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學習教育>

關於分配製度範文

學習教育 閲讀(3.06W)

關於分配製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描寫,首先可以描寫設立分配製度的目的,第二個可以描寫具體有哪些制度,第三個可以描寫有哪些特別注意事項。

分配製度範文1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分配關係本質上和生產關係是同一的,是生產關係的另一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這種所有制在分配製度的表現,就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其中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上的體現,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

我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允許和鼓勵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

按勞分配為主體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有利於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製度必須既能促進生產力發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貧富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生產力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髮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於這些生產要素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國有企業,它相對於其他國有企業,其所有的要素也屬於不同的主體。因此,為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就必須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保障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獲得相應的收益,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要素資源,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釋放發展經濟的潛力。

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我國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我國消滅了剝削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改革開放以後,在堅持按勞分配主體地位的同時,多種分配方式逐步發展起來。黨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黨的十四大在明確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提出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五大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並明確提出了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六大強調,“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一,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大創新,對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蹟,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實踐充分證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是一項好的制度,是一項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應當不斷堅持、不斷完善。

堅持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相統一

為什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關鍵在於它能夠有效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效率和公平兩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共同實現的關係。社會主義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誰為先的問題,更不能以犧牲一個目標來實現另一個目標。無論是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要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社會主義公平的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主義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實現共同富裕,沒有公平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難以持久的。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才能有效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我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是從堅持按勞分配開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務是在公有制企業中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打破平均主義分配,隨着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多種分配方式也迅速產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一樣,按勞分配也必須為主體。黨的歷次大會的報告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都做了安排。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多勞多得,着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是完善分配製度的重要內容。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有利於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保護各種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各種生產要素在經濟生活中的貢獻如何決定?主要根據市場來決定,市場對各種要素的供求關係所形成的市場評價作為要素報酬的客觀依據,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對企業來説,用多少資本,用多少勞動,用多少土地,這些要素可以相互補充,也可以相互替代,這就有一個最有效率的要素組合問題。由於生產要素有不同的質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報酬也不一樣。例如職業經理人,市場上具有更高人力資本含量的企業家更為稀缺,其報酬必然更高。企業依據不同質量的要素支付報酬,對稀缺的優質的要素給予高的報酬,這不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動員起來,還能促進優質稀缺資源的供給。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進入新時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問題、部分羣眾生活比較困難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改革完善分配製度,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從根本上來説就是要進一步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一方面,勞動是財富創造的活的源泉、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要鼓勵勞動、鼓勵創造,鼓勵多勞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多種分配方式,健全以税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税收調節,完善直接税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羣體間分配關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過教育等途徑對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使直接勞動者的收入隨着擁有更多的非直接勞動的生產要素而提高。

關於分配製度範文

分配製度範文2

顧客管理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顧客分配,可以説顧客分配構成顧客管理的主體框架,涵蓋了顧客銷售、消耗、到店率、療程規劃、行動計劃、薪資制度、組織結構設計等一系列的機制,對相關的機制建立有重大影響。可以説,一家沒有合理科學的顧客分配機制的美容機構,根本談不上具備顧客管理,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有一名從業不久的經營者問我:田老師,我對顧客分配很不理解,為什麼要把顧客分配給個人?一名顧客到店不應該大家都來維護管理嗎?如果你分配給甲管理,甲沒管理到位,乙又覺得不是我的顧客,那這名顧客不就沒人管理了嗎?而且為了能讓自己的顧客更多,員工們也很容易產生內耗啊,大家不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這樣我們店不就越來越完了嗎?顧客不應該分配,應該大家一起管理,她幫助我,我也幫助她,大家都為顧客好,大家都一起努力銷售,這樣業績才會越來越高啊。

問題果真如該經營者所説嗎?

顧客分配機制不是簡單地將顧客劃分給某員工管理,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如果經營者對完整體系缺少認識和了解,會被個別人員影響,最終造成重大的決策失誤。

顧客分配

可以確認,沒有顧客分配機制管理,權責界定模糊,員工的行為就會混亂,服務無法跟蹤到位,良性銷售更無從談起。

顧客分配的升級就是部門劃分。但很可笑的是,有些機構連基本的部門劃分都不清楚是為了什麼,更有甚者,為了所謂個人利益和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還拼命地否定部門劃分,不希望顧客分配執行,希望重回大鍋飯,自己成為總頭頭,滿足自己虛榮心,也希望獲得更多的收益,一些不懂行的經營者,對於部門管理一點概念都沒有,耳朵裏聽風就是雨,拿着個別顧客當典型。一家美容機構的顧客是否真正被管理起來,一定要看絕大部分的顧客是否被管理到位,客流是否增加,消耗是否增加,員工們是否有主動積極的管理意願,能不能在沒有領導的督促下自主自動地完成高質量的服務工作,通過這些才能確定自己店裏的顧客管理。

分配製度範文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並列,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這既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深化發展,又表明了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目標和方向。

凸顯社會主義生產與分配的辯證統一關係

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指該社會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基本經濟制度包含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分配形式和人們在生產與分配中的相互關係。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強調了基本經濟制度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部分。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將分配製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囊括進來,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概括更加全面和完整,同時也更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分配關係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深刻地分析了生產和分配的關係,指出“分配關係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就對象而言,分配的對象只能是生產的成果;而就分配的形式而言,勞動者參與分配的形式是由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分配表現為產品分配,也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分配,即生產工具、原材料等的分配和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因而分配也表現出先於生產且決定生產的一面。但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中,服從特定生產關係,決定生產的結構。可見,生產與分配是辯證統一的,二者不能被割裂開來進行討論。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正是由“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所決定的,二者相輔相成。在基本經濟制度框架之下,效率和公平是有機統一的,只有提高生產效率將蛋糕不斷做大才能在分配環節有更多蛋糕可分,而只有合理的分配才能保障再生產更高效地進行,不發生兩極分化和生產過剩危機。

將分配製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使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概括更加完整全面,同時也凸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辯證統一,強調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對堅持和鞏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為在新時代更好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方向。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的內涵更加明確

自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來,對這一制度內涵的闡述是清晰明確的。通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國有經濟在保證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的優勢。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進一步闡明瞭堅持和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途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列起來,使得分配製度的內涵和實現機制都更加明確。

從分配關係上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係決定的。這種分配製度表明,當前我國的分配關係中既有通過按勞分配實現的社會主義的分配關係,也有通過按要素分配實現的與生產資料私有制對應的分配關係。按勞分配是起主導作用的分配關係,體現着社會主義分配關係中對勞動的重視和對勞動者的保護。

從分配製度上看,按勞分配存在於公有制經濟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經濟中應建立起平等的勞動關係,設計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公有資本佔主導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按勞分配應當是勞動者獲得收入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憑藉勞動要素所有權參與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企業應注重保護勞動者權益,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佔比。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需通過要素市場進行評價,按照市場價格決定要素報酬。

從實現機制上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需要通過市場實現,按勞分配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上也通過市場得以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還具有商品貨幣形式,用於按勞分配的對象是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產品獲得的收益,勞動者以貨幣形式獲得工資,再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商品。按要素分配同樣要通過各類要素市場來匹配要素供求,衡量要素價格。這就使得按勞分配的勞動所得和按要素分配的勞動要素所得,取得了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比較並相互影響的機會。因為,無論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都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與勞動力的結合,不同企業提供的工資和福利水平將成為勞動者選擇企業的主要參考,工資和福利待遇高的企業更容易吸引優秀勞動者,佔據競爭優勢。

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徵。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全新概括,為我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也明確了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閾中,共同富裕是在社會生產不斷髮展的基礎上實現的全社會範圍內的分配公平,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達到一定高度並不斷提升,使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能夠得到滿足,達到富裕的水平,並且隨着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二是在全社會範圍內不會產生過大的收入差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使不同社會成員的富裕程度都得到相似程度的提高。共同富裕既要求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又要求分配製度的公平合理,是生產和分配的良性循環和有機統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科學的制度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關係的矛盾,使生產關係能夠更好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並且保障社會生產向着更好滿足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數量充足、品類結構協調的物質基礎。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避免了兩極分化的出現,保障了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和勞動報酬的規模,全體勞動者都能夠從經濟發展中獲益,富裕程度不斷提高。

將分配製度列入基本經濟制度範疇,使分配製度改革思路更加清晰。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分配製度改革,一方面要聯繫生產關係,以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調整分配關係,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避免初次分配過程中出現資本和勞動間的過大收入差距,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報酬佔比,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收入合理化,不斷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使我國的收入結構逐漸趨向橄欖形。我國的共同富裕道路必須是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