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浪淘沙結構特點

綜合知識 閱讀(6.92K)

浪淘沙結構特點

浪淘沙結構特點是:七絕詞,每句四個字,共28字。

《浪淘沙》,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

隋朝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後,由於戰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並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

唐朝統治者更加註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徵。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浪淘沙結構特點是:七絕詞,每句四個字,共28字。

《浪淘沙》,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

隋朝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後,由於戰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並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

唐朝統治者更加註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徵。

李煜《浪淘沙》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一國之君淪爲階下之囚的淒涼心境。

上闋兩句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夢裏暫時忘卻了俘虜的身份,貪戀着片刻的歡愉。

但美夢易醒,簾外潺潺春雨、陣陣春寒驚醒了美夢,使詞人重又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

夢裏夢外的巨大反差其實也是今昔兩種生活的對比,是作爲一國之君和階下之囚的對比。

寫夢中之“歡”,誰知夢中越歡,夢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見。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這樣寫“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情畢現。

“簾外雨潺潺”,這雨似乎更是詞人心間下起的淚雨;“春意闌珊”,春光無限好,可是已經衰殘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難返;“羅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僅來自自然界,更來自淒涼孤冷的內心世界。

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此處表達情感更顯委婉含蓄。

“獨自暮憑欄,無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憑欄”是說不要憑欄,因爲憑欄而望故國江山,會引起無限傷感,令人無以面對;“暮憑欄”意謂暮色蒼茫中憑欄遠眺,想起江山易主,無限往事,“暮”也暗指詞人人生之暮。

兩說都可通。

李商隱曾在《無題》詩中寫下“相見時難別亦難”,表達了人們普遍的情感。

降宋後被擄到汴京,告別舊都金陵是多麼難捨難離,《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最是倉皇辭廟日”一句表達的正是這種情感。

這裏卻說“別時容易”,可見“容易”是爲了突出一別之後再見之難;“見時難”似也包含着好景難再,韶華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就象水自長流、花自飄落,春天自要歸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結,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戀、惋惜、哀痛和滄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階下囚的遭遇就象一個天上、一個人間般遙不可及。

“天上人間”暗指今昔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

一說“天上人間”是個偏正短語,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意謂天上的人間,用在這裏暗指自己來日無多,“天上人間”便是最後的歸宿。

這首詞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詞的上片寫夢醒後感情上的急劇波動;下片寫憑欄時對人生的留戀。

上片前三句和後兩句是採用倒裝句法,爲使夢中之歡和醒後之悲,兩者相反相成,互爲映襯,從而造成心理時空上的轉換和交替。

以實寫之現實愁苦來造成反差,引匯出虛擬之夢境歡娛,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貪歡”之美夢的潛意識活動。

夢是潛意識的心靈投影,夢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聯想。

詞中正是透過“夢裏”的“貪歡”,把詞人內心深處雖然微弱但卻頑強、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藝術地表現出來了。

詩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於景。

傷春曉淒涼,羅衾冰似鐵,聽春雨潺潺,春光遲暮盡,以襯托俘虜和帝王兩種人生選擇的天淵之別,及其內在轉化的人生悲劇。

《浪淘沙 》這首詩的上片在構思上很有特點,試分析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的淘着沙子,於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這首詩指出了潮汐漲落的規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斷衝擊着海岸,使海岸不斷髮生變遷.儘管這種變化不易測量,但洪濤變平野,綠島成桑田在不知不覺地發生着.

《浪淘沙》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

思想內容: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

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寫作特色:

這首詩,前兩句採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黃河奔流不止,流經萬里的氣勢,並且,將黃河奔騰、顛簸、咆哮的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

本詩的後兩句則是運用聯想的手法,把黃河奔流比作是去山上和牛郎織女相會,想法比較獨特,構思比較新穎,不僅能使大家感受到黃河的不凡氣勢,與此同時,也將黃河不認輸、不怕艱難險阻勇於拼搏的精神,其實這也是在寫劉禹錫自己,表明自己也是不怕前路的艱難險阻,敢於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理念,不放棄的精神。

作者: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註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

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

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

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在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

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簡要分析李煜《浪淘沙》的語言特色

這是一首“含思悽婉”的哀歌,在低沉悲愴的格調中,傳達出這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和對命運的無奈。

先寫夢醒後的情景:簾外春雨潺潺,晨寒陣陣襲來,零落的殘春景象使他倍增悽苦。

再寫夢中的情景:睡夢中回到華美的古國宮殿,貪戀着片刻的歡樂,而忘了自己身爲囚徒。

這種倒敘的手法運用,使夢中之“歡”和夢醒之“苦”形成極大的反差,更突出現實的處境讓他無法忍受。

詞末詞人連用“流水”、“落花”、“春去”三個比喻,長嘆過去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再用“天上人間”比喻今昔生活的天壤之別,將自己的悲苦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純用白描手法,將情與景、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悲哀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語言真率,生動自然,句句出自肺腑;無一句刻意雕琢,而語語悽切動人,極富藝術感染力,是一首以情動人的佳作。

浪淘沙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浪淘沙(其一)

1、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

其詩雅健清新,善用比興寄託手法。

《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爲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爲文長於說理。

有《劉夢得文集》。

2、解釋詞語(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爲七言絕句。

後又用爲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

這裏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風簸】大風掀起波浪。

【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

自古相傳,織女爲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爲夫婦。

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相會一次。

3、古詩今譯:彎彎曲曲的萬里黃河挾帶着泥沙,狂風勁吹,波濤滾滾,巨大的水勢如同來自天涯。

現在我們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一起到牛郎和織女的家中做客。

4、景物特點: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

作爲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爲她放聲歌昌。

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衆口傳誦。

“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

“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

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衆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

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該詞描寫了浪和沙的砥礪和親吻,但是一切都是爲了達到人生的至純境界,爲了理想,多受點苦是必要的。

比喻作者堅韌不拔,經歷豐富,開朗豁達的情懷。

5、解釋詞語(2):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

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浪淘沙》(其一)的後兩句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描寫黃河?

用誇張的手法寫出黃河向下遊奔涌的磅礴氣勢。

再寫沿着黃河逆流而上,可到銀河。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到今天我們可以沿着黃河徑直到銀河,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擴展資料:

這首詩通俗易懂,常見諸兒童讀物。

劉禹錫寫詩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織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稱,和高高在上、距己遙遠的朝中之位相似。

劉禹錫本在高處任職,由於讒言遭到貶謫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詩人爲蒼生造福的社會理想永不改變。

劉禹錫渴望回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有一番作爲,縱然是惡浪頻襲也不改入世的初衷。

由此可見,詩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多麼讓人欣羨!這首詩用誇張等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氣勢大起大落,給人一種磅礴壯闊的雄渾之美,一不留神就會落後於詩人的思路。

浪淘沙其九抓住了什麼特點來寫?

[唐]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蕭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仿屈原《九歌》,學習民歌的表現手法,寫了《浪淘沙詞九首》。

九首詞渾然一氣,以我國主要河流黃河、長江、淮水、浙江爲背景,描寫了江河波高觸山,濤聲吼地,浪淘風簸,沙堆似雪的壯偉景象。

這首詞的前兩句,寫流水淘沙,不息不止,前波未滅,後波又起的生生不息景象,是對整個樂章歌詠大浪淘沙的總結。

如果說,前面描狀的波高浪大、淘漉泥沙是橫向展示現實的圖景,則這兒就是縱向顯現歷史的足跡;如果說前面的描摹是在空間內展開,則這兒的探尋就是在時間中開掘。

它以一種歷史的深沉感形象地反映出事物運動不息的客觀規律,既增加了全詩的容量與厚度,使詩章立體化,又超出了描寫大浪淘沙自然景觀的詩歌主題,具有着生活哲理的內容。

劉禹錫很注意在詩章中透過自然現象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有名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以千帆競發,萬木爭榮表現了事物的新陳代謝;這兒,又以“前波未滅後波生”展示出事物運動的生生不息。

可貴的是,劉禹錫這類詩句並不是乾巴巴的哲學教條,而是充滿了鮮麗跳脫的形象。

以形象寓哲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偉畫面,既有色彩,又有氣勢,似乎還能聽到呼嘯不斷的濤聲,而且一浪趕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迭起、綿綿不絕。

這樣闊大的動態景觀使人驚心怵目,意動神搖,於不知不覺間產生哲理的思考。

李煜《浪淘沙令》賞析

浪淘沙令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一: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史稱“李後主,”也是著名的詞作家。

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透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

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

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這“簾外雨”,“五更寒”,是寫夢後所感。

殘夢初醒,聽見窗外響起潺潺雨聲,不僅覺得“羅衾”之外陣陣春之寒意。

詞句所寫之物皆是現實,然而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詞人內心深處的淒涼。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這其中的“一晌貪歡”寫的是夢中之事,只有在夢中,纔有可能忘記自己此時階下囚的身份。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莫憑欄”,是不敢憑欄遠望,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自己已經時日不多,不久於人世。

天上與人間,今非昔比,感時傷懷,詞人恍惚中要歸去矣。

作品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了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表達了對故國的懷戀知情,自然明淨,含蓄深沉,哀婉動人。

此外,在詞的上闋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現實“羅衾不耐五更寒”,回過頭來再寫夢中的“一晌貪歡”,今夕對比,更加含蓄地突出了現實心境的淒涼。

李煜在《菩薩蠻》中有“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之詞句,所寫情事與此差不了多少,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寫得曲折婉轉。

賞析二: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

它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

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託今,蘊含作者稱讚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

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後來所擔任的官職。

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爲氏,曾傭耕於莘(《孟子·萬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

”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 ),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爲陪嫁而隨着歸屬於商 ,後來得到湯王的重用 ,纔有了作爲。

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 ”。

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 ,只得垂釣於渭水之濱,一次 ,恰值周文王出獵 ,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於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

伊、呂二人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後通,度過了困窘之後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 ”;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 ”。

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倖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並言“伊呂兩衰翁 ”,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 ”。

作者頗有自許之意。

“若使”即假如。

當伊、呂爲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

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爲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瞭“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雲龍”的局面。

《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 。

”意思是說,雲跟隨着龍出現,風跟隨着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了聖明的君主,那末 ,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

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

因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

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

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於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賞析三: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詩話》雲:“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云云,含思悽惋,未幾下世。

”由此可知,詞作於他死前不久。

可以說是李煜後期詞的代表作之一。

詞的上片,以倒敘起始,描寫夢醒之後的所聞:簾垂夜深,潺潺的雨聲透過簾櫳,不斷地傳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這潺潺雨聲的伴和之下,即將成爲過去。

詞寫晚春深夜,雨聲潺潺,表現出無限惜春、傷春之情,環境是清苦的,情調是悽楚的。

特別是這“春意闌珊”,既是眼前節令的實況,又是國家衰亡、個人的生命亦即將完結的象徵。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詞人心頭的陣陣悲涼呢?更何況又是在“五更寒”的這樣一個時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蓋羅衾,也抵擋不住,忍耐不了。

故“羅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寫夢醒後之所感。

這“感”,首先是感覺到五更時天氣的奇寒,而這樣的奇寒,又是透過“羅衾不耐”來表現的。

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借外物以抒寫王觀感受的藝術手法。

岑參寫八月胡地的奇寒雲:“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這種手法的成功運用。

其次,更爲重要的是,這不僅是寫身寒,而且是寫心寒;身寒終究有個極限,並可儘量設法抵禦和忍耐,而心寒——心頭的悲涼,則是無限的,無法忍受的了。

古人論詞的結構,妙在斷斷續續,不接而接。

“羅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與下面兩句,一寫夢後,一寫夢中,看似不接,實則詞意緊緊相接。

寫夢後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夢後內心的悲涼,又爲描寫夢中的情景作了鋪墊:既然夢醒之後是如此痛苦悲涼,那麼,還不如長夢不醒了。

因爲“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只有在夢裏,才能忘記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國君,大宋的階下囚,也只有在夢裏,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歡樂。

這種以夢後之苦去與夢中之樂相映襯,從而更見夢後之苦的可憎與夢中之樂的可愛的寫法,確實是很高明的。

可惜,夢中之樂是虛幻的,夢後之苦是實在的、殘酷的,並且,不管主觀上如何貪戀那夢中之樂,終究不過是“一響”而已。

這樣寫進一步突出了國亡被俘後處境的可悲可憐。

詞的下片,起曰:“獨自莫憑欄”。

“獨自”,說明詞人的孤獨;“莫憑欄”,則是因爲憑欄遠眺,是爲了要看到昔日的宮闕閣樓,以滿足思念故國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限關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見不得,徒喚奈何而已。

更何況這“無限關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國土,而是宋朝的屬地,看到這已經淪喪的國土和易主的江山,豈不是隻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嗎?所以,“莫憑欄”,不是詞人不想憑欄,而是不能憑欄,是爲避免思見故國而勾起無限悲苦所採取的一種強制行動,這種心緒實際上更爲悽楚、更爲悲涼。

“別時容易見時難”——“別時”,指當初投降被俘,辭別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時;“見時”,指現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國,欲再重見舊地之時。

前者“容易”後者“難”,在這一易一難的鮮明對照之中,蘊含着詞人多少故國的情思,夾雜着多少傷心和悔恨啊!要知道,這裏的“別”,不是暫時的別離,而是永久的別離,因而也是人世間最爲痛苦的別離,更何況這樣的別離是如何的.“容易”——國家竟是那樣輕而易舉的就滅亡了,這豈不是痛上加痛嗎?這樣的難於再見,不就是對詞人的死刑宣判嗎?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於真實而同時又具有普遍性。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引《復齋漫錄》說:“《顏氏家訓》雲:‘別易會難,古今所重。

江南餞送,下泣言離。

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

’李後主蓋用此語耳。

故長短句雲:‘別時容易見時難’。

”由此可見,“別時容易見時難”,既是李煜獨特經歷和思想感情的真實表現,也是對普遍存在的離愁別恨的高度概括,這又正是它千百年來能夠打動讀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意悽絕,充溢着無可奈何的情緒。

這裏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把集合着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着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

落紅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變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復返。

從前在“天上”過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間”卻是暗無天日的俘虜生活,一天一地,差別是何等巨大!這種從“天上”降到“人間”,亦即由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爲被人輕賤的俘虜的生活鉅變,對李煜個人來說,是個悲劇,但也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給李煜的創作帶來了活力。

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間”生活,使他的內心極其痛苦,並得以在創作中極其真實的表現出來,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動人力量;另一方面,從帝王到俘虜的生活經歷雖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經歷生活的鉅變卻是一般人也常有的,這就使得那些雖然沒有李煜那樣獨特經歷的人,也能受到感染,從而使作品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劃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李煜<<浪淘沙>>及其賞析

端 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

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

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

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

“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

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

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

”這評語很精到。

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

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

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

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

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

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

“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

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後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迴環流動的美。

如果聯繫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

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

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

“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

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

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

”這評語很精到。

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

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

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

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

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

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

“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

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

背誦賞析註釋譯文

浪淘沙·其一

劉禹錫 〔唐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

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

淘:用水沖洗。

簸:搖動。

自:來自。

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裏。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讚揚它們衝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

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着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採用了張騫爲武帝尋找河源和牛郎織女相隔銀河的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風巨浪,頂着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牛織女家,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

浪淘沙結構特點是:七絕詞,每句四個字,共28字。

《浪淘沙》,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

隋朝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後,由於戰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並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

唐朝統治者更加註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徵。

李煜《浪淘沙》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一國之君淪爲階下之囚的淒涼心境。

上闋兩句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夢裏暫時忘卻了俘虜的身份,貪戀着片刻的歡愉。

但美夢易醒,簾外潺潺春雨、陣陣春寒驚醒了美夢,使詞人重又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

夢裏夢外的巨大反差其實也是今昔兩種生活的對比,是作爲一國之君和階下之囚的對比。

寫夢中之“歡”,誰知夢中越歡,夢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見。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這樣寫“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情畢現。

“簾外雨潺潺”,這雨似乎更是詞人心間下起的淚雨;“春意闌珊”,春光無限好,可是已經衰殘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難返;“羅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僅來自自然界,更來自淒涼孤冷的內心世界。

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此處表達情感更顯委婉含蓄。

“獨自暮憑欄,無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憑欄”是說不要憑欄,因爲憑欄而望故國江山,會引起無限傷感,令人無以面對;“暮憑欄”意謂暮色蒼茫中憑欄遠眺,想起江山易主,無限往事,“暮”也暗指詞人人生之暮。

兩說都可通。

李商隱曾在《無題》詩中寫下“相見時難別亦難”,表達了人們普遍的情感。

降宋後被擄到汴京,告別舊都金陵是多麼難捨難離,《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最是倉皇辭廟日”一句表達的正是這種情感。

這裏卻說“別時容易”,可見“容易”是爲了突出一別之後再見之難;“見時難”似也包含着好景難再,韶華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就象水自長流、花自飄落,春天自要歸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結,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戀、惋惜、哀痛和滄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階下囚的遭遇就象一個天上、一個人間般遙不可及。

“天上人間”暗指今昔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

一說“天上人間”是個偏正短語,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意謂天上的人間,用在這裏暗指自己來日無多,“天上人間”便是最後的歸宿。

這首詞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詞的上片寫夢醒後感情上的急劇波動;下片寫憑欄時對人生的留戀。

上片前三句和後兩句是採用倒裝句法,爲使夢中之歡和醒後之悲,兩者相反相成,互爲映襯,從而造成心理時空上的轉換和交替。

以實寫之現實愁苦來造成反差,引匯出虛擬之夢境歡娛,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貪歡”之美夢的潛意識活動。

夢是潛意識的心靈投影,夢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聯想。

詞中正是透過“夢裏”的“貪歡”,把詞人內心深處雖然微弱但卻頑強、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藝術地表現出來了。

詩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於景。

傷春曉淒涼,羅衾冰似鐵,聽春雨潺潺,春光遲暮盡,以襯托俘虜和帝王兩種人生選擇的天淵之別,及其內在轉化的人生悲劇。

《浪淘沙 》這首詩的上片在構思上很有特點,試分析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的淘着沙子,於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這首詩指出了潮汐漲落的規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斷衝擊着海岸,使海岸不斷髮生變遷.儘管這種變化不易測量,但洪濤變平野,綠島成桑田在不知不覺地發生着.

《浪淘沙》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

思想內容: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

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寫作特色:

這首詩,前兩句採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黃河奔流不止,流經萬里的氣勢,並且,將黃河奔騰、顛簸、咆哮的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

本詩的後兩句則是運用聯想的手法,把黃河奔流比作是去山上和牛郎織女相會,想法比較獨特,構思比較新穎,不僅能使大家感受到黃河的不凡氣勢,與此同時,也將黃河不認輸、不怕艱難險阻勇於拼搏的精神,其實這也是在寫劉禹錫自己,表明自己也是不怕前路的艱難險阻,敢於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理念,不放棄的精神。

作者: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註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

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

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

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在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

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簡要分析李煜《浪淘沙》的語言特色

這是一首“含思悽婉”的哀歌,在低沉悲愴的格調中,傳達出這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和對命運的無奈。

先寫夢醒後的情景:簾外春雨潺潺,晨寒陣陣襲來,零落的殘春景象使他倍增悽苦。

再寫夢中的情景:睡夢中回到華美的古國宮殿,貪戀着片刻的歡樂,而忘了自己身爲囚徒。

這種倒敘的手法運用,使夢中之“歡”和夢醒之“苦”形成極大的反差,更突出現實的處境讓他無法忍受。

詞末詞人連用“流水”、“落花”、“春去”三個比喻,長嘆過去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再用“天上人間”比喻今昔生活的天壤之別,將自己的悲苦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純用白描手法,將情與景、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悲哀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語言真率,生動自然,句句出自肺腑;無一句刻意雕琢,而語語悽切動人,極富藝術感染力,是一首以情動人的佳作。

浪淘沙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浪淘沙(其一)

1、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

其詩雅健清新,善用比興寄託手法。

《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爲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爲文長於說理。

有《劉夢得文集》。

2、解釋詞語(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爲七言絕句。

後又用爲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

這裏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風簸】大風掀起波浪。

【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

自古相傳,織女爲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爲夫婦。

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相會一次。

3、古詩今譯:彎彎曲曲的萬里黃河挾帶着泥沙,狂風勁吹,波濤滾滾,巨大的水勢如同來自天涯。

現在我們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一起到牛郎和織女的家中做客。

4、景物特點: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

作爲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爲她放聲歌昌。

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衆口傳誦。

“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

“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

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衆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

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該詞描寫了浪和沙的砥礪和親吻,但是一切都是爲了達到人生的至純境界,爲了理想,多受點苦是必要的。

比喻作者堅韌不拔,經歷豐富,開朗豁達的情懷。

5、解釋詞語(2):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

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浪淘沙》(其一)的後兩句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描寫黃河?

用誇張的手法寫出黃河向下遊奔涌的磅礴氣勢。

再寫沿着黃河逆流而上,可到銀河。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到今天我們可以沿着黃河徑直到銀河,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擴展資料:

這首詩通俗易懂,常見諸兒童讀物。

劉禹錫寫詩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織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稱,和高高在上、距己遙遠的朝中之位相似。

劉禹錫本在高處任職,由於讒言遭到貶謫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詩人爲蒼生造福的社會理想永不改變。

劉禹錫渴望回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有一番作爲,縱然是惡浪頻襲也不改入世的初衷。

由此可見,詩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多麼讓人欣羨!這首詩用誇張等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氣勢大起大落,給人一種磅礴壯闊的雄渾之美,一不留神就會落後於詩人的思路。

浪淘沙其九抓住了什麼特點來寫?

[唐]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蕭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仿屈原《九歌》,學習民歌的表現手法,寫了《浪淘沙詞九首》。

九首詞渾然一氣,以我國主要河流黃河、長江、淮水、浙江爲背景,描寫了江河波高觸山,濤聲吼地,浪淘風簸,沙堆似雪的壯偉景象。

這首詞的前兩句,寫流水淘沙,不息不止,前波未滅,後波又起的生生不息景象,是對整個樂章歌詠大浪淘沙的總結。

如果說,前面描狀的波高浪大、淘漉泥沙是橫向展示現實的圖景,則這兒就是縱向顯現歷史的足跡;如果說前面的描摹是在空間內展開,則這兒的探尋就是在時間中開掘。

它以一種歷史的深沉感形象地反映出事物運動不息的客觀規律,既增加了全詩的容量與厚度,使詩章立體化,又超出了描寫大浪淘沙自然景觀的詩歌主題,具有着生活哲理的內容。

劉禹錫很注意在詩章中透過自然現象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有名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以千帆競發,萬木爭榮表現了事物的新陳代謝;這兒,又以“前波未滅後波生”展示出事物運動的生生不息。

可貴的是,劉禹錫這類詩句並不是乾巴巴的哲學教條,而是充滿了鮮麗跳脫的形象。

以形象寓哲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偉畫面,既有色彩,又有氣勢,似乎還能聽到呼嘯不斷的濤聲,而且一浪趕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迭起、綿綿不絕。

這樣闊大的動態景觀使人驚心怵目,意動神搖,於不知不覺間產生哲理的思考。

李煜《浪淘沙令》賞析

浪淘沙令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一: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史稱“李後主,”也是著名的詞作家。

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透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

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

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這“簾外雨”,“五更寒”,是寫夢後所感。

殘夢初醒,聽見窗外響起潺潺雨聲,不僅覺得“羅衾”之外陣陣春之寒意。

詞句所寫之物皆是現實,然而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詞人內心深處的淒涼。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這其中的“一晌貪歡”寫的是夢中之事,只有在夢中,纔有可能忘記自己此時階下囚的身份。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莫憑欄”,是不敢憑欄遠望,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自己已經時日不多,不久於人世。

天上與人間,今非昔比,感時傷懷,詞人恍惚中要歸去矣。

作品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了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表達了對故國的懷戀知情,自然明淨,含蓄深沉,哀婉動人。

此外,在詞的上闋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現實“羅衾不耐五更寒”,回過頭來再寫夢中的“一晌貪歡”,今夕對比,更加含蓄地突出了現實心境的淒涼。

李煜在《菩薩蠻》中有“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之詞句,所寫情事與此差不了多少,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寫得曲折婉轉。

賞析二: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

它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

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託今,蘊含作者稱讚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

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後來所擔任的官職。

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爲氏,曾傭耕於莘(《孟子·萬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

”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 ),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爲陪嫁而隨着歸屬於商 ,後來得到湯王的重用 ,纔有了作爲。

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 ”。

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 ,只得垂釣於渭水之濱,一次 ,恰值周文王出獵 ,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於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

伊、呂二人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後通,度過了困窘之後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 ”;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 ”。

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倖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並言“伊呂兩衰翁 ”,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 ”。

作者頗有自許之意。

“若使”即假如。

當伊、呂爲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

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爲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瞭“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雲龍”的局面。

《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 。

”意思是說,雲跟隨着龍出現,風跟隨着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了聖明的君主,那末 ,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

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

因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

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

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於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賞析三: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詩話》雲:“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云云,含思悽惋,未幾下世。

”由此可知,詞作於他死前不久。

可以說是李煜後期詞的代表作之一。

詞的上片,以倒敘起始,描寫夢醒之後的所聞:簾垂夜深,潺潺的雨聲透過簾櫳,不斷地傳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這潺潺雨聲的伴和之下,即將成爲過去。

詞寫晚春深夜,雨聲潺潺,表現出無限惜春、傷春之情,環境是清苦的,情調是悽楚的。

特別是這“春意闌珊”,既是眼前節令的實況,又是國家衰亡、個人的生命亦即將完結的象徵。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詞人心頭的陣陣悲涼呢?更何況又是在“五更寒”的這樣一個時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蓋羅衾,也抵擋不住,忍耐不了。

故“羅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寫夢醒後之所感。

這“感”,首先是感覺到五更時天氣的奇寒,而這樣的奇寒,又是透過“羅衾不耐”來表現的。

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借外物以抒寫王觀感受的藝術手法。

岑參寫八月胡地的奇寒雲:“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這種手法的成功運用。

其次,更爲重要的是,這不僅是寫身寒,而且是寫心寒;身寒終究有個極限,並可儘量設法抵禦和忍耐,而心寒——心頭的悲涼,則是無限的,無法忍受的了。

古人論詞的結構,妙在斷斷續續,不接而接。

“羅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與下面兩句,一寫夢後,一寫夢中,看似不接,實則詞意緊緊相接。

寫夢後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夢後內心的悲涼,又爲描寫夢中的情景作了鋪墊:既然夢醒之後是如此痛苦悲涼,那麼,還不如長夢不醒了。

因爲“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只有在夢裏,才能忘記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國君,大宋的階下囚,也只有在夢裏,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歡樂。

這種以夢後之苦去與夢中之樂相映襯,從而更見夢後之苦的可憎與夢中之樂的可愛的寫法,確實是很高明的。

可惜,夢中之樂是虛幻的,夢後之苦是實在的、殘酷的,並且,不管主觀上如何貪戀那夢中之樂,終究不過是“一響”而已。

這樣寫進一步突出了國亡被俘後處境的可悲可憐。

詞的下片,起曰:“獨自莫憑欄”。

“獨自”,說明詞人的孤獨;“莫憑欄”,則是因爲憑欄遠眺,是爲了要看到昔日的宮闕閣樓,以滿足思念故國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限關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見不得,徒喚奈何而已。

更何況這“無限關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國土,而是宋朝的屬地,看到這已經淪喪的國土和易主的江山,豈不是隻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嗎?所以,“莫憑欄”,不是詞人不想憑欄,而是不能憑欄,是爲避免思見故國而勾起無限悲苦所採取的一種強制行動,這種心緒實際上更爲悽楚、更爲悲涼。

“別時容易見時難”——“別時”,指當初投降被俘,辭別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時;“見時”,指現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國,欲再重見舊地之時。

前者“容易”後者“難”,在這一易一難的鮮明對照之中,蘊含着詞人多少故國的情思,夾雜着多少傷心和悔恨啊!要知道,這裏的“別”,不是暫時的別離,而是永久的別離,因而也是人世間最爲痛苦的別離,更何況這樣的別離是如何的.“容易”——國家竟是那樣輕而易舉的就滅亡了,這豈不是痛上加痛嗎?這樣的難於再見,不就是對詞人的死刑宣判嗎?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於真實而同時又具有普遍性。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引《復齋漫錄》說:“《顏氏家訓》雲:‘別易會難,古今所重。

江南餞送,下泣言離。

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

’李後主蓋用此語耳。

故長短句雲:‘別時容易見時難’。

”由此可見,“別時容易見時難”,既是李煜獨特經歷和思想感情的真實表現,也是對普遍存在的離愁別恨的高度概括,這又正是它千百年來能夠打動讀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意悽絕,充溢着無可奈何的情緒。

這裏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把集合着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着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

落紅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變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復返。

從前在“天上”過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間”卻是暗無天日的俘虜生活,一天一地,差別是何等巨大!這種從“天上”降到“人間”,亦即由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爲被人輕賤的俘虜的生活鉅變,對李煜個人來說,是個悲劇,但也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給李煜的創作帶來了活力。

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間”生活,使他的內心極其痛苦,並得以在創作中極其真實的表現出來,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動人力量;另一方面,從帝王到俘虜的生活經歷雖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經歷生活的鉅變卻是一般人也常有的,這就使得那些雖然沒有李煜那樣獨特經歷的人,也能受到感染,從而使作品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劃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李煜<<浪淘沙>>及其賞析

端 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

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

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

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

“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

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

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

”這評語很精到。

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

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

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

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

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

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

“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

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後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迴環流動的美。

如果聯繫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

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

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

“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

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

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

”這評語很精到。

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

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

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

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

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

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

“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

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

背誦賞析註釋譯文

浪淘沙·其一

劉禹錫 〔唐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

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

淘:用水沖洗。

簸:搖動。

自:來自。

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裏。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讚揚它們衝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

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着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採用了張騫爲武帝尋找河源和牛郎織女相隔銀河的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風巨浪,頂着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牛織女家,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

浪淘沙結構特點是:七絕詞,每句四個字,共28字。

《浪淘沙》,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

隋朝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後,由於戰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並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

唐朝統治者更加註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徵。

李煜《浪淘沙》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一國之君淪爲階下之囚的淒涼心境。

上闋兩句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夢裏暫時忘卻了俘虜的身份,貪戀着片刻的歡愉。但美夢易醒,簾外潺潺春雨、陣陣春寒驚醒了美夢,使詞人重又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裏夢外的巨大反差其實也是今昔兩種生活的對比,是作爲一國之君和階下之囚的對比。寫夢中之“歡”,誰知夢中越歡,夢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見。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這樣寫“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情畢現。“簾外雨潺潺”,這雨似乎更是詞人心間下起的淚雨;“春意闌珊”,春光無限好,可是已經衰殘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難返;“羅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僅來自自然界,更來自淒涼孤冷的內心世界。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此處表達情感更顯委婉含蓄。

“獨自暮憑欄,無限江山”,“莫”一作“暮”。“莫憑欄”是說不要憑欄,因爲憑欄而望故國江山,會引起無限傷感,令人無以面對;“暮憑欄”意謂暮色蒼茫中憑欄遠眺,想起江山易主,無限往事,“暮”也暗指詞人人生之暮。兩說都可通。李商隱曾在《無題》詩中寫下“相見時難別亦難”,表達了人們普遍的情感。降宋後被擄到汴京,告別舊都金陵是多麼難捨難離,《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最是倉皇辭廟日”一句表達的正是這種情感。這裏卻說“別時容易”,可見“容易”是爲了突出一別之後再見之難;“見時難”似也包含着好景難再,韶華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就象水自長流、花自飄落,春天自要歸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結,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戀、惋惜、哀痛和滄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階下囚的遭遇就象一個天上、一個人間般遙不可及。“天上人間”暗指今昔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一說“天上人間”是個偏正短語,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意謂天上的人間,用在這裏暗指自己來日無多,“天上人間”便是最後的歸宿。

這首詞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表達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

詞的上片寫夢醒後感情上的急劇波動;下片寫憑欄時對人生的留戀。上片前三句和後兩句是採用倒裝句法,爲使夢中之歡和醒後之悲,兩者相反相成,互爲映襯,從而造成心理時空上的轉換和交替。以實寫之現實愁苦來造成反差,引匯出虛擬之夢境歡娛,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貪歡”之美夢的潛意識活動。夢是潛意識的心靈投影,夢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聯想。詞中正是透過“夢裏”的“貪歡”,把詞人內心深處雖然微弱但卻頑強、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藝術地表現出來了。

詩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於景。傷春曉淒涼,羅衾冰似鐵,聽春雨潺潺,春光遲暮盡,以襯托俘虜和帝王兩種人生選擇的天淵之別,及其內在轉化的人生悲劇。

《浪淘沙 》這首詩的上片在構思上很有特點,試分析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的淘着沙子,於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這首詩指出了潮汐漲落的規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斷衝擊着海岸,使海岸不斷髮生變遷.儘管這種變化不易測量,但洪濤變平野,綠島成桑田在不知不覺地發生着.

《浪淘沙》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

思想內容: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寫作特色:

這首詩,前兩句採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黃河奔流不止,流經萬里的氣勢,並且,將黃河奔騰、顛簸、咆哮的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本詩的後兩句則是運用聯想的手法,把黃河奔流比作是去山上和牛郎織女相會,想法比較獨特,構思比較新穎,不僅能使大家感受到黃河的不凡氣勢,與此同時,也將黃河不認輸、不怕艱難險阻勇於拼搏的精神,其實這也是在寫劉禹錫自己,表明自己也是不怕前路的艱難險阻,敢於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理念,不放棄的精神。

作者: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註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

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

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在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

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簡要分析李煜《浪淘沙》的語言特色

這是一首“含思悽婉”的哀歌,在低沉悲愴的格調中,傳達出這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和對命運的無奈。先寫夢醒後的情景:簾外春雨潺潺,晨寒陣陣襲來,零落的殘春景象使他倍增悽苦。再寫夢中的情景:睡夢中回到華美的古國宮殿,貪戀着片刻的歡樂,而忘了自己身爲囚徒。這種倒敘的手法運用,使夢中之“歡”和夢醒之“苦”形成極大的反差,更突出現實的處境讓他無法忍受。詞末詞人連用“流水”、“落花”、“春去”三個比喻,長嘆過去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再用“天上人間”比喻今昔生活的天壤之別,將自己的悲苦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首詞,純用白描手法,將情與景、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悲哀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語言真率,生動自然,句句出自肺腑;無一句刻意雕琢,而語語悽切動人,極富藝術感染力,是一首以情動人的佳作。

浪淘沙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浪淘沙(其一)

1、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其詩雅健清新,善用比興寄託手法。《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爲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爲文長於說理。有《劉夢得文集》。

2、解釋詞語(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爲七言絕句。後又用爲詞牌名。【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這裏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風簸】大風掀起波浪。【天涯】指極遠的地方。【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爲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爲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相會一次。

3、古詩今譯:彎彎曲曲的萬里黃河挾帶着泥沙,狂風勁吹,波濤滾滾,巨大的水勢如同來自天涯。現在我們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一起到牛郎和織女的家中做客。

4、景物特點: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爲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爲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衆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衆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該詞描寫了浪和沙的砥礪和親吻,但是一切都是爲了達到人生的至純境界,爲了理想,多受點苦是必要的。比喻作者堅韌不拔,經歷豐富,開朗豁達的情懷。

5、解釋詞語(2):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爲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浪淘沙》(其一)的後兩句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描寫黃河?

用誇張的手法寫出黃河向下遊奔涌的磅礴氣勢。再寫沿着黃河逆流而上,可到銀河。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到今天我們可以沿着黃河徑直到銀河,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擴展資料:

這首詩通俗易懂,常見諸兒童讀物。劉禹錫寫詩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織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稱,和高高在上、距己遙遠的朝中之位相似。劉禹錫本在高處任職,由於讒言遭到貶謫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詩人爲蒼生造福的社會理想永不改變。

劉禹錫渴望回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有一番作爲,縱然是惡浪頻襲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見,詩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多麼讓人欣羨!這首詩用誇張等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氣勢大起大落,給人一種磅礴壯闊的雄渾之美,一不留神就會落後於詩人的思路。

浪淘沙其九抓住了什麼特點來寫?

[唐]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蕭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仿屈原《九歌》,學習民歌的表現手法,寫了《浪淘沙詞九首》。九首詞渾然一氣,以我國主要河流黃河、長江、淮水、浙江爲背景,描寫了江河波高觸山,濤聲吼地,浪淘風簸,沙堆似雪的壯偉景象。

這首詞的前兩句,寫流水淘沙,不息不止,前波未滅,後波又起的生生不息景象,是對整個樂章歌詠大浪淘沙的總結。如果說,前面描狀的波高浪大、淘漉泥沙是橫向展示現實的圖景,則這兒就是縱向顯現歷史的足跡;如果說前面的描摹是在空間內展開,則這兒的探尋就是在時間中開掘。它以一種歷史的深沉感形象地反映出事物運動不息的客觀規律,既增加了全詩的容量與厚度,使詩章立體化,又超出了描寫大浪淘沙自然景觀的詩歌主題,具有着生活哲理的內容。劉禹錫很注意在詩章中透過自然現象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有名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以千帆競發,萬木爭榮表現了事物的新陳代謝;這兒,又以“前波未滅後波生”展示出事物運動的生生不息。可貴的是,劉禹錫這類詩句並不是乾巴巴的哲學教條,而是充滿了鮮麗跳脫的形象。以形象寓哲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偉畫面,既有色彩,又有氣勢,似乎還能聽到呼嘯不斷的濤聲,而且一浪趕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迭起、綿綿不絕。這樣闊大的動態景觀使人驚心怵目,意動神搖,於不知不覺間產生哲理的思考。

李煜《浪淘沙令》賞析

浪淘沙令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一: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史稱“李後主,”也是著名的詞作家。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透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這“簾外雨”,“五更寒”,是寫夢後所感。殘夢初醒,聽見窗外響起潺潺雨聲,不僅覺得“羅衾”之外陣陣春之寒意。詞句所寫之物皆是現實,然而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詞人內心深處的淒涼。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這其中的“一晌貪歡”寫的是夢中之事,只有在夢中,纔有可能忘記自己此時階下囚的身份。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莫憑欄”,是不敢憑欄遠望,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自己已經時日不多,不久於人世。天上與人間,今非昔比,感時傷懷,詞人恍惚中要歸去矣。

作品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了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表達了對故國的懷戀知情,自然明淨,含蓄深沉,哀婉動人。此外,在詞的上闋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現實“羅衾不耐五更寒”,回過頭來再寫夢中的“一晌貪歡”,今夕對比,更加含蓄地突出了現實心境的淒涼。李煜在《菩薩蠻》中有“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之詞句,所寫情事與此差不了多少,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寫得曲折婉轉。

賞析二: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託今,蘊含作者稱讚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後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爲氏,曾傭耕於莘(《孟子·萬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 ),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爲陪嫁而隨着歸屬於商 ,後來得到湯王的重用 ,纔有了作爲。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 ”。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 ,只得垂釣於渭水之濱,一次 ,恰值周文王出獵 ,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於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伊、呂二人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後通,度過了困窘之後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 ”;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 ”。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倖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並言“伊呂兩衰翁 ”,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 ”。作者頗有自許之意。“若使”即假如。當伊、呂爲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爲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瞭“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雲龍”的局面。《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 。”意思是說,雲跟隨着龍出現,風跟隨着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了聖明的君主,那末 ,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於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賞析三: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詩話》雲:“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云云,含思悽惋,未幾下世。”由此可知,詞作於他死前不久。可以說是李煜後期詞的代表作之一。

詞的上片,以倒敘起始,描寫夢醒之後的所聞:簾垂夜深,潺潺的雨聲透過簾櫳,不斷地傳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這潺潺雨聲的伴和之下,即將成爲過去。詞寫晚春深夜,雨聲潺潺,表現出無限惜春、傷春之情,環境是清苦的,情調是悽楚的。特別是這“春意闌珊”,既是眼前節令的實況,又是國家衰亡、個人的生命亦即將完結的象徵。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詞人心頭的陣陣悲涼呢?更何況又是在“五更寒”的這樣一個時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蓋羅衾,也抵擋不住,忍耐不了。故“羅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寫夢醒後之所感。這“感”,首先是感覺到五更時天氣的奇寒,而這樣的奇寒,又是透過“羅衾不耐”來表現的。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借外物以抒寫王觀感受的藝術手法。岑參寫八月胡地的奇寒雲:“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這種手法的成功運用。其次,更爲重要的是,這不僅是寫身寒,而且是寫心寒;身寒終究有個極限,並可儘量設法抵禦和忍耐,而心寒——心頭的悲涼,則是無限的,無法忍受的了。

古人論詞的結構,妙在斷斷續續,不接而接。“羅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與下面兩句,一寫夢後,一寫夢中,看似不接,實則詞意緊緊相接。寫夢後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夢後內心的悲涼,又爲描寫夢中的情景作了鋪墊:既然夢醒之後是如此痛苦悲涼,那麼,還不如長夢不醒了。因爲“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只有在夢裏,才能忘記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國君,大宋的階下囚,也只有在夢裏,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歡樂。這種以夢後之苦去與夢中之樂相映襯,從而更見夢後之苦的可憎與夢中之樂的可愛的寫法,確實是很高明的。可惜,夢中之樂是虛幻的,夢後之苦是實在的、殘酷的,並且,不管主觀上如何貪戀那夢中之樂,終究不過是“一響”而已。這樣寫進一步突出了國亡被俘後處境的可悲可憐。

詞的下片,起曰:“獨自莫憑欄”。“獨自”,說明詞人的孤獨;“莫憑欄”,則是因爲憑欄遠眺,是爲了要看到昔日的宮闕閣樓,以滿足思念故國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限關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見不得,徒喚奈何而已。更何況這“無限關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國土,而是宋朝的屬地,看到這已經淪喪的國土和易主的江山,豈不是隻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嗎?所以,“莫憑欄”,不是詞人不想憑欄,而是不能憑欄,是爲避免思見故國而勾起無限悲苦所採取的一種強制行動,這種心緒實際上更爲悽楚、更爲悲涼。

“別時容易見時難”——“別時”,指當初投降被俘,辭別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時;“見時”,指現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國,欲再重見舊地之時。前者“容易”後者“難”,在這一易一難的鮮明對照之中,蘊含着詞人多少故國的情思,夾雜着多少傷心和悔恨啊!要知道,這裏的“別”,不是暫時的別離,而是永久的別離,因而也是人世間最爲痛苦的別離,更何況這樣的別離是如何的.“容易”——國家竟是那樣輕而易舉的就滅亡了,這豈不是痛上加痛嗎?這樣的難於再見,不就是對詞人的死刑宣判嗎?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於真實而同時又具有普遍性。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引《復齋漫錄》說:“《顏氏家訓》雲:‘別易會難,古今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李後主蓋用此語耳。故長短句雲:‘別時容易見時難’。”由此可見,“別時容易見時難”,既是李煜獨特經歷和思想感情的真實表現,也是對普遍存在的離愁別恨的高度概括,這又正是它千百年來能夠打動讀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意悽絕,充溢着無可奈何的情緒。這裏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把集合着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着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落紅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變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復返。從前在“天上”過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間”卻是暗無天日的俘虜生活,一天一地,差別是何等巨大!這種從“天上”降到“人間”,亦即由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爲被人輕賤的俘虜的生活鉅變,對李煜個人來說,是個悲劇,但也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給李煜的創作帶來了活力。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間”生活,使他的內心極其痛苦,並得以在創作中極其真實的表現出來,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動人力量;另一方面,從帝王到俘虜的生活經歷雖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經歷生活的鉅變卻是一般人也常有的,這就使得那些雖然沒有李煜那樣獨特經歷的人,也能受到感染,從而使作品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劃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李煜<<浪淘沙>>及其賞析

端 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這評語很精到。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後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迴環流動的美。如果聯繫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爲寂寞所咬齧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着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對於一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牀”而已。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這評語很精到。這裏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但“對”只表現“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裏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爲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牀”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

背誦賞析註釋譯文

浪淘沙·其一

劉禹錫 〔唐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裏。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讚揚它們衝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着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採用了張騫爲武帝尋找河源和牛郎織女相隔銀河的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風巨浪,頂着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牛織女家,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