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無公害茶葉生產的意義

綜合知識 閲讀(1.98W)

無公害茶葉生產的意義

無公害茶葉生產有以下幾個意義:

1. 保障消費者的健康。無公害茶葉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有助於減少農殘和有害物質的殘留,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2. 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採用無公害生產方式可以減少對土壤、水源等環境的污染,避免生態系統受到較大破壞,從而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

3. 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無公害茶葉生產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生產,有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和附加值,從而帶動農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4. 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需要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術,通過培訓和技術轉移,可以幫助當地茶農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無公害茶葉生產對保障消費者的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意義為,無公害農產品是指什麼

1、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保證人民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提高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產品食品在食品市場的佔有率,促進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3、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同時增加農民的收入。4、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意義為

1、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保證農產品符合國際標準或進口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可以提高國際以及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產品食品佔有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3、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利於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4、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能夠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的意識,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粗放型農業逐漸轉為集約型農業,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現代農業),達到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目的。

5、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利於農產品優秀品牌的創立,加快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二、無公害農產品是指什麼

1、無公害農產品指的是使用安全投入品,按照規定技術規範進行農業生產,產地環境以及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並使用特有標誌的安全農產品(即產地符合一定條件、生產符合一定規範、產品符合一定標準、認證符合一定程序,取得合法環境品質優良特徵標誌的農產品)。

2、無公害農業指的是農事活動及相關農產品不會對公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生活環境舒適性以及社會和生活造成危害的農業生產方式,特徵包括安全性、系統性、生態性、重點性、可操作性、可追溯性。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意義為

無公害農產品指的是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農產品。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意義為什麼?

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技術手段;是保障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技術措施;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

如何理解綜合防治與無公害茶葉生產的關係?

無公害茶葉,是指茶葉中不含有害物質,或其含量控制在國際和國家有關組織規定的極限之內。當前人們對茶葉的多樣化、無公害、保健化的要求日益強烈。採用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既保證了茶葉出口和消費者的健康,又能提高生產者的經濟效益。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是一項成熟的新技術,在全國茶區單項技術已有運用,系列技術還處在示範、推廣階段。

二、操作規程

1.無公害茶園的建園技術規範

(l)品種的選擇。合理選擇適應性和抗病性強的品種。

(2)嚴格選地。選擇土壤、水源和大氣未受工業三廢和放射性污染的區域作為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

(3)一般茶園轉變成無公害茶園。制定保護和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的技術措施;建立能持續供應茶園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計劃和措施;制定減少和防治茶園病蟲害的計劃和措施。

2.無公害茶園栽培技術規範

(l)土壤管理技術。①常規種植的1-3年生幼齡茶園,在行間種植豆科綠肥或飼料作物。②土壤深耕、鋤草並以秸稈、草料、廄肥等有機物覆蓋上表或深埋於土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與土壤環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生物活性。③對土壤肥沃鬆軟、無雜草、樹冠覆蓋率高的茶園,應實行減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2)施肥技術。追肥:經高温堆制及無害化處理的人糞、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開溝施人茶園。基肥:採用有機農業系統生產的經l-6個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包括無污染的各類餅肥、綠肥、作物殘體、泥炭、蒿稈、海草等類似物質以及經過推制處理的食物和林業副產品。基肥應開溝深施。

(3)病蟲害防治技術。①採用農業技術措施減少和防治茶樹病蟲害,如及時採摘和修剪茶樹可改變病蟲生長的適宜環境條件,並把部分病蟲枝葉帶出茶園;適時鋤草與耕作可減少因雜草、土壤發生聯繫的病蟲為害。②利用天敵和使用生物農藥(包括植物製劑和微生物農藥)防治茶樹病蟲害。③茶季結束後允許使用石硫合劑封園,以減少次年病蟲的發生量,但不得在茶葉採收季節使用。石流合劑的使用量不得使茶葉的銅含量超標。

(4)水分管理技術。①茶園水分管理以保水為主,一般要求耕層土出的相對含水量在75%-90%,保證茶樹能正常生育。茶園土壤進行鋪草覆蓋,在路邊地角建立蓄水溝、池,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度等,以減少水分蒸發,涵養水分。②乾旱嚴重,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降低到70% 以下時,茶園應及時引水灌溉,其水質要求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③在冬季與早春,採用塑料大棚覆蓋的茶園。

(5)鮮葉採收技術。①手工採茶提倡雙手採、提手採,保持鮮葉芽葉完整、嫩淨。②機械採茶,保證採茶質量,防止汽油、機油污染茶園土壤和茶樹。③盛裝鮮葉的器具,應採用清潔,通風住良好的器具,裝葉是不得超過150kg/m3(上標)。④在鮮葉盛裝與儲運過程中應輕放、輕壓、薄攤、勤翻等。

3.無公害菜產品加工、包裝技術規範 嚴防加工環節污染,制定並嚴格執行無公害茶產品加工、包裝技術規程,無公害茶葉加工必須執行國家食品衞生法和食品加工標準;加工設備和場地,應保持整潔衞生,經常清潔或消毒,所有的消毒劑必須是無污染的天然物品,整個加工過程嚴防有害物質和有害生物混入茶產品。

4無公害榮產品儲運和銷售技術規範 嚴格按照國家食品衞生法的要求選擇無公害茶產品的標籤和包裝材料,所有的包裝材料必須無污染;包裝材料必須是食品級的包裝材料;茶葉產品的包裝材料應具有保鮮性能。嚴格按各類無公害茶產品要求的條件進行儲運,嚴防黴變和有害生物、有害物質經儲運環節混入茶產品。

三、注意事項

在技術運用過程中,應避免再次污染。

茶葉生產有什麼意義?

茶、咖啡和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的利用始於醫藥,飲茶保健使茶成為人們“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中的一件。隨着茶的保健功能和藥理機制不斷被現代科學所證實以及利用範圍的拓展,茶已成為世界上栽培規模最大、產量最多、消費人羣最廣的飲料作物。茶乃中華之國飲。當今世界年茶葉貿易量達300萬t,貿易額40多億美元,日均飲茶量達到30億杯。茶葉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斯里蘭卡、印度、肯尼亞等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

茶在中國南部山區對解決“三農”問題更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由茶葉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①宜種地域廣。在帶、熱帶地區適宜種植的地域廣闊,不受地形、土壤條件的。②經濟價值高。通常每公頃可收入4.5萬~6萬元,高的可超15萬元,是同一地區中價值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栽培作物之一。③收入早。茶是一年中收穫最早、收入最快的作物,一般2月初到3月中下旬均可上市,這對解決青黃不接(純農業地區)的農民收入極為重要。④風險小。茶樹對自然災害的抗禦力超過其他作物,即使受到寒、澇、病蟲害等為害也不會造成“顆粒無收”。⑤易於保質。產品如一時難以脱銷,只要庫存得當,仍有機會銷售變現,不存在“分文不值”的危機。正因為茶葉能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許多地方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都將茶葉作為一項優勢農業來安排,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雲南、四川、重慶、貴州、廣西、湖北等地發展速度遠高於全國水平。

茶葉既是種植業,又是需要具有廠房、機械、倉儲、包裝等系列設備和操作工人的工業,豐富的茶葉品牌,各具特色的品飲方式又衍生出了茶莊、茶館、茶肆、茶道、茶藝、茶具、茶詩、茶療等內涵豐富、形式高雅、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休閒產業,故茶葉有集一、二、三產業於一體的特點。其產業鏈涉及種植、製造、深加工、商業、文化等多個層面,目前全國約有1億人從事着與茶相關的行業。

無公害食品的意義

21世紀將是一個綠色產品的世紀,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國際環保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無污染的優質農產品成為市場和消費者必需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性成為農產品質量標準的重要指標要求,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願望和要求。只有在清水,連陰天控制澆水,低温控制澆水。三是在防治病蟲害上,能用煙霧劑和粉塵劑防治的不用噴霧防治,減少棚內濕度。四是常擦拭棚膜,保持棚膜的良好透光。增加光照。提高温度,降低相對濕度。五是在防凍害上,通過加厚牆體、雙膜覆蓋,採用壓膜線壓膜減少孔洞,加大棚體,挖防寒溝等措施,提高棚室的保温效果,能使相對濕度降到同品種制定了不同的環境標準。

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標準與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的主要區別是: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標準主要是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只有部分產品有生產資料使用準則,其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在產品認證時僅供參考,由於無公害食品的廣泛性決定了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標準無法堅持到位。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包括了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準則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兩部分,這是綠色食品的核心標準,綠色食品認證和管理重點堅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到位,也只有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到位才能真正保證綠色食品質量。

無公害食品產品標準與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的主要區別是:二者衞生指標差異很大,綠色食品產品衞生指標明顯嚴於無公害食品產品衞生指標。以黃瓜為例:無公害食品黃瓜衞生指標11項,綠色食品黃瓜衞生指標18項;無公害食品黃瓜衞生要求敵敵畏≤0.2 mg/kg,綠色食品黃瓜衞生要求敵敵畏≤0.1 mg/kg。另外,綠色食品蔬菜還規定了感官和營養指標的具體要求,而無公害蔬菜沒有。綠色食品有包裝通用準則,無公害食品沒有。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食品對人體健康、環境影響的程度,無公害食品的產品標準和產地環境標準為強制性標準,生產技術規範為推薦性標準。

為什麼要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其意義是什麼

開展認證是為了規範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控制,保證質量。

而且這些農產品,不是隨便就能生產出來了,有諸多因素控制的。

現在空氣、水、食品污染已經很嚴重了,為了讓人民吃上健康的農產品,需要促進這些行業發展。

種植無公害茶樹需要注意什麼

隨着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食品質量下降,消費者的觀念與行為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茶葉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從有茶喝向純天然、富營養、高質量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無公害茶的開發生產,符合了當今人們日益增強的衞生保健的消費意識。所以,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既是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是茶葉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相關專家針對如何栽培無公害茶葉做了如下闡述:

一、選擇適宜良種

建立無公害生產茶園,應選擇具有高產、優質、抗性強、早芽、性狀整齊等特徵特性的國家級或省級優良品種,如:金觀音、黃觀音、龍井43。

二、嚴格選地

茶園建設之初應選擇土壤肥力水平高、土層深厚、通氣性能良好、土體中沒有隔層、不積水、腐殖質含量高、營養豐富而平衡、呈酸性或弱酸性,土壤衞生指標和重金屬的含量不超標的山地。

三、園地規劃

1、挖台:挖枱面寬170~200cm,離梯內壁30cm挖溝,溝寬60cm,深50cm。自下而上開挖,表土回溝,生土壓表。

2、建蓄水池:建立排水溝,園內有竹節溝(枱面後溝)、蓄水池(水池深度不得淺於2米,大小在10立方米以上,內砌磚頭或石頭,水泥抹面)。

3、茶園道路建設:茶園中需設主道、支道和步道,並互相連接。主道是全園的交通要道,連接各個作業區、初制所和場部,道路寬6~7米,坡度5度以下。支道貫穿各片茶園,與主道和步道連通,寬3~4米,坡度8度以下。步道是茶園片塊的分界線,又是茶園管理人員進出茶園的通道,寬15~2米,坡度10度以下。

4、茶園內防護林建設:機耕道邊上栽種木荷或其他深根系常綠樹種為宜;茶園內栽種楊梅桂花等樹種,每畝茶園種植8株左右;山頂要有一定面積的涵養林,山腰要有一條防風固土的人工林,山腳要有一條防林帶。

四、茶苗移栽

1、移栽時間:選擇空氣濕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10月至來年2月下旬。

2、合理密植:雙行條栽:1、行距33~45cm,株距20~33cm,每穴栽1-2株,每畝栽2000~2500株。

3、移栽要領:移栽後要及時在離地15cm處保留1-2個分枝,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減少水分蒸發;如遇大旱,要注意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成活率。

4、定型修剪:茶苗定植後,第一次修剪高度離地面15~20釐米,留1~2個分枝。第二次修剪在上次修剪一年後進行,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釐米。第3次修剪在第二次定剪一年後進行,在上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釐米。

五、抗旱、防凍

1、覆蓋:茶園地面覆蓋一般採用行間鋪蓋的形式,即選擇稻草、枯草或其它作物秸稈,鋪蓋厚度在10cm左右,用量在1.5~2.5噸/畝。

2、肥培:冬季應給茶園施足基肥,春茶後適時追肥,以提高茶樹的抗旱防旱能力。冬季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如各種餅肥、農家肥。春季追肥應選用速效性的氮肥為主,並適當配施一些速效性的磷、鉀肥。

六、病、蟲害防治

1、合理進行化學防治。在病蟲發生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茶樹和天敵安全的農藥品種並把農藥用量壓低到最低限度進行防治,絕對禁止在茶樹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同時遵循交替輪換復配用藥原則,並改進噴藥技術和方法提高噴藥效果。對茶小綠葉蟬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功夫乳油噴霧防治,對茶蚜可選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對茶尺蠖可選用2.5%功夫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噴霧防治,對茶葉蛾、刺蛾可選用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噴霧防治,對茶炭疽病、網餅病可選用10%世高水分散粒劑或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

2、推廣生物防治。利用天敵昆蟲、昆蟲致病菌、農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劑等控制茶樹病蟲為害利於保持生態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麗紋象甲、茶毛蟲,病毒“8010”防治茶毛蟲,韋伯蟲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蝨、椰園蚧,殺鱗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綠葉蟬,農抗101防治雲紋葉枯病。對於白僵菌、韋伯蟲座孢菌的使用主要採用以下三種方法:(l)噴菌法。菌粉用水溶液稀釋配成菌液,每毫升菌液至少含孢子1億個,再用菌液噴霧;(2)噴粉。苗粉與2.5%敵百蟲粉均勻混合,每克混合粉含活孢子至少1億個,再噴施混合粉劑;(3)將病死的殭屍蟲收集研磨,配成每毫升含活孢子至少1億個(每100個蟲屍加工後,兑水80-100公斤),再噴施。

3、物理防治。採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蠶、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誘殺,常用的誘殺器有PH-15型殺蟲燈、粘蟲板等。

無公害茶葉的概念

無公害茶葉是指在無公害生產環境條件下,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成品茶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標,衞生質量指標達到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內銷符合國家規定允許的標準,外銷符合進口國家、地區有關標準的茶葉.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葉的總稱。無公害茶葉生產,要合理用藥,提倡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無公害茶實質上是依據生產過程中化學合成物質控制程度以及茶葉產品中化學合成物質殘留量的多少而劃分的。對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還實行標誌管理,但二者的頒證機構不同,管理方法也有所差異。

有機茶: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有機生產和加工基本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的,產品面向國內外市場。其要求經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審查頒證,獲得有機茶標識的茶葉。主要特點是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肥料、農藥、除草劑、食品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不受重金屬污染。我國有機茶近幾年開始起步,並有了一定發展,主要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主要供出口。日本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試產有機茶,並在許多商店設立有機茶專櫃,其售價明顯高於其他茶。坦桑尼亞也生產有機茶,並第一個與英國倫敦茶葉公司簽訂包銷合同,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隨後斯里蘭卡、肯尼亞及印度等國也開始生產有機茶。這些國家有一個共識,只有發展有機茶才可擺脱國際茶葉市場疲軟的局面。

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國情於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的,產品面向國內市場,是由專門機構認定,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綠色食品為A和,A綠色食品茶與有機茶要求相近,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物質。綠色食品雖可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物質,但他有嚴格的標準,包括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產品標準(質量標準和衞生標準)等相關標準。目前全國有17個省、市、自治區63個茶葉生產企業、83個茶葉產品經過認定獲得綠色食品的標識。

無公害茶葉的種植加工前景?

1.可以徵用100畝地,但不用一下子完全開發出來,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開發,便於資金的週轉.

2.不知道你是荒山還是茶園地,要是荒山開發費用高一點.

以一畝地計算.茶苗一毛一株,一畝地約要600元左右,開荒費用根據當地行情計算,通常在300-600元.不同的地條件都不同,這個根據實際情況定,肥料,剛開始時,基肥(一般是菜子餅,豆餅之類)約三百斤一畝,尿素10斤,複合肥20斤.再加上人工.你可以計算一下.

平均下來一畝地的開發費用在1500到2000元.

3.用扦插苗,三年成園,第二年就有少量可採了.

4.鮮葉價格不好講,不同地方價格也不同,同時也要看你採的質量.春茶早期,至少也得好幾十斤吧.不低於50元.那葉子大了,特別是夏季可能就只有二三毛一斤了.

5.農業部門有時對開荒種地會給予一定的補貼.這個要去諮詢,並不是時時都有.不過在今年這個就業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對自主創業的會不會有傾斜也不是沒可能,但不要太樂觀.如果有的話一畝補貼幾百塊也不錯了.有時開發有機茶園也會有補助.看你如何申報項目了.

6.種植無公害茶葉的田地,技術以及茶葉的日常維護管理主要在農藥與肥料上也得用無公害的,要求比有機的會低.這一點你去當地農技站,或者是質量技術監督局諮詢答案更詳細

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有何重要意義

1、社會效益: 無公害蔬菜產業化基地建設,通過安裝頻振式殺蟲燈、 特種水泥蔬菜大棚、高山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 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應用、4個蔬菜專業協會的建立和完善, 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及蔬菜產業化水平 。在此基礎上,農民自行建造蔬菜大棚1000餘座, 為我縣蔬菜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頻振式殺蟲燈及防蟲網的應用,能較大幅度降低農藥的使用量, 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去年同期相比較, 蔬菜農殘檢測合格率上升2.8%,達到98.3%。 蔬菜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其規模化發展, 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湧現出大批從事加工和銷售人員。 2、生態效益: 項目的建成,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組織生產, 通過更為安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大面積採用物理方法、 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明顯減少病蟲防治次數,降低農藥用量, 平均每季蔬菜減少用藥3-5次,特別是結合高效、低毒、 低殘留新農藥和生物農藥的推廣和綜合防治措施實施,杜絕高毒、 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推廣施用有機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 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農產品的品質得到提升, 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有利於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