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國畫春迎梅雪的評價怎麼寫

綜合知識 閲讀(2.49W)

國畫春迎梅雪的評價怎麼寫

國畫春迎梅雪的評價可以寫縱觀整幅長卷,結構嚴謹,筆墨古拙,水墨濃淡適宜;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心魄。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以鬆或梅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註明作品名稱及作者,並簡要談談你的賞畫心得

梅蘭竹菊水墨畫

梅雪爭春未肯降,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評價

梅蘭竹菊四君子,我偏愛竹子的氣節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華秋實當下時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識劉百素寫意花鳥畫

◆文/中國書畫收藏鑑定章協會祕書長 馬芳亭

我與劉百素先生相識並不長,此前,對他的繪畫和為人不甚瞭解。去年年底他因故來京,在我處小聚,匆忙中談了諸多與繪畫相關的事情。初次見面,他留給我的印象是坦誠、直率、屬典型的山東漢子。後來我便開始留心他的作品,時常被他那種大氣質樸的畫面風韻所感動。真是畫如其人也!

對傳統的中國繪畫,劉百素先生有着幾十年的苦心孤詣和深厚沉澱。但他卻不唯傳統之命而是從,時常將在寫生過程中發現的現代繪畫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説劉百素視繪畫如生命,那麼,繪畫寫生和藝術創新便是他筆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講,一個不從事繪畫寫生的畫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籬的,是不可能與時俱進的。“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這是劉百素的心聲。可要做到這些憑的不僅僅是句大話,它需要實施具體步驟和努力,絕非一般膽略和才情。為獲取藝術的真諦經過多年努力劉百素於2002年考入美院進修班畢業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人美院高研班。在這座藝術的殿堂裏他如飢似謁,奮發進取,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劉百素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對自己非常苛刻,時常將不盡人意的作品隨垃圾一同處理,即便是已經送給友人的,一經發現,也會用幅好的作品換取回來。有人驚問其故他説早年的作品尚不過關與其留存社會不如及時廢棄。劉百素的這種人生態度,不僅是對藝術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具體寫照,也是他在寫生過程中對藝術真實和客觀真實的醒悟。也許正是這一緣故他對創作和寫生才有了自己的執着。

劉百素生於山東臨朐,屬著名的沂蒙山區。通觀他的美術作品,大多為芭蕉、竹、梅、鬆、鷹和石榴儘管這些物象近於平凡,但他卻從長期的寫生中為它們找到了靈性使之昇華出生命的熾熱。

從他人那裏獲知,劉百素先生為了畫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到西雙版納寫生,他説那裏的景色非常麗,奇花異草覆蓋着重疊的山巒和每片土地隨處可見的芭蕉園,葱葱郁郁,生機昂然,無時無刻不在彰顯着南國獨有的風情。然而,當地的環境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空氣潮濕,雨水不斷,往往是一張寫生稿剛剛落筆,就會有急雨襲來。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收起畫稿,雨過之後再重操畫筆。與此同時寫生時還要提防飛蟲叮咬和毒蛇襲擊。但為了締造藝術的真實,他從來沒將這些困難視為寫生的障礙。《春雨濛濛》等以芭蕉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人生酷短,藝術無暇,傾其才情,偶有一得,藝術與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劉百素認為作為一名畫家,必須深入生活,從事大量寫生。因為,由寫生而來的作品不僅不易重複和雷同還能讓人產生諸多聯想。以芭蕉為例如何用寫意的手法予以表現,畫家只有在寫生中才能悟得。中國的傳統畫技法是墨分五色,濃淡乾濕。有的人畫芭蕉層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寫生中卻真正的感悟到現實中的芭蕉和藝術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離的。現實中芭蕉的葉子很密,創作中必須加以科學地刪節,對一些乾枯或不全的葉子可以從另外一棵芭蕉樹上借過幾片。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既有藝術的完美,又有客觀的真實。

從事國畫創作的人甚知,作為寫意花鳥畫畫家,創作時需要營造一個寫“意”狀態。所謂的“寫意狀態”實際是畫家作畫過程中的一種意念幻覺,是高度自由的藝術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寫意”一詞,曾出現在先秦典籍《戰國策.趙二》裏面。書中説“忠可以寫意”。這裏把“寫意”和“人品”連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種品格和氣質。後來人們對“寫意”予以更多的內涵但都與心態、情感、情趣的表達有關。在國畫創作中,這種寫意是以筆墨為媒介來完成的。古人論畫,把超然物的畫稱為“逸品”。其實逸品就是那種完全“寫意狀態”下畫出來的畫。如劉百素先生創作的《大壽》、《志在雲天》、《松鶴延年》、《瀟瀟秋風雨》等作品就很好地體現出了“寫意的狀態可謂逸品。正如清李佐賢《書畫鑑影》所評“墨筆寫意,......驅墨如雲,運筆如風,......”

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裏説:“ 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役,則心受勞。”“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這是一切聽其自然的“寫意狀態”,讓藝術的想象力始終處於高度自由的創作境地。而劉百素先生的這種自由則來自於他大量的寫生積累和對民族藝術的不倦追求。

劉百素畫鬆有別於中國曆代畫家。如何用中國水墨表現出鬆的蒼勁、老辣,是當今畫家仍在探討的課題。潘天壽畫松樹用指頭畫,給人以聲勢感,當代人延用這條路肯定不行。松樹的傳統畫法枝幹為魚鱗狀,吳昌碩、李苦禪等大家在這一領域都做到了極至。歷代繪畫大家都是從繼承和創新中走出來的智者,應該説,前輩們為當代畫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劉百素先生的創新意識日漸強烈。他對中國畫和相關的傳統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後,深切感悟到,繪畫作品最終追求的是畫面效果,而不是創作過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筆,自己的墨法,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以鬆為物象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人們喜歡他畫面上營造的那種“聲勢”,更喜歡他作品所呈現出的那種水墨效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現松樹這一物象的真諦,從而也逾越了前人設在這一領域的那層無形而高大的“籬笆”。劉百素先生時常説藝術創新不是一句空話要靠畫家長期的文化探究和藝術實踐才能獲得。為了表現松樹這一物象,他多次去黃山寫生,在那裏一呆就是幾十天,吃的是方便麪,喝的是礦泉水。通過對松樹的長期觀察和臨摹,他終於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現松樹那種歷經滄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覺。他帶着這種,將松樹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畫表現出來,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從他的《黃山鬆韻》、《旭日》、《黃山松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不難看出,他的作品的確是將寫生過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樹這一媒介盡情的揮灑了出來。細觀他的作品幅幅都彰顯出宏偉、凝重、老辣的藝術效果,放眼望去,其畫面豪放縱逸,氣象萬千。縱觀其藝術手法,看似隨意塗抹,行筆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渾,這不能不令觀者大為感歎。

中國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支配下的繪畫語言和審美需求的綜合體現,它是歷代畫家在表述人與自然關係中的一個情點。劉百素先生在創作中緊緊把握這一要旨,從而使他的作品在筆墨語言的表述中,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意識的表現上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寫意狀態”的審美要素。他善於藉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點,以藝術的手法去表現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情懷。在劉百素的繪畫作品中很多是以梅為物象的作品。從中國古代到今天這類作品並不少見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學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題畫梅》中曾作過精闢的詮釋:“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來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來梅花這一物象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這類作品的龐繁也就不足為奇了。劉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學養是觀察事物的基礎,它能使人在尋常的事物中獲取不尋常的感受。同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學養的畫家就會有不同的感悟,表現在繪畫作品上就會有天壤之別。純粹的繪畫理論很難打造出真正意義的畫家,要使自己的藝術獲得成功,就必須從其它相關學科中尋找繪畫靈感。劉百素先生的許多作品是自己藉助物象,達到詩的意境,使詩意得到完美的傳達,最終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通過畫面很好的表現了出來,使作品倍顯厚重,寓意也隨之深遠起來。

傳統的中國繪畫,是承載傳統文化的媒介。但是沒有深厚的繪畫功力,畫家是無法承擔這一責任的。為了藝術的真實,他在學習傳統文化和研讀前人繪畫理論的同時,每年他總是拿出大量的時間外出寫生,通過寫生觀察,瞭解物象在不同季節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態。春天他去寫異彩紛呈、千變萬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寫勁碩挺拔、婀娜多彩的叢林和花枝。冬天他則去寫迎風傲雪、盤曲錯落的雪梅。《鐵骨報春》、《鐵骨傲雪》等以梅為題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過多年寫生揣摩而創作的。

作品以古梅實物為藍本,以特寫手法和豐富多變的中鋒焦墨線條描繪古梅的千姿百態。氣勢雄強,意境深邃,蒼勁中含藴藉,繁密中見空靈,樹幹道勁有力,枝與花繁而不亂。梅的形象真實而生動,其堅貞而高潔的形象給人以諸多遐想。劉百素先生喜歡畫大幅雪梅和紅梅,喜歡營造那種白茫茫、紅點點的陣勢,凸顯人的精神。

繪畫之至者是風格。風格是畫家人品和氣質的體現。劉百素先生熱情擁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撲向大自然,領略花木禽烏各種生靈的千姿百態和它們在風雨雪霜中的無限生機從而直接獲得視覺、嗅覺上的豐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戀中喚起自己對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緒,通過心智的營造,轉換成強烈的藝術語言,以真切動人的畫面豐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調和縱橫有度的筆墨淋漓盡數地表現出了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創作出撥動觀者心絃的藝術作品。“百叢媚萼,一干枯枝。墨則雨潤,彩則露鮮。飛鳴棲息,動靜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為妙品。”以明代畫家徐渭的這段高論來觀賞劉百素先生的畫可以使我們得到許多啟示。他的畫無論是鴻幅

盧鉞對梅花和雪的評價是什麼?

您好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人擱筆費平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解釋]

這是宋代詩人盧梅坡詠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梅”“雪”的評論,在比較中巧妙地寫出各自的特色,並寓理於其中。

“梅雪爭春未肯降”,這句是寫梅雪在“爭春”上互不相讓。因為梅花在冬末春初開放,香氣飄散,給人以一種春天不久要來臨的感覺;而白雪幾經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遠了。“未肯降”即不肯認輸。

“人擱筆費平章”,這是指詩人要評價梅雪誰是報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筆,好好地權衡一番。“人”,即詩人:“擱”,放下:“平章”,評論。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梅須遜雪三分白”,這句作者從顏色角度來寫,梅不如雪那樣潔白。“三分”以實寫虛,是“少許”的意思。這是梅的短處,恰是雪的長處。“遜”,遜色、差一點。

“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句作者從氣味角度來寫,雪當然不具備梅花的香味。這是雪的短處,恰是梅的長處。“輸”,這裏作“差”講。

三、四句意思:(看來)梅花在白的俏麗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長”一“短”,堪稱神思巧運:“人擱筆費平章”的難題,作者輕輕巧巧一筆即“蓋棺”——其實是既“蓋”又未“蓋”,因為“色”與“香”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啊!

對於詠物言志的詩,我們要從物中獲得啟示,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即“由此及彼”)。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哲理:一個人應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還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以上就是關於《雪梅》的賞析,希望能幫到你。

贊同0

暫無評論

梅雪的藝術特色

一、“愛·智慧·和平”,“以愛的主題感動世界,以美的藝術溝通心靈”,

希望世界處處充滿愛與祥和……

美,是繪畫藝術展現,而愛則是她的靈魂和力量,是高貴的人性共有的美……

如何使藝術表現人類的共同主題,進而產生強烈的藝術震撼,這是梅雪一直思索的問題,也是她力求在繪畫藝術中表現的主要思想。當我們去欣賞她的畫作時,總感覺到一種凝重,磅礴飛揚的、直擊靈魂的動與靜的洗禮……智慧的啟迪……美與愛……

二、梅雪藝術充滿着探索與夢想,創新的力量……

梅雪藝術力爭“對最廣大領域的民眾”傳播美與愛;一方面,她的畫作在靈動飄逸的筆觸裏充滿創新的力量,也表現了人類共同面對的憂患意識,充溢着新時代的思維模式、創作技法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她借鑑西方藝術的元素並不斷創新,展現了東方悠久智慧的文化內涵,尺幅之間凝聚着深刻而重大的時代主題和激越宏大的創新動力。

梅雪的創新精神還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當代【主體畫派】創始人;第二:梅雪除首創“動態藝術館的形式,促進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模式,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展覽;第三:還創新了融合藝術、、經濟三位一體的展覽活動模式,以期用藝術之美之愛影響更廣大的觀眾,而不只是僅去美術館的美術愛好者······讓表達“愛·智慧·和平”的大愛藝術在最廣闊的土壤上《綻放》(梅雪畫作)……

梅雪顯然是先鋒和身體力行者。

梅雪藝術綻放在更廣袤的天地間……

三、在梅雪藝術裏:“詩”語不只是作為單一元素而融於繪畫中,而是作為生命的靈魂呼喚着人生的意義和自然的主題,這種文化認知實際上強調了詩畫相融的一種意境美;

梅雪説,畫家本來就應該有詩人的心靈,因為詩是心靈的語言。

梅雪藝術的生涯也包含了詩歌的創作,梅雪女士自幼就愛好詩、書、畫,她九歲開始寫詩《揮筆舉毫》《朋友》,十四歲創作了《我--青年》和《命運》,她的散文詩《鷹》《尋找樂土》,當代詩《月光》《梅》《雪》《探索》等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國際間廣為流傳。更獨具意義的是,她還創作了中國當代第一首公益詩篇《傷害--土地母親的控訴》,並組織了無償獻血和貧困兒童助學等公益活動。

在中華文化裏“梅”和“雪”是詩的精神,也是畫的意境,“梅”和“雪”象徵着純潔美麗的生命總能在嚴寒中表現她的柔情與傲骨。梅雪希望她的名字能讓朋友和善良的人們感受到,最冷的時候最落寞的季節,也能看到梅花和雪花的竟相開放,給寒冬帶來生命的色彩與活力……

四、梅雪的畫作充滿着東方哲學厚重博大的哲理性,又能將東方神韻與西方藝術的審美特徵相結合;

梅雪藝術融合了哲學、詩歌、音樂等多元化知識領域的元素,水潤豐厚,像一支迭蕩起伏的名曲在激盪……

有人評價她的藝術在“東西方藝術交融點上盛開”,也有人認為她的作品流露出中國魏晉名士追求真淳迴歸自然的人文情懷和情愫;更有人認為她有東方優秀文化裏佛家的“虔誠”、道家的“理想”和儒家的“精神”……感覺到她的大愛藴藏其中,創造了一種以當代藝術筆調和審美意識,來表現濃郁渾厚的東方文化的藝術形式。

而且,梅雪畫作中那種強烈宏大的“詩韻”,總能使我們在聯想中感覺到一種神祕的元素,即“道”。這種《周易》所認識的“道”是基於“自然”觀,因而它講的基本是“天道”,什麼是“天”,東方哲學裏天就是自然,它的表現形式就是時間,因為人們能夠看到的自然界最明顯變化的就是時間,事實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也是時間為方式變化的,所以我們稱“天”為“天時”。梅雪的畫作《夏》《兩棵樹》《本色》《漂》《漩渦》等作品都滲透着這種“自然”觀。

五、梅雪在創作上追求個性化,不拘泥於某家某派,表現獨特、自成風格;

因此梅雪畫作的藝術特徵已經不僅僅是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上的突破與創新,更是在自然而然的藝術個性中寄寓社會人生的重要價值,這種主題好像在畫裏,又彷彿超越了畫面,延伸拓展到我們關心的那些引起人性共鳴的主題上。

梅雪的繪畫技法融入了國際上最新的表現形式且不斷創新,內涵深具東方的哲理及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懷。梅雪藝術就是在東方千年的智慧寶庫中萃取精華的種子,播撒在東西方藝術的交匯點上,使其交融相生,綻放盛開。

六、梅雪的多元化知識背景和縱橫國際間的經歷,使她的作品更加厚重和豐潤,歷久彌新,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梅雪藝術在濃彩淡抹間以交響樂的旋律迴盪在天地間,浩大恢弘、富有歷史使命……

七、梅雪藝術的可貴品質:優美的格調與深刻的主題;

作品的格調和深刻的思想是藝術形式的靈魂,一種喧囂社會中靜默的力量……生命的成熟、冷靜與反思……

梅雪的作品能感到一種呼喚大愛的力量和嚮往自由的精神,更在藝術個性中寄予了社會人生的重要價值。藝術觀賞者總是被這種精神和品格感動着,佇足凝神中,心靈也融入到畫作的意境之中······

正是因為梅雪揭示並啟發人們想到了我們共同關心的重大主題,觀賞者在她的畫作中不僅看到了藝術家的個性,而且還領悟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人性存在的共性。

藝術需要忘我的精神和博大的愛心,梅雪認為:“藝術交流,只有共享,才能共融”……梅雪用藝術播撒愛與美,促進世界人民追求藝術與美、實現和諧共生,藝術與愛造就了梅雪的今天、明天及未來……

筆墨書畫迎新春主題怎麼寫

1、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筆墨書畫正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在春節來臨之際,筆墨書畫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春聯、對聯、年畫、年譜等等,都是與春節密不可分的文化符號。

3、筆墨書畫在春節的表現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寄託對新年的美好祝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4、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筆墨書畫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為春節增添節日氣氛,傳遞文化內涵,更可以成為人們互動、交流的橋樑。

5、在新的一年裏,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逐漸深入瞭解筆墨書畫的內涵和意義,讓傳統文化在我們身邊得以延續和傳承。

對國畫的評價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着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侷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侷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複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詩人評價梅與雪有什麼特點你能選擇其中一個景物描寫下來嗎不少於三百字的作文

《雪梅二首》是南宋詩人盧梅坡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缺一不可,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美麗的春色。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第二首詩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係,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係。後兩句寫梅、雪與詩之間的關係,梅花開放而還沒下雪,所以還缺乏詩意。兩首詩寫得妙趣橫生,富有韻味。

《雪梅二首其一》

作者: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二首其二》

作者: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譯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説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賞析

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首句採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評章”即評價。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

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安石的《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但是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首詩主要寫梅與雪的特點,第二首詩主要寫梅與雪以及它們與詩之間的關係。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係,因為梅令人佩服的主要特點是不畏嚴寒,雪越大就越能顯示出梅花的這一特點,相反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就難以表現梅花的這一特點,所以説“有梅無雪不精神”。

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係。下雪的時候,俗人是很難發現其中的詩意而創作詩歌的;即使是詩人,如果缺乏雅興,同樣也寫不出詩歌,這同俗

雪梅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什麼,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什麼?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

原文:

(一)梅雪爭春未肯降,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翻譯:

(一)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説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二)

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雪梅二首》是南宋詩人盧梅坡(有爭議)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

擴展資料:

這兩首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缺一不可,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美麗的春色。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

第二首詩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係,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係。後兩句寫梅、雪與詩之間的關係,梅花開放而還沒下雪,所以還缺乏詩意。兩首詩寫得妙趣橫生,富有韻味。

這兩首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最美麗的春色。

詩人認為如果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就顯不出春光的韻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沒有詩作,也會使人感到不雅。從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賞雪、賞梅、吟詩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詩人評價梅雪各有什麼特點你能選其中一個景物描寫一下嗎不少於150字?

詩人評價梅的特點是:芳香濃郁。

雪的特點是:晶瑩潔白。

描寫雪的有:

漫天飛舞的雪花像一隻只美麗的白蝴蝶,純潔無暇,晶瑩剔透,紛紛揚揚,飄飄灑灑地從一望無際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它時而像一位隱士,時而像一隻活潑的小精靈,時而又像一位優雅的公主,和我一起嬉戲玩耍。

雪花從天而降,有的像可愛的天使在空悠閒地炫着優美的舞姿!有的像調皮的孩子爭先恐後的要到地面上玩耍呢!下雪了!下雪了!雪下得真大,潔白無瑕的雪花紛紛落地。落在屋頂,灑在地面。猶如天女散花,又彷彿天使從遙遠的天空,慢慢地降落,為長沙城又增添了一道獨特的美景。

雪仍然在下着,只見雪花紛紛揚揚地從空中飄落下來。雪花落在樹姑娘身上,樹姑娘好像披上了潔白的婚紗;雪花落在房子上,房子好像戴上了一頂白色的大帽子;雪花落在馬路上,馬路就像一條條白色的圍巾;雪花落滿了整個大地,大地就像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

怎麼寫梅雪爭春的作文

梅 花 魂

在一望無際白雪皚皚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數枝梅花。她們以幽雅的姿態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恬靜淡雅的美。

這不禁使我驚訝,她如何具有這般純樸的氣質?放眼望去,就是一個純淨的世界,一切似乎都是透明的;走近欣賞,那樣嬌小的花瓣,那樣俊俏的花蕊,就是畫家也難以描繪出來。

寒冬臘月,花枝還結着冰,冰裹着的可愛的梅花,變得越發清純,那包裹梅花的冰凌也富有了藝術的魅力。也有些梅花藏在牆邊,默默無聞,卻散發着清香。正如王安石的名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使人進入了妙幻的境界。

這就是梅花,決不是平凡的花。她不像牡丹追求華貴,也不像菊花過於隱逸,梅花有她高尚的一面。她謙遜樸質,堅貞不屈,以自己的品格,帶給人們一片美好的回憶,讓人們盡情享受這踏雪尋梅的喜悦。

她默默地奉獻她的美,在最缺少花的時候開放,用自己的青春奉獻大地,把這寧靜的冬天裝扮得更富有神韻。梅花可以用“俏不爭春”來形容,也可以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來描繪,所以梅花是有魂的。

我本來就喜歡冬天,在這時可以使人的身心解脱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有魂

詩人評價梅與雪各有什麼特點?

盧梅坡雪梅詩爭議

簡宜貴

讀宋代盧梅坡的《雪梅》,其中“梅雪爭春未肯降”一句,很多資料翻譯成“梅花和雪花各自佔盡了春色不肯服輸”。這翻譯,讓人有梅花是在春天開放,雪花也是在春天飄灑的誤解。

經驗裏,雪花是在冬天較冷的時日飄灑而下。而梅花,其實有冬梅和春梅之分。冬梅在冬天開放,春梅在春天盛開。聯繫《雪梅》敍寫的內容,此詩中的梅花應該是冬梅,而且是白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標題《雪梅》的意思是雪地裏的梅花,或者是雪地裏盛開的梅花。結合詩歌末兩句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不可能是將冬天的雪花和春天的梅花進行對比,應該是“雪”和“梅”在當時當景同時存在,詩人才會想起它們的“爭春”,人墨客才會擱筆難以評價它們的高下。

既然是寫的冬天雪地裏的梅花,又怎能“佔盡了春色”?這“爭春”翻譯成“佔盡了春色”似乎不妥。依筆者之見,這“爭春”,應該翻譯為“爭搶春天”或“爭相報春”更為合理。雪,在冬天飄灑,它充其量只能報春而不可能搶佔了春天,這雪地裏的白梅也一樣。因為春天都沒來,才想到要去“報告”去“爭搶”嘛!

還有這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世多理解為:“雪與梅各具優點,相得益彰”,所以才讓人擱筆難以評價其高下嘛!

然並非如此!梅花要比雪遜色“三分”,而不是“十分”。説明梅花也是白的,只是梅花沒有雪花白得“厲害”罷了。而後面的“一段香”更讓人細思:“一”在漢語中有“整個”“全部”的意思。梅花擁有“整個”“全部”的香氣,雪花卻一絲也沒有。

從這“三分”與“一段”來看,此詩重在寫梅而非雪。這有點像數學上的分數一樣,兩者從顏色上對比,梅比雪的白只少30%,而從香氣上來比,梅卻有着100%的優勢。其次,標題是《雪梅》而非《梅雪》亦不是《雪與梅》,詩題意在強調後者。再者,詩句中的一個“卻”字,讓讚賞的重心一下子就傾向了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代王安石的這首《梅花》中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表達的也是對梅的喜愛而非雪。

但話又説回來,你光寫梅花,沒有白雪作為陪襯也多少顯得有些單調。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因為梅花能在寒冬或者冰雪之景開放才認為它具有高潔耐寒的品格,才認為它是報春的使者呢。正如盧梅坡的另一首詩所云——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