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同學聚會|到底要不要參加

綜合知識 閲讀(3.39W)

01 

同學聚會,到底要不要參加

又是春節,又到了同學聚會的旺季。

班長開始在同學羣裏發通知拉人,老家的同學已經訂好了酒店,男生在糾結要不要開車,女生們在琢磨要穿什麼樣的衣服

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個春節除了在家陪父母盡孝心,參加聚會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每年過完春節,都會看到許許多多關於同學聚會的吐槽。

其中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家互相攀比,同學聚會變成了一些人的吹牛和炫富會。

然後,有些人開始後悔,覺得自己不應該參加這樣的聚會。

02 

其實攀比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記得有一篇文章就介紹説,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曾忠告自己的學生:

如果幾年之後你接到母校的邀請,要求你回校參加五年一次的同學聚會,那是件危險的事,你不要去。

因為聚會會逼着你回頭審視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學們的標準。在晚餐之前,開車駛進校園停車場,斜眼打量着周圍汽車的品牌與款式,努力猜測着你的同學們畢業後混得如何,以及你與他們的差距。整個同學會將引發你關於職業成功與個人價值的巨大焦慮和徒然擔憂。

……

按理説老外們的人生態度遠比我們瀟灑,但那位教授説的情況,不正是我們每次參加同學聚會時的真實寫照麼!

可見,同學聚會時或明或暗的攀比,中外皆同,這是人性。

既無炫耀之心,又無攀比之心,很少有人會修煉到這樣的境界。

03 

當然,據老樑説,他們同學聚會就不攀比。

他介紹,他們在北京的同學經常聚會,在聚會時有一個特點,不談現在,要談現在也是個人對生活的感悟。

不談我的事業,不談我的關係,只談過去的事,談在學校裏的那些好玩兒的一些糗事。

老樑的解釋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同學間不是沒有攀比,而是在刻意迴避攀比。

這當然是一個進步。

但同學們聚到一起,連現狀都不談,只回憶當年的事情,聚一次兩次行,次次這麼做,是不是有點乏味?

就算是説些人生的感悟,無非是老了,要注意身體了,掙得多不如活得久之類,天天唸叨也沒什麼勁。

同學間如果在一起説話還小心翼翼,還是讓人覺得有些異樣。

04 

我覺得,同學聚會之所以經常出現尷尬,是因為把不同軌道上的人硬拉到了一起。

這個社會是分層的,畢業後經過若干年的沉澱,同學們也漸漸分出了階層,有的混得好些,有的混得差些,大家面臨的事情,也不再像上學時只是上課、下課那麼單純。

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靠同學的紐帶臨時把大家湊到一起,各自的感受很可能也差異巨大。

如果裏面再有幾個社會性強一些的同學,聚會本身就帶有一些個人的目的,心裏在盤算一些自己的小九九,就容易讓人產生反感。

這也是很多人蔘加完聚會後不想再參加的原因。

05 

其實同學是這個社會為數不多的不用靠社會上那一套來維繫感情的關係之一。

在當年純真的青葱歲月能夠遇見,一起度過幾年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這是大家的緣分,是最天然、最牢固的紐帶。

只要是同學關係,都永遠是親人般的感情,和聚會不聚會沒有關係。

現在通訊方便,就算平時不怎麼聯繫,有事時也很容易找到對方,誰家有點大事小情,如果需要同學們肯定都會幫忙。

前些日子有事找一位從畢業後一直沒有見面的同學,一個電話過去,詳細情況從微信上聊了幾句,事情就辦完了。感覺不到身份和地位的壓力,大家還是和以前一樣。

我也不想因此就攢個局,非得當面感謝他一番。

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的事情,那樣做對人家是一種打擾,也是把同學關係庸俗化了。

記得趙本山在一個小品裏對打着聚會的幌子想拉贊助的範偉説:“同學之間,還用搞社會上那一套麼!”

的確如此。那樣想、那樣做的人,實際上是把同學關係搞遠了。

06 

對於個人來講,我更喜歡人數少一點的聚會。

三五個同學,找一間安靜的包間,談談工作,談談生活,未嘗不是人生的美事。

比拉上全班所有的人,去高檔的飯店搞一場酒會,現場嘈雜得根本都聽不清對方講話要好得多。

反正朋友間都有交叉,小範圍多聚聚,同學們的事情也能瞭解得差不多。

其實我們參加過大型聚會後也能發現,參加聚會的人再多,也是那些平時聯繫較多的幾個湊在一起喝酒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