,乍閲振旦之書”的記載。通過永忠、空海等高僧的努力,唐朝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寺院和上層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

  3 唐長安茶文化促成了阿拉伯飲茶之風俗 在唐代的中西方貿易當中,茶葉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中國茶外銷的貿易中心。唐代茶葉的出口量很大,沿絲綢之路輸往中亞、東南歐和北非佔相當大的比例,是外貿的主體商品之一。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往來頻繁,我國史載,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間,阿拉伯曾37次遣使來唐。阿拉伯一帶商人到中國的也不少,逐步接觸飲茶之風。在成書於851年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作者蘇萊曼通過記述“關於印度、中國及其國王的情況”,對當時唐朝所出產茶葉也有所記述:“國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國的鹽税及泡開水喝的一種乾草税。在各個城市裏,這種乾草葉售價都很高,中國人稱這種草葉叫‘茶’(Sakh)。此種乾草葉比苜蓿的葉子還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開水衝喝,治百病。鹽税和這種植物税就是國王的全部財富。”通過商業貿易的方式,阿拉伯商人將茶葉向西傳播。至今阿拉伯人飲茶風氣很盛,自唐朝算起飲茶亦有千年歷史了。

  (四)陝西茶商在明代創造了中國茯磚茶的始祖文化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抓住在陝西實行“茶馬交易”的機遇,輸茶於隴青,逐步壟斷了西北邊茶貿易。為了減小茶葉體積,方便長途運輸,精明的陝西商人把茶葉製成茶塊,運往西北地區銷售。對茶再加工的過程中,陝西商人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特別是通過一道特殊的“發花”程序,專門在“磚塊”中培養“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有化膩健胃、禦寒提神的飲用功效。因此涇陽茯磚茶一直受邊疆少數民族的喜愛,與糧、奶、肉並列,成為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祕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涇陽茯磚茶製作工藝上形成了“三不能制”的説法:一是離了涇河水不能制;二是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三是離了陝西人的技術不能制。經過多年反覆摸索和試驗,直到1953年,在陝西茶工、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經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的指導,才實現了在湖南安化磚茶廠所謂“移地築制”的神話。

  陝西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至唐代,陝西茶進入輝煌時期。陸羽《茶經》記載全國茶葉生產情況時寫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即今安康、紫陽、石泉、嵐皋幾縣沿漢江山谷。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寧強、南鄭、漢中、留壩、勉縣一帶。———當然,陸羽對陝南茶評價並不高,那原因在於江南茶得其天時地利後來居上,中國茶業的重心也就是從唐代以後漸向東南傾斜。但陝南茶在中國西部地區獨領則是不容置喙的事實。《新唐書·地理志》載:“金州漢陰郡,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興元府漢中郡土貢谷、紅棗……柑、枇杷、茶。”

  陝西茶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也自唐代始。據西安“清盛魁”茶行的傳人回憶,他們家清代還保存有唐代在長安經營“山南茶”的帳冊,上面記有唐代名臣秦瓊、尉遲敬德買山南茶的帳務。説明在唐代的陝西已有較成熟的茶葉市場,茶業的消費者不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還有達官貴人。

  在唐貞元末年,朝廷為了固邊,擴充軍隊,急需大批馬匹,用於裝備騎兵和運輸糧秣,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急需大批茶葉,鑑於雙方的需求互補,朝廷適時的設立邊貿市場,用茶48葉與西北的少數民族換馬,開了茶馬交易之先河。當時的貢獻就是為唐王朝換回紇馬,是隱性的國防戰略物資。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場的時代。當時,山南人以種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蘇轍《欒城集》中説:“洋州(今洋縣、西鄉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區)人户以種茶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葉產區》一文言道:秦嶺以南包括陝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歲產茶2102萬斤”,佔全國總產量的30%。宋熙寧七年實行“茶馬法”,在京西路金州設買茶場6處,全陝西設賣茶場332處。在當時,茶不僅是陝南農户衣食的重要來源,朝廷也由此開闢財源和擴充軍備。熙寧七年後,屬京西路金州所轄的茶區和蜀道茶葉貿易空前繁榮。全陝西賣茶的邊貿市場共計有332處。榷茶的實質是帶強制性的統購統銷,由國家制定價格,低價收進,高價賣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又解決了軍隊急需的馬匹。國因馬強,茶因馬貴。當時一馱茶可換回一匹馬,陝西每年輸邊茶葉20000馱,可換回20000匹馬。南宋時馬價增值,20000馱茶只能換3000匹馬,朝廷每年購馬11900匹之多。

  宋代茶風旺盛,且盛行鬥茶之風。湯色白,喜歡選用黑色茶盞以襯托湯色,便於評判勝負。由此可見,飲茶自然已成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且以鬥茶為樂。

  明代的漢中是陝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漢中茶的產量最高達到500萬斤(1557年),合2500噸。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馬的國策。朱元璋認為“用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漢中茶作為間接的“國防資源”又升了級別,《茶法》90%的文字皆針對漢中茶和川茶。《明史》載:“用漢中茶300萬斤,可得馬30000匹。”100斤漢中茶可交換1匹回紇良馬,可見當時漢中茶價之昂貴。 朝廷鑑於邊境烽火綿綿,敵國又善騎射,便加大了擴軍備戰的力度,以茶易馬更見其重要,對漢茶的生產成了當務之急。茶的產供銷完全成了行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進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加之明王朝由於遭到了襄陽流民起義軍的打擊,不得不廢止“禁山”,大規模的移民開發推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萬曆《陝西通志》卷8載:明正德七年(1512)以後,金州、漢陰、紫陽、石泉一州四縣在官府註冊的茶户為2000餘户。陝南的茶葉產量在陝西大地震之前,“正額茶易馬外,多開中以左公家,有至500萬斤者”。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調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率湘軍起義。左宗棠是湖南人,見“漢茶”充斥大西北茶葉市場,有意提攜湖茶,為湖南茶商爭得一些份額。如左宗棠駐軍的甘肅省,添設南櫃,湧來大批南方商人。發展的歷史機遇,重新佔領了大西北茶葉市場,並轉輸鄂北、豫南。陝西茶業又有較大發展,僅興安地區就達300萬斤,合1500噸,其中紫陽一縣的產出超過200萬斤,合1000噸。

  總之陝西的茶葉和茶文化的歷史地位,在中國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茶的起源與傳播

1、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説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説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説成立,那麼西南説就成立了。四川説要比西南説“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説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説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説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説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羣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帶和温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温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中國茶向外國的傳播

每日一個茶知識。

茶在國外的傳播:

1.茶葉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茶文化茶最早向外傳播據史料記載,我國茶葉最早傳入朝鮮半島。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南北朝時期),茶葉隨佛教由中國傳入高麗國(今朝鮮和韓國)。到了唐代,朝鮮半島已開始種茶。《東國通鑑》載有“新羅(國)興德王之時,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賜予茶籽,始種於金羅道之智異山。”公元828年,朝鮮派到中國的使者金大廉由中國攜回茶籽種於智異山下華巖寺周圍。到公元12世紀,高麗國的鬆應寺和寶林寺等寺院大力倡導飲茶,使飲茶風氣普及民間。

2.茶東傳日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師人華求法;公元805年,他師滿回國時帶去茶樹種子,種植於近江(今日本滋賀縣境內)的比睿山麓。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到南宋時期,日本榮西禪師分別於公元1168年和1187年兩次來我國學習佛經,並在我國學茶,親身體驗宋代的茶藝及飲茶的效用。榮西還用漢字撰寫了兩卷《吃茶養生記》。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人宋求法,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帶回中國茶典籍多部及徑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種,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3.茶南傳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從公元7世紀起即與我國有往來。1684年,印度尼西亞開始引人我國茶籽斌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印度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到1826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從我國引進茶種,才真正奠定了茶業基礎;1827年由爪哇華僑第一次試製樣茶成功。

4.茶傳入印度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1780年歐洲人開始提倡印度植茶運動,英屬東印度公司幾次運去中國茶籽種植,未獲成功。1834年,印度到我國購買茶籽、茶苗種植於大吉嶺,並請中國種茶製茶專家指導,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在此基礎上,紅碎茶才開始出現,併成為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5.茶傳入俄羅斯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時的中國公使曾攜帶幾箱茶葉饋贈沙皇;1638蒙古的也曾攜帶茶葉返回。此後,飲茶就在流行起來,茶葉也成為中俄貿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833年,向我國購買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魯吉亞的尼基特植物園內,後又擴展其他植物園,並依照我國製法製成茶葉1884年索洛左夫從漢口運去茶苗和茶籽,在外高加索巴統附近,開闢茶園,從事茶樹栽培。1893年波波到我國訪問了寧波一個茶廠,購買了大量茶種和茶苗,聘請了10名茶業工人到高加索,並且完全按照我國形式建設一座小型的茶廠,依照我國的製茶法生產茶葉,從此有了茶業。

6.茶傳入斯里蘭卡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4~5世紀就與中國有文化交流。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從我國引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和聘請技術人員;1869年,斯里蘭卡的咖啡業遭受蟲災失敗後,決心以茶業來替代,從而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茶文化向外傳播追溯到什麼時期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茶文化向外傳播追溯到什麼時期?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外傳播時期,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向外傳播時期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籽種植。日本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紀初,品飲紅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之名,充噪於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的生產、出口、消費大國。

  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傳入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質量優異,為世界創匯大國。

  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多達145萬擔,佔中國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格魯吉亞傳授種、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籽試種,1937年又從格魯吉亞引入籽種植。

  1903年肯尼亞首次從印度傳入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以後。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園。50年代以後園面積與產量不斷提高,成為南美主要的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園的瑪桑達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共和國進行合作。

  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1968年,應阿富汗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羣體品種,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裏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了成功。1965年應該國總統的請求,我國分批派遣了農場專家幫察設計與建設附有的自流灌溉設施的錫加索農場和經過熱源改革具有國際水平的年產100噸的綠廠。此項目農業部認定為我國援助亞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區一百多個農業工程項目中最成功的三個項目之一。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祕魯引進種試種。70年代台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園。1987年應玻請求,我國派遣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巖裏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籽、樹,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習俗,飲人口20多億。。中國近年來的年產量達286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誕生於中國。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飲用的是通過怎樣的圖徑傳播的呢?想了解“之路”一般人們是通過查閲各國的文獻,按年代和區域,繪製出一幅傳播之圖,來解明它的傳播之徑的。

  的發祥地位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之路卻是通過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城市傳播於世界的。當時,廣東一帶的人把念為“cha”;而福建一帶的人又把念為“te”。廣東的“cha”經陸地傳到東歐;而福建的“te”是經海路傳到西歐的。

  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於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