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學習教育>

鄭谷的資料簡介

學習教育 閲讀(2.62W)

鄭谷的資料簡介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台編》。

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

受父兄薰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

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鄭谷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

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於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着“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

鄭谷7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覆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於北巖別墅。死後安葬在宜春城北7裏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温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後谷嘗從僖宗登三峯,朝謁之暇,寓於雲陽道舍,編所作為雲台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區)人,生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於五代十國時的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歲。鄭谷的父親鄭史曾考中進士,在柳州當官時,與唐代著名文學家司空圖為同僚。鄭谷七歲時,司空圖見到他的詩賦習作,曾一時歎為觀止,親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説,好小子,你將來當成為“一代風騷主”啊!從這段情節,再聯繫到他晚年回宜春後先築屋於化成巖下,後建草堂於仰山之麓來看,他應該是出生在柳州父親的任所,並在那裏讀書長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時,老家已經沒有了房子和親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結,卻還是使他在將老之年,選擇了落葉歸根。

鄭谷雖然自小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仕途卻頗為不順。鄭谷21歲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落孫山。此後又連考10回,直至40歲才中了進士,又因時局動盪,至45歲才授為京兆鄠縣縣尉,不久提拔為右拾遺,50歲時再升遷為尚書都官郎中(約相當於現代司局級京官),因此被稱為“鄭都官”。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遷居洛陽,燒燬長安宮,鄭谷眼見李家王朝氣數已盡,在宜春籍和尚虛中的提示下,棄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巖下建房,後又在仰山建造讀書堂隱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後安葬在宜春城北7裏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

紀曉嵐在評論鄭谷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説,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説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谷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鍊句意,鮮有不合於道”。

元代辛文房的説法有點不同,他認為“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葉涵雲和費嘉樹對鄭谷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雲把鄭谷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讚鄭谷“騷壇樹赤幟,羣賢拜下風”,而且還説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傑作。

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説,謂鄭詩“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

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谷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鄭谷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鄭谷的“平楚干戈後,田園失耦耕”;鄭谷的“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鄭谷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鄭谷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鄭谷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飢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塗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後人稱為晚唐“鹹通後僖宗、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

鄭谷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後叫人賞心悦目,回味無窮。

鄭谷-名人評價 《唐詩鑑賞辭典》歷代騷人墨客對鄭谷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云:“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云:“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後獨踟躕”;有詩云:“一卷雲台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云:“讀書堂側老鬆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云:“何以鷓鴣詩,膾炙於千載”。

元代辛文房讚賞鄭谷“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聖歎稱揚鄭谷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説《鷓鴣》詩的“三四語勝於‘鈎(車舟)格磔’也”,並稱譽是“以神韻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讚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鄭谷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夢想雖然慘遭破滅,但詩歌創作卻成就卓著。《全唐詩》收錄他的詩有325首,鄭谷本人輯錄於詩歌自選集《雲台編》、《宜陽集》中的,共計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傳。因此,鄭谷和當時的著名詩人許棠、任濤、張擯、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温憲、李昌符同被號稱為“芳林十哲”,(又稱“鹹通十哲”)。有人甚至稱鄭谷為晚唐詩壇巨擘。

最後,詩人終於在這種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樣,鄭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們的創作,從而也就成就了他們千古流芳的詩名。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賢哲們的奇麗人生,確實值得人們永世深思。這恐怕也正是鄭谷讀書堂能夠成為千古勝蹟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隨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國家的衰敗,鄭谷讀書堂也淪落毀圯,繼而沒入了柴叢。近百年來,已是無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着旅遊經濟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文化古蹟的多方面價值。因此,鄭谷讀書堂和近旁的棲隱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籌備重建的議程。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這所古樸的草堂,將帶着一名久遠的讀書人的詩書風采,重現在人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