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茶的起源傳説是神農嘗百草發現

綜合知識 閲讀(1.99W)

茶的起源傳説是神農嘗百草發現

茶的起源傳説是神農嘗百草發現:答案是神農氏。

茶的起源傳説是神農嘗百草發現:答案是神農氏。

茶是神農氏嘗百草時發現的,當時神農氏將茶葉當成了一味草藥,於是製成幹茶以備儲存,在陸羽所著的《茶經》中,“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也印證了這一點。由此可見,茶在中國至少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人們不斷改進製茶技術,才形成了今日規模。

茶樹的故事中充滿了神話和傳説。一則著名的傳説是,五千多年前,黃帝為幫助人民戰勝疫病,親自到山林中尋找草藥。他採集了很多不同的草藥,但每一種都有副作用,無法治癒疾病。在此之後,他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煮了一些枯葉和水讓黃帝品嚐,這種液體清香可口,令人心曠神怡,可以提神醒腦。黃帝發現這種液體可以舒緩心情、消除疲憊,他平靜下來,思考着如何將這種草藥傳給人民,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稱之為茶葉的起源。

另一個傳説是,約在公元600年前後,中國的一個大學者,名叫陸羽。他曾流落到了一個邊遠地區,遇到了一羣留守的婦女。這些婦女沒有家庭,沒有職業,整日在家中哀歎生活。陸羽看見她們這樣,覺得很同情,便動了一點心思,發現這裏的山上長着許多茶樹,果實可以採來泡水喝。他教這些婦女如何採茶、如何泡茶,大家閒來無事的時候,皆會以泡茶來透心涼意、消除愁煩。這個傳説突顯了茶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陪伴、慰藉人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是哪個發現的

茶葉的發現者是炎帝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洐義》等書中均有記載。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發達。神農架紅坪古犀牛洞的發現,是遠古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

相傳,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腸胃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親自嘗食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有毒哪些無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的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到處流動洗滌,好象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東西,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後事人們又把“查”演變叫成了“茶”。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關於茶的起源及神農記載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藥物説: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説:“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爾雅》説:“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説:“嬰相齊景公時,食脱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温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麼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説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茶葉到底是誰發現的?

茶葉的起源從傳説而言,大概率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裏面的荼説的就是茶葉。

但是再具體是否真假,不得而知。

(茗茶秋毫)

茶的起源與傳説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的查明到什麼年代了,但大致的起源是有典故的。

1.神農嘗茶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傳説,茶的起源要推究到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氏時代。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鑑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氏在採藥中嚐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着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着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氏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氏的説法也因民間傳説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氏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説法。

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神農氏為茶祖的人,是茶聖陸羽的《茶經》,文中明確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後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悦志”。這一傳説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氏既是飲茶之祖,理所當然就是“中華茶祖”。

2.陸羽煎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説:"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説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説,雖説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説故事

在古時候,神農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鑑別草藥的性能。

有一次,神農為了給人治病,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神農採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隨後分別品嚐草藥。神農嚐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着坐下,閉目休息。

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着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

神農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回家後,神農研究半天,神農中是沒有發現什麼妙用。

神農準備煎藥時,打開鍋蓋,準備放藥時,一陣輕風拂來,神農採集的奇怪樹葉飄進水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這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着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

神農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身體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

從此,茶葉便被發現了!

關於石竹的傳説故事

石竹的傳説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東北的一座大山中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姓石。老兩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石竹。家裏沒有財產沒有土地,全靠石老漢進山挖藥為生。不幸的是石竹呀呀學語的時候,石老漢在一次進山挖藥時摔死了。從此,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更艱難。石竹媽一人挑起了撫養兒子的重擔,她每天進山挖山貨去換點糧食,摻和着野菜一起熬粥吃。就這樣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石竹媽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將石竹拉扯長大成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

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這孩子樣樣都好,裏裏外外幫襯着媽媽。只是打小吃苦受窮,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別的小夥子一樣獨當一面地養活這個家,讓年邁的媽媽歇息歇息,而且從小就得了個見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了,卻不敢提娶媳婦的事。唉,又窮又有病,誰肯來作這家的媳婦呢,兒子懂事不説,做孃的卻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石竹媽從此進山就不挖山貨了,她學着石老漢挖起了草藥。可年紀大了,哪爬得了那叢山峻嶺,鑽得了那深山老林?

再説,草藥千千萬萬,哪一味能治好兒子的病呢?可石竹媽不畏山高路險,每天都去挖藥,每次發現了新草藥,她就自己先用口嚐嚐:辛的、苦的、麻的、澀的,做媽的先嚐盡人間甘苦。有好幾次,她被草藥毒着了,腫了臉,紅了眼,但她趕快吃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終於又化險為夷。就這樣尋尋找找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可能治好兒子病的草藥還是沒找到。

轉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間,這天,石竹攔住又要出門的媽媽,哭着説:媽,別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婦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沒能報答您,反而拖累您,做兒子的實在對不起母親啊。石竹媽也含着熱淚,摸着石竹的頭説,兒啊,做孃的知道你孝順,但是,天下做母親的哪能眼看兒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説,如果找到了能治好你病的藥,那就不但能治好你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卻我這個做媽的心事,也幫了其他做媽的人。説完,她就毅然出門了。

這一次她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可是奔波一天,還是沒有新的發現。眼看天色已晚,山風陣陣,寒氣襲人。石竹媽不免歎口氣,坐在一塊山石上歇歇腳。心想今天走遠了,今晚是趕不回去了。心裏惦記着生病的兒子,更想到自己年歲越來越老了,到時候別説爬山,連路也走不動了,怎麼能再去找藥呢?她越想越急越傷心,禁不住老淚縱橫,兩串熱滾滾的淚珠一直落到山石縫裏。但沒想到奇蹟在這時發生了,只見熱淚倘過的山縫縫裏,忽然長出一株花兒來。

這花株只有一尺來高,細條條的葉,枝頂生花。花朵不大,幾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傘,粉紅色的小花在山風吹拂下微微擺動,彷彿在向她問好。石竹媽趕緊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紀大了,老眼昏花,在這山野裏過去怎麼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的花?可睜眼一看,那花還在那裏點頭微笑。石竹媽正驚訝之餘,又聽見一個甜甜的姑娘的聲音在説話:老媽媽,把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給兒子喝,它可以治好你兒子的病。石竹媽只聽見聲音不見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兒在微笑。石竹媽頓時明白了,這是花仙在幫助她,為她兒子治病呢。石竹媽一高興,人也來了精神,抬眼一看,啊,山野中星星點點長滿了這美麗的花兒呢。她趕緊拔了許多,抱着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着急,不知到哪兒去找媽媽。石竹媽高興地一五一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訴了石竹,並按照花仙的 指點把採來的花連根煎水給石竹喝。藥一煎好,只覺草屋裏清香陣陣,石竹連服了三日,不但尿牀的毛病治好了,人也變得精神多了,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一樣。石竹本來就是孝順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媽媽上山挖藥去奔波勞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婦,一家人從此過着幸福的生活。

此後,石竹媽採藥遇見花仙,並用這花草治好了兒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開了,凡得了類似那種毛病的窮人,都來找石竹媽要這花草去治病,沒有不靈的。人們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媽的一片愛心所打動,才主動幫忙的。每次人們要找尋這花草時,都叫不出它的名兒,只知道是石竹媽找的花能治病,便順口叫它石竹媽的花,叫來叫去,就乾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一味中草藥,對主治小便淋漓澀痛有特效。一直到現在,石竹花也仍是一種最平凡的花,它沒有牡丹的富貴氣派,月季的風流不敗,芍藥的嬌豔多情,蘭花的芳香自賞可是它代表了母親的偉大情懷。它像石竹的母親一樣,為了孩子不辭千辛萬苦,為了後代默默奉獻。天下沒有無母之人,石竹也就成為無人不愛之花。

白頭翁的傳説故事

白頭翁是毛茛科白頭翁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還有兩個有趣的別名,一個叫毛姑朵花,一個叫老公花。

白頭翁有個特點: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長柔毛。特別是它的花,花萼長得像花瓣一樣,藍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間,它便開出藥的小花朵來。

白頭翁在我國華北、東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長,等待着人們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麼可用之處呢?原來,白頭翁的根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説起來,這裏面還有一個白頭翁名字由來的故事呢。

白頭翁

從前,在大湖邊上有座牛頭山。山下有個村莊,村裏有個小夥子叫阿寶。阿寶性情開朗,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大夥兒都很喜歡他。

可是有一天,阿寶突然鬧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寶頭上直冒冷汗,連手腳都發涼了。當時恰巧左鄰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幹活兒去了,沒人幫助。阿寶疼得實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掙扎着去找鄰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強忍疼痛剛走出村口,就實在支持不住了,一頭便倒在路邊的草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阿寶突然醒來,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拄着枴棍站在他身邊。老爺爺問阿寶怎麼會躺在路邊上,阿寶無力地回答説:肚子疼得利害,實在走不動了。老爺爺説:那就找點藥吃吧。阿寶説:讓我上哪兒去找呢?老爺爺用枴棍指着阿寶身邊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頂頭上長着絨絨白毛的綠草,説:這草的根就是藥,你挖一些回去熬湯,連喝幾次就會好的。阿寶心想:這草倒是常常見,山坡野地到處都是,果真能治病嗎?老爺爺不等阿寶開口,彷彿早就看穿了阿寶心裏的疑問,他捋着鬍鬚説:我已是滿頭白髮的老人了,還會用瞎話騙你嗎?説完就緩緩轉身離去了。

阿寶決心試一試,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種頂頭上長白毛的綠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這一宿肚子就不怎麼疼了。一連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鄰舍們來看望阿寶,也就知道阿寶的病是吃了一種草根治好的。

阿寶病好了,又上山砍柴。這一天,阿寶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老爺爺拄着枴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兒,遠遠看去,白鬍子飄飄的,活像一位山裏的神仙。阿寶急忙走上前去説:謝謝你,老爺爺,你讓我吃的藥真好,我喝了幾回,病就好利索了。白髮老爺爺笑呵呵他説:小夥子,我正想告訴你,那是我家祖傳的祕方。我見你心地善良又肯幫助村裏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幫我傳給世人呢。阿寶點頭答應了。白髮老爺爺又突然不見了。

從那以後,村裏的人不管是誰,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寶都會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鍬,到野地裏去挖那種頂頭上長白絨毛的綠草,回來就用草根煎水送給病人喝。喝過之後,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寶打聽,這是什麼藥,阿寶什麼時候學會用草藥治病的,阿寶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見白髮老爺爺等等,都告訴了大夥兒。人們又追問老爺爺上哪兒去了,問得阿寶直後悔:是呀,怎麼就沒問問白髮老爺爺的住處呢?

第二天,阿寶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爺爺的地方,想再謝謝老爺爺,再説以後有什麼事也好再當面請教。可是,阿寶等了一天又一天,一連等了半個月,也沒見白髮老爺爺再出現。

阿寶很失望,他坐在與老爺爺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邊,眼望着草地上許多頂頭長自毛的綠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見一道亮光,從一棵頂頭長白毛的綠草處發出來,亮光中,那棵綠草迎風輕輕搖擺。阿寶突然發現:哎呀,這株草多麼像一位白髮白鬚的老爺爺!阿寶心裏明白了,白髮老爺爺恐怕是南極仙翁顯聖,下凡來傳授祕方,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寶又想,不能讓後人忘了那位傳祕方的老爺爺,既然這種草還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頭翁吧。從此以後,人世間就有了白頭翁這味草藥了。

直至今天,人們都在用白頭翁作一味中草藥。而且還在園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者佈置花壇等,用以美化環境呢。

萱草與李時珍的傳説故事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時珍穿着草鞋,揹着藥筐,在徒弟龐憲和兒子建元的陪伴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蒐集民間驗方,觀察採集藥物標本。

這一天,他們一行三人來到了大同縣的地段,在一個靠近採涼山的聚樂堡裏住下來歇息。説來也巧,正趕上村子裏的人鬧一種怪病,全身浮腫,四肢乏力,眼瞅着農田大忙季節,不能下地幹活,莊户人心急如焚而又無可奈何,他們到處求醫問藥,都不見好轉。

聽説村子裏來了郎中,人們報着得病亂求醫的想法,去找大夫給瞧治。李時珍一看這麼多病人,基本上是一個病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他們三人經過認真觀察,仔細分析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地方病,是體內缺乏一種東西所至。李時珍告訴大家:各位請不要擔心,我們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輕者三日下地幹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們上山採藥、熬治,保證藥到病除。眾人將信將疑,有人甚至説這也許是幾個江湖騙子,沒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時珍一行三人早早起牀,準備上山採藥。出的村來,放眼望去,到處是一片片、一簇簇開着金花兒的植物。李時珍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就是萱草,經過仔細辯認,雖説與他所見到的萱草不太一樣,但是這裏的比他見過的更好,角長、肉厚、六瓣、七蕊、色澤金黃。李時珍向來就有品嚐百草的習慣,他把黃花摘下來放在嘴裏慢慢咀嚼,感覺味甘而氣微涼,這絕對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對治五淋、消乳腫,清熱、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療效,尤其是塊根療效更為明顯。他們三人當下就採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塊根,沒費多少工夫,湯藥就熬好了,分發給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熱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後一部分症狀輕的病人浮腫全消,能下地幹活了。到了第七天頭上,全村的病人都痊癒了。這時候,李時珍把採涼山的溝溝岔岔轉了個遍,發現了不少新藥材品種,進一步豐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一行三人見人們的病好了,悄悄地離開了聚樂堡。當人們知道是李時珍救了他們的命,一個個感激涕零,淚流滿面,從心底裏感謝這位匡世名醫。後來,人們開始大量種植萱草,一方面當菜吃,一方面當藥材賣。再後來,有好事者自告奮勇,廣為募捐,在採涼山上蓋起了一座藥王廟,在廟裏專門為李時珍塑了像,以此作為對李時珍的紀念。

茶是如何起源的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農氏的傳説中,在《神農食經》和《神農百草經》中均有記載。

上古時期的神農氏,因發現火種造福人類,被稱為炎帝,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農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植物學家。並且有着很高地衞生覺悟,就是喝開水。相傳,有一天神農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煮水喝,幾片嫩葉飄入鍋中,鍋內的水清澈鮮美,芳香四溢,喝完後神清氣爽,茶就被發現了。後代假託神農氏之名所著的《神農食經》載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還有一個傳説,説神農有一個水晶肚子,“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他嘗百草,嚐到茶的時候,看到茶在肚子裏查來查去,查通茶。另一個傳説是“神農嚐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百草經》)相傳神農氏吃了一種草後不幸中毒,幸得茶葉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從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藥。”。《神農百草經》的成書不會晚於西漢初年,至少在當時,我們祖先已經認識到茶的藥用功效了。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古人發現茶後發揚茶文化,茶文化始於“神農嘗百草”,距今已有4700多年。時至今日,我國很多城市依然有以茶代禮的風俗。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層面。新時代的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一定要保持熱愛,堅持傳承!

1.茶的起源

據説,神農氏炎帝身體不適時,無意間品嚐到片葉子,味道雖苦,但是他逐漸頭腦清晰,毒素也慢慢排出。於是,他將這種葉子帶回去研究,發現有解毒的功效。這就是秦漢時期《神農嘗百草》中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2.茶的發展

西周時期,《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茶已經作為貢品。東周時,茶已經被當作食物,人們已經開始煮飲新鮮的茶葉。西漢時,民間開始有了烹茶用具和茶葉店鋪,這時,茶葉作為商品開始流通。東漢時期,名人志士之間開始流行“以茶代酒”,選擇邊品茶邊高談闊論。

到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茶的種類也開始豐富,飲茶不僅成了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外邦來唐學者也因此受益。有句話叫作,茶興於唐而盛於宋,所言不虛。宋代,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無不好茶。茶文化已經發展成款待客人的禮儀,這時“鬥茶”開始興起。

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廢茶團,興茶葉。因做茶餅的工序複雜,而且製作成本較高,朱元璋認為這樣喝茶過於奢侈,一向崇尚節儉的他下令不許再以這樣的方式喝茶,而是直接以茶葉沖泡的方法品茶香。此後,炒青茶得以發展起來。

明朝以後,中國茶已經傳至世界各地,工藝以烘青和炒製為主,只做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以及白茶。

近代,1846年至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不斷增加,有利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1886年至1947年,中國茶葉經歷了多半個世紀的衰敗期。1950年至今,由於的支持和重視,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

茶的起源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葉生產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裏記載了茶葉的起源和傳説。

《神農本草》裏面有一句話是這麼記載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説,不是信史。

擴展資料:

茶的起源與傳説:

一種傳説是,神農為人們治病,親身去嘗試各種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時候,偶然有茶葉從枝頭飄入鍋裏,因此發現了茶葉可以作為治病的飲料。

第二種傳説就是,神農為人們嘗試草木治病的時候,嚐到了金綠色滾山珠中毒,死在茶樹下,茶樹上的水流入神農的口裏,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種傳説,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茶樹是神農時期被發現的。根據《神農本草》的記載,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經過歷代醫藥學家的證實,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劑,因此被人們視為珍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茶史

關於茶的由來及傳説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引自《神農本草經》)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2737-2697年的神農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野生茶樹,並對茶葉予以利用。漢宣帝時,茶葉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場,王褒《憧約》中就有“烹茶盡具”之説。茶葉,在成為一種獨特的商品後,始由四川向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延伸。

據文史記載,在發現茶葉之後,我們的祖先只是採取野生鮮葉,生煮羹飲。在漫長的歲月裏,由生煮發展到曬乾、收存。公元220-264年,採茶作餅,茶葉開始有了初步的加工。至唐朝,發明了蒸青團茶的製法。這種製法是,採下鮮葉,經過蒸、搗、拍、焙、穿、封等六道工序,即先將鮮葉蒸熟,搗爛,放入一定的模型裏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繼而烘乾、成串,裝好後即為成品。蒸青團茶,消除了茶葉中的青臭味,使之清香可口,從而飲茶風氣從國內傳到國外。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赴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帶去我國茶籽撒遍日本土地,從此以後幾百年間,印尼、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國國土上,生長着中國的茶樹,中國,成為全世界“茶的故鄉”。

茶的起源與傳説

一、神農嘗茶的傳説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説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説,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二、陸羽煎茶的傳説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説:"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説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説,雖説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三、黃山毛峯的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四、白毫銀針的傳説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説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着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裏、田裏,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説:"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鬚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採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説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説,我去採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背着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六、大紅袍的傳説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它的來歷傳説很多,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説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説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七、君山銀針的傳説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產銀針名茶,茶芽細嫩,滿披茸毛,很早就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據説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從五代的時候起,銀針就被作為"貢茶",年年向皇帝進貢。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墜,是表示對萬歲的誠服。"明宗聽了,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話自是討好皇上,事實上,細嫩的君山銀針茶,沖泡時,確有棵棵茶芽豎立懸於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極為美觀的。

八、鬆羅茶的傳説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鬆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鬆羅茶。鬆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鬆羅茶的仍然很多。鬆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鬆羅茶的來歷,傳説是明太祖洪武年間,鬆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裏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説,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淨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淨,便説寶氣已淨,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説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鬆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鬆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鬆羅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出自哪?

這個傳説來源於《神農本草經》。

一、關於《神農本草經》:

1、《神農本草經》又叫《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醫藥典籍。

2、它的原書已經散佚,現在看到的由後人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而成,所以,該書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記載。這本書按上、中、下三品分類記載了365種藥物的主治、功效。除此之外,它還總結概括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及服藥方法、劑型忌宜等中醫方藥基本理論。這個典籍託名神農所著,實際上是歷代醫家醫藥知識和經驗的總結。關於這個典籍的成書年代,一説是春秋戰國時期,一説是漢代。我們不妨籠統一點説,成書於秦漢時期吧。這正是炎帝、神農氏傳説的形成時期(主要集中於春秋戰國時期),最早轉述這個傳説的文字大多數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二、“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來源:

1、《神農本草經》一書稱:“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説中神農氏為了給百姓治病,不惜親身驗證草木的藥性,歷盡艱險,遍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頭麻木、頭暈腦漲,正值生命垂危之際,一陣涼風吹過,帶來清香縷縷,有幾片鮮嫩的樹葉冉冉落下,神農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頓覺神清氣爽,渾身舒暢,諸毒豁然而解,就這樣,神農發現了茶。

2、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曰:“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羸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饒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3、晉·幹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讀音xiù,泛指各種氣味)味所主,以播百穀。”

4、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

5、 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或炎帝)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

6、宋·羅泌《路史·外記》説:炎帝神農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釐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間而遇七十毒,極含氣也。”

7、 宋·鄭樵《通志》記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熱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義,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或雲神農嘗百藥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又作方書以救時疾。”

8、清·袁了氏《增補資治綱鑑》雲:“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

三、關於神農氏:

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説中的太陽神,在民間傳説中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相傳他是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脣。他發明了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製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他是傳授人們以藥治病的醫學發明人,又被後世尊為醫藥之神,《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

四、關於茶:

1、一般認為,神農嘗百草只是歷史傳説,但這個在伏羲之後黃帝之前的神農氏時代確實是人類剛剛從野蠻步入文明,進入原始農耕的時期。一切後世的人類文明,諸如農、醫、工、商、文藝,都從這時起步。而茶葉的發現和作藥用,也在這時開始的。儘管神農只是傳説中的人物,但是大致可信的是我國利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至少已有四、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2、晉常璩所撰的《華陽國志》記載茶事有五處,其中談到周武王伐商滅紂時,參加征戰的巴蜀等南方小國部落把茶作為結盟約好的貢品,敬獻給周武王等。周武王伐紂時約在公元前1006年,據此,我國有確切記錄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不過,既然是貢品,自然十分珍貴,當時也許是不容易得到的,更不用説在民間廣泛普及了。至於這些茶葉的用途,後人就不得而知了。唐代陸羽在《茶經》裏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見茶聖陸羽也肯定了茶葉在上古時期已經被人們發現了,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有飲茶的習俗了。

3、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的詩句,有學者認為此“荼”即為現在的茶。還有的把《禮記·地官》的“掌荼”、“聚荼”,解釋為茶禮。但是,古代的荼字一字多義,並非專門指茶,也有的指苦菜、茅莠之類。

4、迄今為止,現存史料無法清楚地解答茶的起源,不過,先秦時代沒有把茶當作主要飲品是確切無疑的。那麼,當時的主要飲品是什麼呢?據《天官》記載:“漿人掌共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水,最為普通和基本。漿,是用水煮米時瀝出的米湯。醴,就是甜酒。涼,就是冰。醫指酸梅湯,因其能幫助消化,古人認為有醫用價值,故稱之為“醫”。酏就是飴糖,用水調和衝飲。可見,先秦時雖然有人飲用茶,但這種最富有詩意與審美情趣的飲料並沒有進入主導者的行列。飲茶習俗的風行,是一個逐步演變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