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茶葉行業分析

綜合知識 閱讀(2.76W)

茶葉行業分析

茶葉行業是中國傳統農業領域的重要行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和健康需求的提高,茶葉產業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市場前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品牌效應日益突出。茶葉品牌質量和知名度對消費者選擇茶葉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優質品牌產品有其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力,因而企業要加強品牌建設和宣傳。

2. 電商化趨勢顯著。近年來,隨着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商平臺的崛起,茶葉行業進入了以電商爲主的新時代。透過網絡渠道進行銷售,拓展了消費市場,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也方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3. 外銷市場不斷拓展。茶葉行業的外銷擴展市場正成爲茶葉經銷商和茶農佔據更大市場份額的主要戰略。同時,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相對於國內同品種茶葉略高,給生產者和出口商帶來了更多利潤。

4. 品質標準不斷提升。隨着技術的引進和研究,茶葉行業的品種、工藝和質量標準得到了不斷提高,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加明確地選購優質茶葉。越來越多的茶葉企業和茶農也開始注重產品質量,提升了生產的標準化、流程化和現代化水平。

總之,茶葉行業在未來仍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價值,並將繼續保持可持續的發展態勢。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市場分析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目前全國茶葉種植面積達1770萬畝,年產茶葉75萬噸,年產值85億元。江蘇是全國茶葉加工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全國十大名茶有兩個產自江蘇,全省種植面積爲28萬畝,年產茶葉1.2萬噸左右,以名優茶爲主。我市茶葉生產集中在西部丘陵地區,近年來,我市各地不斷加大茶葉擴面和更新改造力度,以“綠楊春”爲代表的名特優茶產量不斷提高,全市茶葉生產呈現穩步推進態勢。據統計,全市現有茶園3.5萬畝,其中今年新拓0.4萬畝;春季產茶250噸,其中名特優茶76噸,佔30.4%;春茶總產值達4770萬元,名特優茶產值爲3100萬元,佔65%。

綜觀茶葉市場,具有明顯的市場走勢:

一是茶葉市場消費保持穩中有升,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大起大落現象。世界人均年消費茶葉近500克,英國人均年消費2460克,日本人1005克,愛爾蘭3170克,中國330克,香港特別行政區1370克。有理由說茶葉消費潛力很大。發展茶葉生產具有廣闊前景。

二是更取向消費名特優新茶葉。從“物質”轉向“感覺”的消費變化已逐漸顯現。茶葉消費依據不同地區的飲用習慣而不同,但主要趨向消費名特優新茶。目前消費市場中,低檔茶滯銷,大宗粗茶積壓,而價格昂貴的名優茶、名牌茶走俏,高檔茶暢銷不衰。名優茶的價格起碼要高於一般茶葉50%以上。僅僅揚州市場,每年名特優茶的需求量就達到300噸左右。近年來,優質“綠楊春”春茶每斤價格一直穩定在300元左右,新上市的茶葉有的每斤高達1000多元。

三是更加註重茶葉的安全。隨着人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進口國各種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標準的不斷提高,茶葉生產今後必須更加重視無公害生產,建立優良的茶葉生產生態環境和嚴格的無污染加工流程,超標茶葉今後在市場將無立足之地。

四是更加註重產品的包裝。茶文化將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優質的茶葉包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茶葉市場調查報告

茶葉市場調查報告第一篇:

  北京是我國北方的主要茶葉消費城市,年消費茶葉近20億元。龐大的消費羣體促使京城自發形成了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每當提起北京人飲茶時,我們不經然地會想到花茶,融昌普洱茶,“融昌普洱茶雲南原生態健康茶飲享譽京城。

  近年來,隨着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北京舉辦各地茶葉推介活動,北京市民的茶葉消費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爲了更進一步瞭解北京市民對飲茶、買茶以及茶文化、茶品牌等的瞭解程度,北京日報在6月份的北京日報上刊登半版的調查問卷,整個調查在全北京市展開,覆蓋人羣達130萬人,收回有效問卷251份,現對調查的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飲茶職業分佈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北京飲茶更多是從事與事業機關比較多,佔36.2%,其次是行政人員,佔23.2%,再者是退休人員,佔11.8%,還有是普通的工人,從事其它職業的人飲茶很少,這不排除北京日報的受衆對象是機關也有點關係,但不管怎麼說,從飲茶的職業來說,反映出茶葉在日常飲用中功能性劃分:一方面用來招待客人,主要集中體現在機關、事業單位,另一方面是考慮到茶葉的保健功能,這部分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羣和工人。其它的羣體如學生、軍人等職業羣體飲茶量比較少,這部分人羣都是其它飲料的替代者。

  二、消費者辨別茶葉的能力

  調查結果發現,北京市民消費茶葉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消費上,對茶葉比較的瞭解人羣只佔24%左右,58%的人只是略懂一點茶葉,11%的人購買茶葉只是憑感覺購買,因此茶葉還有很大的消費潛力,特別是企業對茶葉宣傳這一塊做得不夠,很多的企業更多是考慮如何宣傳企業自身,而沒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宣傳茶葉的功效、茶葉的鑑賞、茶葉的飲用方法及茶葉的貯存等上面。消費者對茶葉的認識比較模糊。

  三、消費者對北京品牌連鎖店的忠誠度

  從我們的柚樣調查來看,品牌忠誠度“張一元”排在第一位,達42.5%,其次是“吳裕泰”,達36.7%,佔據第三位是“更香”,爲6.8%,往後分別是“元長厚”,爲6.6%,“天福”爲5.4%,“正興德”爲2.1%。從這幾個品牌連鎖店來看,張一元、吳裕泰、元長厚、正興德都是百年老字號企業,而張一元、吳裕泰的消費者忠誠度遙遙,作爲新興的品牌連鎖店來說,更香發展速度很快,其次是天福。調查中還發現,元長厚雖然近年來經營規模上有所減少,但其品牌的感召力依然存在,北京老百姓對老品牌忠誠度依然很高,因此,元長厚公司有必要加大公司宣傳,繼續弘揚老字號的創業精神,以報答北京市民對其厚愛。

  四、消費者喜歡飲用的茶類

  目前,北京市民最喜歡的還是飲用花茶,佔24%左右,這次調查,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北京市民對龍井茶(佔20.7%)的喜好大於鐵觀音(佔19.2%),雖然鐵觀音的市場普及率很高,幾乎是每一家店面都在賣鐵觀音。同樣,普洱茶的市場普及率也很大,但是隻佔7.7%,因此在北京飲用普洱茶還是很少,可能主要還是以收藏爲主。而碧螺春呈上升趨勢,達到16.7%,黃山毛峯也佔有一定的份額,達9.8%,立頓紅茶最低,只佔1.9%,可能只是在京的外國人或賓館裏飲用較多。北京市民喝立頓紅茶很少。從整個調查情況來看,北京市民的飲茶結構正不斷地發生變化,主要是花茶、烏龍茶和名優綠茶。雖然當前興起了普洱茶熱,但真正消費普洱茶的很少,因此企業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宣傳如何飲用普洱茶,而不是放在收藏上,以免造成普洱茶消費的誤區。

  五、消費者對茶產品的品牌認知度

  從圖上可以看出,北京的消費者對竹葉青的品牌認知度,達到27%左右,其次是“貢牌龍井”達26.3%,在普洱茶類中,中茶的品牌的認知度,其次是融昌普洱,再者是下關,大益。烏龍茶產品品牌只有“八馬”。綠茶中的“天方”茶葉,而對這些品牌都不瞭解的高達16.5%。從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消費者只知道產品名稱,根本不知道產品對應的品牌,除了對“竹葉青”與“貢牌龍井”認知度高以外,其它產品的品牌認知度非常低,更有甚者,消費者甚至對公司的名稱與產品品牌相混淆,比如消費者知道“大益牌”普洱茶,不知道是勐海茶廠生產的,知道下關沱茶的廠名,不知下關茶廠的“雙鴿”牌,因此,企業在做品牌時,一定要區分清楚產品品牌與公司名稱。

  六,消費者選用的茶葉形式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北京市民選購茶葉時主要還是以散茶爲主,佔54%左右,其次是包裝禮品茶,佔28%,飲用袋泡茶佔10%,茶飲料佔8%。茶葉的包裝茶主要還是以禮品茶爲主,這類茶主要集中在節假日銷售比較多,除此之外,普通老百姓還是以購買散茶爲主,這樣質量優劣現場可以辨認,作爲茶飲料與袋泡茶都是快捷飲茶的一種方式,兩者所佔的比例差不多,這種消費方式在西方比較流行,在北京,老百姓還是喜歡比較傳統的飲茶方式,散茶佔據北京市場壟斷地位的狀況不容忽視。

  七、消費者選擇飲茶的原因

  從圖上很顯然看出,消費者選擇飲茶主要還是爲了健康考慮,佔39%,其次是爲了解渴佔31%,選擇減肥的佔12%,健康、解渴與減肥是飲用茶葉的主要原因,累計佔82%左右,再者是解困佔10%,時尚佔3%,無理由佔5%左右。因此,在推廣茶葉消費上,應着重點放在茶對身體有益的健康宣傳理念上來,渴茶是爲了解渴這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可忽視,對於女性減肥這一市場,也有很大的空間,這一些都需要企業做進一步臨牀試驗,以確鑿的證據證實這一說法,從而使更多的人飲用茶,這是至關重要。

  八、消費者的選茶購茶的場所

  目前北京市茶葉經營的專賣店很多,大大小小累計達幾千家之多,調查顯示,消費者從茶葉專賣店購買佔絕優勢,達47%,其次從大型商場購買茶葉,佔19%,從超市購買佔18%左右,而從馬連道一條街購買茶葉只佔15%,其它比如透過電視、報紙和網站等方式購茶很少,只佔1%,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消費者對茶葉的辨別能力較弱時,選擇品牌茶葉專賣店是消費者的選擇,其次是商場與超市,以確保質量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報紙、電視、網絡購茶,由於消費者難以見到真實的茶樣,一般很少嘗試這種購買方式,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商業信用體系尚未成熟。當然,從調查的側面,也反映出馬連道茶葉一條街茶葉商戶,一定要加強質量管理,樹立良好商業信譽,做到誠信經營,合法經商,同時要力推產品品牌。

  九、消費者購買茶葉價位分佈情況

  在茶葉銷售中,茶葉的價格定位十分重要,調查顯示,大部分北京消費者購買100-300元左右價位的茶葉,佔41.6%,其次是50-100元左右的價位,佔28.3%,而300-800元也有一定的人羣,佔22.2%,50元以內,800元以上的消費人羣佔少數,其中50元以內的消費人羣佔4.7%,800-1000元佔2.2%,而1000元以上的只佔1.1%左右。因此北京的市民的消費大部分在中檔以上,價格大約在100-800元之間,此部分消費人羣的比例很大,佔63.8%,因此茶葉企業在提高自身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方面,價格定位必須考慮到這部分消費人羣。

  十、消費者購茶的動機

  消費者購茶的動機是瞭解細分茶葉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透過調查我們發現,大衆消費者市場佔有很大的比例,佔76%左右,這是引導北京茶葉消費的主要方面,其次禮品茶市場佔15%左右,再者單位團購佔4%,其它佔5%,即協助別人購茶等情況。因此,節假日要做好禮品茶的銷售工作,平時要做好大衆消費者的營銷工作,單位團購雖然所佔比例很小,其銷售量與銷售金額也相當可觀。這幾個方面作爲茶葉經營者都應該是重點考慮的對象。

  十一、消費者對廠家的社會責任感關注情況

  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透過我們對消費者的調查瞭解到,大多數消費者希望企業主動地告訴他們如何辨別茶葉的真僞,佔31%,其次是要告訴消費者茶葉功效及茶葉泡法,各佔23%,對於企業的簡介,消費不太關注,只佔6%,甚至更多的關注產品的簡介,佔17%。我們經常發現在企業的宣傳冊上,大部分篇幅介紹本企業的發展歷程及相關簡介,甚至總經理等等之類的介紹,這際上消費者對此並不感興趣,如果在宣傳冊上詳細介紹如何挑選本企業的茶產品及如何辨別真僞,同時介紹茶葉的功效及泡法,這纔是上上之舉,也是企業打造本企業品牌、獲得長效發展的選擇。

  十二、消費者對各種飲料的喜歡程度

  當前,隨着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來越重視起自身的健康,這在茶葉的消費結構的變化上可以得到佐證,而近年來茶飲料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各種類型的飲料中,消費者最喜歡的是茶飲料,約佔54%左右,其次是純淨水與礦泉水,佔34%,乳酸飲料佔8%,排在最後的是碳酸飲料(如可樂類),只佔4%。因此,茶飲料是未來的一種消費趨勢,而且方便快捷,如果在生產工藝上有所提高與改進,應該說,茶飲料有着其廣闊的市場前景。

  十三、消費者可接受的促銷方式與售後服務

  就消費者針對商家的促銷方式與售後服務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關注更多的還是希望商家向消費者發放茶與健康、科學飲茶及茶與文化有關的宣傳手冊,約佔31%左右,其次是在售後服務上,消費者要求商家發現質量問題無條件賠付,佔27%,定期向消費者推薦新上市的茶葉,也是關注的熱點,約佔22%左右,發現味道不合口,隨時調換佔18%,對於有獎售茶的模式,不太看好,只有2%的消費者願意接受。因此,商家在推廣銷售茶葉以及在售後服務上,向消費者發放茶與健康手冊及發現質量無條件賠付十分重要,同時商家應做好老顧客的會員登記工作,定期向老顧問推薦新上市的茶葉,這是一個較好的促銷方式,而且消費者也樂於接受。

  總結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使茶真正成爲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還需要我們做出大量的工作,雖然我們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能做到這一點。但透過我們對北京市場的調研發現,茶葉的消費市場潛力很大,應該來說,有很多可開拓挖掘的地方,但是作爲商家,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選擇其銷售的產品,適銷對路,同時要做好茶產品的健康宣傳工作,再者商家的商業信譽十分重要,尤其是當前的北京市民的對茶葉的消費還留在感性消費上,商家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感,主動向消費者介紹如何辨別真僞產品,對於稀有的特種茶類,應做好原產地保護工作,狠抓茶葉質量問題,建立茶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品牌鑄造方面,消費者對茶葉的通品品牌忠誠度高於產品品牌。因此,當前的茶葉專賣店或專營店仍是消費者選擇的購茶場所。總之,希望茶葉生產廠家及經營者能從中得到啓發,並對照自己的實際經營情況,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進,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在此,特別感謝北京日報對本次調研的大力支援。

  茶葉市場調查報告第二篇:

  一:包裝:

  現在市面上對茶葉的包裝過於的單一,顏色方面也是過於簡單,不能讓人過目不忘,讓人感到很市場化。沒有什麼特點,南北兩地的包裝的喜愛也有很大的差異 北方人喜歡大氣包裝 ,並喜歡將這種茶作爲禮茶贈人。喜歡大氣的包裝,與他們的審美情調相承,主要體現於包裝規格、包裝物顏色選擇,以及質地喜好上。

  1.顏色:大多喜歡金色或大紅色,特別是包裝盒和包裝袋更是如此。需要提醒的是,由於品飲水平有限,他們對衝泡方法和飲用方法格外看重,應當在內外包裝上明顯標示。茶包裝色彩更直覺的印象,設對包裝色彩和印象直接描述:如刺激的/平常的;新鮮的/陳舊的;現代的/懷舊的;都市的/鄉土的;簡潔的/繁瑣的;明朗的/模糊的;高檔的/經濟的等,有人曾把四份同樣品質的綠茶倒人紅 、綠、藍、棕色的茶罐中,然後請人飲用四個茶罐中的茶水,結果表明:80%的人認爲:紅色茶罐裏的茶氣味較濃郁,回味持久,茶葉檔次較高。96%的人認爲:綠色茶罐裏的茶氣味清新、香醇,品質純正,茶水顏色清澈,是新茶。87%的人認爲:蘭色茶罐裏的茶有酸澀感,風味不佳。92%的人認爲:棕色茶罐裏的茶氣味濃郁、醇厚,回味持久,品質純正,是陳茶。茶葉作爲食品,包裝顏色必須符合色彩對人食慾的刺激。紅茶湯色紅豔清亮,應選用暖色調,讓人有濃郁、味厚之感;綠茶色澤翠綠,應選用綠色這樣的冷色調,使人有一種清新鮮爽的感覺;白茶的特點是白毫滿身、湯色杏黃,所以宜選用清淡,柔和的色調。

  2.質地:外包裝用紙袋居多,用木盒、鋁合金盒也可。從製作材料的不同可分爲硬包裝、半硬包裝和軟包裝三類,如硬包裝有鐵罐、錫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藝小木盒、小竹盒、工藝刻花鍍金盒等;半硬包裝有各種硬紙盒;軟包裝有紙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種夏合袋等,

  3.規格:喜歡一斤裝或半斤裝兩種,要求上仍然要進行真空包裝;包裝盒、罐、袋喜歡偏大號,總之體積稍大者,他們相對更喜歡。

  大多數茶葉品牌都有vi(視覺識別系統),但是往往沒有在包裝上進行運用。對標準色、標準字型隨意改動。這就造成了消費者記憶的混亂,淡化了品牌個性。一個不斷推出爛廣告但訊息一致的品牌,要比一個時常有好廣告但訊息顛三倒四、錯亂不已的品牌具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比如同一個品牌的鐵觀音,雖然因爲茶葉級別的不同,要採用不同的視覺設計以作區別,但是在整體風格上應當是統一的,只做色彩的調整,或者採用同一系列的主畫面進行替換,而字型、各元素位置、廣告語等,都不應當隨便改變。

  而茶葉得包裝也是極有潛力的,有着精美包裝的茶葉更適合於作爲禮品,因此有了一定規模的茶葉 企業 應委託製作或自制包裝盒,由於小包裝茶是直接供消費者使用的,固在包裝上要多加講究。在設計中,應力求使廣告宣傳、 藝術 欣賞、禮品器具融於一體,集多功能於一體,使包裝既具有良好的保質作用,又能宣傳茶葉,傳遞商業資訊。品牌和標籤文字優美,商標突出,字形、符號、圖案得體,使消費者一看就能產生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內容 符合食品標籤通用標準的規定,標明品名。質量等級,淨重,單價,出廠單位和地址,生產日期,儲存期限和品飲方法等。如果是外銷的,其外包裝的文字,圖案要充分考慮銷售對象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 經濟 發展 水平,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色彩也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的需求和民族習慣而定。

  要提升茶葉包裝的檔次,真正提升茶葉企業的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茶葉包裝要符合品牌識別的統一性

  茶葉是一個包裝不斷更新換代的行業,設計開工前,我們不妨花點時間去研究:原來的包裝上的哪些優點需要繼承,如果對包裝進行重新設計,它是爲了開發新的市場還是爲了扭轉日趨下滑的銷售狀況,其同類產品銷售如何,有何優劣。

  二、如何將文化內涵運用到包裝上

  要做好茶葉包裝,必須理解東方的茶文化。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的文化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加於運用,是表現品牌內涵的關鍵。

  1、研究當地的歷史建築、自然景觀,巧妙的運用到包裝上。

  就閩西而言:永定土樓,堪稱建築“一絕”,其客家風情、民俗,令人流連忘返;連城冠豸山,風景名勝,觀者無不讚嘆“令人如身在仙境;古田會議會址,福建省十佳風景名勝之一,讓你在歷史的腳步聲中沉思。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如果能在包裝上運用,都能突顯產品的文化價值,在禮品茶的開發上,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但是可惜,並沒有一家企業很好的運用這一題材。

  也可以根據各類茶葉的不同產地,將各產地的人文景觀,體現在包裝上,既讓消費者瞭解了茶葉產地,又體會到了異域風情。如雲南的普洱茶,留給人的是熱帶雨林的一縷清香;而杭州的西湖龍井綠茶,留給人的是對西湖煙雨的眷戀;安徽的黃山毛峯,帶給人的是“一品黃山,天高雲淡”。

  2、對書法、國畫、年畫、水墨等元素的引用。

  在消費者心理研究中發現,悠久的歷史能帶來對商品的信賴感。我們在分析日本企業的包裝時發現,其中並沒有常見的文字誇耀,倒是包裝上簡樸古拙的"白描"插畫,在視覺精神上吸引了消費者。利用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文化運用在包裝上,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茶葉是一種民族性的商品,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如中國畫、水墨、吉祥圖案這些具有強烈民族文化氣息的元素來表現茶葉的傳統性,利用其中的“傳情、含蓄、細膩”等內涵融入其中,使之含蓄地表現出來。

  二.店面選址

  合理的選址是商業經營最注重的是“地氣氣”,這並非迷信,“地氣”主要是看這個地方有沒有商業氛圍,這種商業氛圍對我們所經營的商品合不合適,“人氣”主要是指我們經營的地方有沒有顧客流這些顧客是否有購買我們商品的心理動機。

  茶葉作爲一種特殊商品,除了它的飲用保健功能,還能體現它的文化藝術價值,它能使人清心、雅淨、迴歸自然——茶葉店的選擇要根據茶葉的特性,歸納起來一般有以下地段

  1、繁華商業中心:這些地區商業氛圍濃,客流量大,購物層次複雜,購買頻率高,消費者大多有較強的求質、求好、求美的特點,但房價或租金的費用比較高,競爭尤爲激烈,所以進入前須經仔細考慮,分析自己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否具備,如若有條件,進軍“商業中心”當然正確,何謂搶佔“制高點”呢!但實力不具備,千萬不能冒然行事,這些地方要求茶葉品位高一些,要注意品牌、名茶品種要豐富,與茶葉有關的茶具、茶書要配套,如紫砂、瓷器、玻璃茶具等。

  2、賓館飯店羣附近:賓館飯店是商旅居住的地方,他們大多不帶茶葉,隨時購買,而且,爲了走親訪友,捎一點茶葉,顯得雅而不俗,飯店也要用茶,“客來泡茶”是中國人的傳統禮節。賓館飯店羣旁開茶店,是比較划得來的,房租不宜過高,同時還可以租用賓館飯店的經營大廳,從提高格調並可以與茶藝結合起來。

  3、交通大道:這些地方人口流動量大,主要是能吸引顧客,所以這些地方注重茶店的外部吸引力,品種要新穎,價格要優惠,適合一些字號較老的,無形資產較大的客商進入,剛剛入門的客商不要盲目開立茶店。

  4.、 高檔物業區:這類人羣是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生活水平高、節奏快,這個地段開茶葉店,品位應偏高一點,價格也應高一點,要求營業員素質更佳,包裝應精緻,茶葉包裝時速度要快,同時可多上一些高檔禮品、高檔茶具,營業時間放長一些。

  5.:如旅遊景點,不適應大規模經營,適當經營一些紀念性包裝茶等等。

你覺得茶葉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茶葉銷售總量平穩增長

近年來,中國茶產業主動融入與服務構建新經濟格局,透過持續創新保持了穩定發展,在傳統產品與業態持續發力的同時,新茶飲、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風味茶等新賽道崛起,線上線下消費繁榮,茶葉總產量、總產值,內銷量、內銷額,出口量、出口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2014年以來,我國茶葉消費呈現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全國茶葉消費量爲230.19萬噸,較2014年的150.25萬噸增長近80萬噸。

銷售額持續走高

銷售額方面,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持續火爆,全國茶葉銷售總額持續增長,到2021年,全國茶葉銷售額達到3120億元,同比增長7.99%,銷售額再創新高。

茶葉銷售總額持續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茶葉價格的持續走高,2014年以來,茶葉銷售均價總體呈現震盪上行的發展態勢,到2021年,我國茶葉銷售均價135.5元/千克,價格僅次於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綠茶消費佔比過半

從各類茶葉消費情況來看,目前綠茶是我國茶葉市場主要消費品種。2021年,中國傳統茶類中,六大茶類的消費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其中,綠茶130.92萬噸,佔總銷量的56.87%;紅茶33.88萬噸,佔總銷量的14.72%;黑茶34.41萬噸,佔總銷量的14.95%;其他品種茶葉銷量佔比均不足10%。

具體到綠茶方面,近年來,我國綠茶消費量呈現平穩上行走勢。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綠茶消費量爲120.59萬噸,到2021年,我國綠茶消費量提升至130.92萬噸,同比增長2.35%。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花茶市場調研報告

【 #報告# 導語】中國作爲茶葉的發源地,茶葉消費者衆多,那麼中國的茶葉市場怎麼樣?以下是 整理的花茶市場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花茶市場調研報告篇一

  一、中國國內的茶葉市場基本概況

  以1984年爲標誌,中國茶葉內銷市場才完全進入了市場經濟,國內茶葉市場的開放是在茶葉產大於銷的背景下進行的,所以中國國內茶葉內銷市場,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是由推銷庫存產品開始的,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結果、生產、加工型的茶企業帶着鮮明的生產型企業的特色,暨沒有品牌,又沒有直接的產品銷售的通路,近二十年以買方爲主的中國內銷茶市場一直沒有擺脫產品推銷的陰影,二十年來,爲賣而賣,爲解決產品的銷路,由自產內銷的門市到銷區茶葉批發市場的形成,茶農自產自銷徹底*了計劃下的一級站、二級站的批發網絡,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異地銷售。目前中國茶葉內銷70-80%靠的是這種產銷見面的市場批發模式,因此也培育了北京馬連道、山東濟南、廣州芳村、上海大不同等超大型專業茶葉市場。二十年,爲適應市場需求而作出的產品結構調整,傳統歷史名茶的挖掘,名優茶的應市,給了消費者極大的挑選餘地,同時也培育和刺激了新的消費,促使了內銷市場的穩定增長。二十年來,在茶文化和名優茶熱的雙重作用下,傳統的區域性消費習慣正在瓦解,二十年前,從北京爲中心的華北、東北、西北等北方市場,花茶的消費要佔據95%以上,二十年後,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不到60%,綠茶、烏龍茶,普洱茶呈快速增長之勢,尤其是綠茶,在2003年的那場非典以後,綠茶有益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綠茶的增長速度超過20%。二十年前時名茶生產還剛剛起步,市場總容量不到1萬噸,二十年後,名優茶市場銷量已達20萬噸。茶葉消費正逐漸成熟,尤其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有益於健康的觀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內銷市場,消費前景樂觀。

  目前,中國茶葉產銷的基本概況是:

  到2004年,全國的茶園面積爲127萬公傾,茶中產量爲84.2萬噸,內銷爲55萬噸,內銷金額155億元(人民幣),出口爲28.02萬噸,出口金額爲4.37億美元。

  2005年預計,茶園面積爲130萬公傾,茶葉產量爲87萬噸,國內銷售爲57萬噸,內銷金額爲166億元,1-10月份茶葉出口爲24.47萬噸,金額爲4.06億美元。

  據有關資料,全國有8000萬茶農,內銷市場,總體上是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市場,在內銷茶葉市場中,無論是生產、加工企業、還是零售企業,單個企業的年銷售金額在億元以上的只是鳳毛麟角,在生產企業中,四川省峨嵋山竹葉青茶有限公司,四川敘府茶葉有限公司與我省的浙江華髮出口茶廠三家企業是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竹葉青與敘府是內銷茶品牌企業,而華髮則以出口爲主。此外,還有品牌企業猴王——長沙茶廠、福建安溪八馬、安徽天方。零售企業有北京張一元,吳裕泰、北京更香等,在國內市場運作最成功的是天福茗茶,目前已擁有526家連銷店,2005年實現銷售5.2億元人民幣,完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完整的營銷體系。

  浙江省是名優茶大省,多數縣市是打造品牌,茶農受益,市場銷售,很少有直通終端市場的品牌企業,諸暨綠劍是比較成功的品牌企業,目前仍屬於產品型,羊巖勾青,亦是產品型企業中較好的企業,在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區有貢牌、獅牌、御牌等企業,規模在3000-4000萬元左右。

  二、竹葉青的成功模式及其他

  “竹葉青”的成功模式是以品牌來佔領市場,推動茶產業的發展。這家成立於1987年的民營企業,一開始便以“竹葉青”作爲品牌名稱和茶葉的商品名稱以及企業名稱來進行品牌建設的。

  1964年由陳毅元帥在峨眉山萬年寺賜名,竹葉青作爲四川的地方名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當地早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度,要將這樣一個已經被許多茶農廣泛使用的茶葉商品名稱統一到一個企業的品牌裏,難度的確很大。竹葉青品牌的唐小軍是如何重新整頓竹葉青市場,建立規範化的品牌管理?一直是我們所關心的。

  唐小軍介紹說,竹葉青已經成了有名的商品,擁有了一定的市場,這也是一種優勢,當竹葉青註冊成功爲商標後,企業想到的是如何收復市場的失地,作爲正牌的竹葉青,以怎樣的有別於茶農的產品質量定位產品,設計系列包裝,建設竹葉青的企業文化,是他首先想到的,所以公司改制後,他不是急於去開發什麼市場,而是對公司的發展前景以及營銷策略進行了系列規劃,請專門的品牌設計策劃公司做方案,重新定位產品,建立從茶園到加工儲存包裝、物流等新的生產管理體系。從日本引進了全自動用於提香和乾燥的精製設備,建設了近5000立方米的名茶保鮮庫,透過引進高科技製茶設備來達到名優茶的工業化生產,並以全新的營銷理念,設計竹葉青品牌包裝,加強廣告宣傳,使“竹葉青”品牌脫穎而出。以包裝茶形式來佔領市場,唐小軍避輕就重,先放棄茶農自產自銷的竹葉青散裝茶市場,他選準一個目標規範小包裝市場。對市場通路中假冒竹葉青包裝的品牌的行爲決不手軟,品質的觀念,新穎的包裝,廣告宣傳以及服務,爲竹葉青的品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平常心、竹葉青”這個廣告詞已經在茶界廣爲流傳。

  “竹葉青”三個字,人們想到的是一個形象完整的企業,不光光是一種產品。竹葉青公司的發展速度是跳躍式的,起步的時候,只有千萬元的銷售,第二年就有了三千萬元的銷售,第三年就到了5000萬元。十多年後,竹葉青以單個商品茶近億元的銷售額成爲中國茶葉生產企業的佼佼者,“竹葉青”不僅是四川的第一品牌,更是全國茶葉的品牌。新建成的峨眉山竹葉青生態茗園,藉助峨眉山的旅遊優勢,切入休閒觀光品茗購茶的新的茶文化業態,竹葉青,無疑是茶界品牌運作較爲成功的樣板企業。

  竹葉青的經驗:

  1、成功的產品定位,在傳統竹葉青的加工生產上,引入新的工藝設備技術,提升了傳統竹葉青的產品質量。

  2、成功的營銷策劃,思路決定方向,方向決定目標。好的營銷策劃,可以直取目標,避免摸索市場而可能走的彎路。品牌設計專家的方案,可以使企業一步到位地站着可以競爭或合作的目標企業面前,以高起點介入市場運作。

  3、適時廣告宣傳。

  4、找準市場定位,建立營銷通路。

  5、峨眉山竹葉青生態茗園,發展休閒觀光、旅遊產業,使竹葉青品牌上一個新的臺階,文化推進了產業。

  竹葉青的“品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茶葉產業化發展思路,已成爲一種成功的模式。新成立的四川嘉竹茶葉有限公司和四川另一家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四川敘府茶業有限公司走的都是與竹葉青相近相仿的產業化之路。

  敘府茶業,自2000年改製爲股份制企業後,以科技研發產品,先後開發了敘府龍芽、鳳葉、春芽、毛峯、春露、炒青等等6個敘府系列產品,選擇敘府爲品牌,靠品牌來拓展市場,以基地來確保產品質量,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建立了近20萬畝的無公害茶園基地,帶動6萬多農戶,2004年擁有總資產1.7636億元,實現產值1.2060億,2005年10月在宜兵建成佔地4800畝的茶葉科技園區。

  三、北京茶葉市場概況

  北京是目前中國茶葉內銷市場最有前景的一個區域,北京不僅有着1400萬居民人口,而且是聯繫全國及世界的旅遊城市,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北京茶葉消費值約20個億,有茶葉經營商戶8000多家,主要分佈在馬連道、亞運村茶葉市場,福麗特茶場、各大商場和超市。天福茗茶、張一元茶莊,吳裕泰茶莊,元長厚茶店等是北京市場中具有一定規模的零售連鎖企業,佔據北京城區的主要終端通路。

  在北京去那兒買茶?一是去馬連道等茶葉市場,二是到上述企業的連鎖門市,三是去大型商場和超市的茶葉專櫃,四是茶藝館裏買茶,五其他產地開設的零星門店。在連鎖茶店中,北京的市民比較信賴張一元、吳裕泰等老字號茶莊,以致於在近10年內張一元、吳裕泰在沒有強大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京華茶葉的收購及退出無疑給了他們一個極好的機會)迅速完成了連鎖和擴張。目前張一元已擁有80多家連鎖茶莊,吳裕泰擁有100多家連鎖茶莊,張一元在2004年實現銷售2.1億,吳裕泰實現銷售1.7億元。

  北京茶市的銷費結構:(哪些人買茶?)

  市場消費:5年前,北京市民的花茶消費在80%-90%之間,如今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60%。部分消費羣體已轉向綠茶、烏龍茶及其他茶。有資料顯示,北京市民消費的層次爲:花茶30元-60元/斤,禮品茶爲90-160元/斤之間,名優綠茶的定位在120-150元/斤之間。

  禮品茶消費對象爲北京市的企事業單位和團體、駐京機構、遊客等,在茶文化的作用下北京市民也逐漸流行選擇名優茶作爲禮品。單位的購買力較強,趨向中高檔。

  勞保用茶及辦公室用茶,企業發放勞保茶一般選用50元/斤左右的花茶,辦公用茶已轉向綠茶,一般在100元/斤左右。

  北京市民消費的茶,一般習慣於稱散茶再包裝,或簡易紙袋包裝,禮品茶流行禮盒包裝。馬連道有近1000多家門店,平時做着等客上門的生意,而春茶上市或節假日的禮品茶是各商家獲得利潤的主要來源,他們靠平時積累的回頭客和利用各種關係建立起的企事業的團購作爲目標客戶,所以馬連道的生意不在馬連道的街上。

  來自浙江武義的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是馬連道衆多茶商中做得的一家,“更香茶葉”品牌作爲新崛起的北京產品,成了馬連道的一道風景,俞學文夫婦靠賣包裝起步,後又搶市場先機主推“有機茶”概念,大膽投入資金宣傳“更香茶葉”品牌,透過連鎖店,完成了規模的擴張,目前銷售收入已達億元,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已擁45家連鎖店,在馬連道開設超大規模近1000平米的大賣場和較大規模的茶藝餐館。

  在北京擁有50多家連鎖店的北京天福是成功的,北京地區一直是天福的主要贏利市場,如果說,天福的成功是它巨無霸連鎖業的品牌效益的必然,那麼張一元和吳裕泰的成功靠的則是百年老店老字號的信譽,儘管這兩家企業並非是真正意議上的百年不衰的老字號,*時期的改名,構成了歷的斷層,他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才恢復老字號,他們是靠挖掘老字號的文化,拿文化的想象力修補了老字號的形象與聲譽。北京的老百姓就是可愛,他們相信相信黨,相信老字號,相信國營企業,相信品牌,相信來自媒體的任何宣傳,信譽與美譽是敲開北京市場大門的金鑰匙。更香的成功,是極時抓住了健康、安全的新的消費理念,演繹了“有機茶——綠色茶、安全茶”的概念,抓住了現代都市人們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消費心理,加上適度的廣告宣傳,使更香茶葉具有了美譽度,早期北京老百姓買更香茶葉,是因爲它有機,是因爲媒體有過宣傳。

  四、上海市場考察情況

  2006年新年伊始,我們赴上海進行了市場考察,走訪了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的部分經營戶,並約見了上海百聯集團上海奧特萊斯品牌直銷廣場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上海是茶葉消費發展最快的一個城市。10年前,上海地區人均消費茶葉爲200克,目前已上升爲1000克左右,遠遠高於全國水平300克,得益於上海有關方面連續12年舉辦上海茶文化節之持久的茶文化宣傳,同時上海十分注重少兒茶藝培訓,多數小學設立少兒茶藝培訓課程,帶動了上海年輕家庭茶葉消費,上海可以說是品茗之風盛行的一個城市,目前全市約有6000多家茶店,有茶館茶樓、茶坊3000餘家(有說4500家的)。在上海形成規模銷售的是上海大不同大統路茶葉市場,大不同天山茶城和九星茶場,零售連鎖企業除天福外,有汪滿田(安徽)、黃山茶葉店、零售的鉅艦店是第一食品商廈第一食品茶葉公司,在上海專業茶葉市場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品牌店,“上海去哪裏買茶葉”?很多人想到的是天山茶城,九星茶城等茶葉市場,因爲上海還沒有像北京那樣叫得很響的老字號茶莊和品牌店,上海的老字號汪裕泰、上海浙江茶葉店等沒有隨上海市場的發展完成擴張。

  上海是許多地方品牌和茶葉企業瞄準的市場,我省的安吉白茶、開化龍項、大佛龍井以及綠劍茶等,無不以上海市場作爲品牌着陸點,並取得了成功。上海市場60%是綠茶市場,龍井茶銷售處於前矛,上海普遍市民看好60-180元的中檔茶,高檔禮品茶,因外資企業、白領、中青年高收入者較多具有不小的市場。上海是一個理性消費的城市,質量及茶品個性和價格是選擇的主要因素。

  一年一度的上海茶文節,是各產地茶葉品牌宣傳自已,拓展市場的好時機。

花茶市場調研報告篇二

  一、調查結果分析

  1、調查方向:針對淘寶、京東網絡銷售平臺,包括高中低檔多種品類進行調查,主要調查內容爲茶葉暢銷品牌,消費者接受程度較高的價格區間,以及購買率較高的包裝規格等。

  2、調查內容:調查了淘寶、京東多家綜合、人氣、銷量排名靠前的產品和店鋪,針對品牌、價格、包裝三個內容作重點調查,結果大致如下:

  (1)品牌:透過對多家店鋪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網絡平臺暢銷的茶葉以花草茶和烏龍茶爲主,在數家店鋪中,花草茶和烏龍茶在店鋪裏佔據了極大位置;此外,十大名茶中的鐵觀音、碧螺春兩個品牌的茶葉在網絡平臺銷售情況較爲突出。西湖龍井、武夷山大紅袍次之。

  (2)價格:對於價格,我們分別針對禮品茶、散茶進行調查。①禮品茶:250g的鐵觀音88元與128元兩種價格的包裝銷路較好,500g的鐵觀音250元與350元較爲暢銷,月銷量達到5000多筆;對於250g與500g兩種包裝,碧螺春250g與500g兩種包裝規格中較爲好賣的價格集中在50~90元、100~200元這兩個價格區間,月銷量達到2000筆左右;②散茶:散茶的銷售,在網絡上銷量低下,主要是購買需求問題,網上消費者大多是用來送禮。

  (3)包裝規格:調查結果表明,包裝茶有150g、250g、500g等多種規格,但消費者歡迎的就是其中250g與500g兩種包裝規格。

  3、調查結果分析:綜合調查情況來看,暢銷的茶葉價格大致都集中在50~500之間,最爲好賣的就是100左右、200左右這兩個價格。最爲暢銷的茶葉品牌就是鐵觀音,尤其以150元/斤的鐵觀音爲主,幾乎每個店鋪都佔據了較大位置;對於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由於價格普遍偏高,所以銷量不是很大,其他品牌則很少見到,只有少部分店鋪有陳列。至於包裝規格則以250g和500g爲主,包裝風格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比較有歷史感、注重體現文化層次;另一種則清新亮麗,更加貼近自然。

  二、市場分析

  1、市場容量分析:網絡平臺近年消費人羣火爆增長,去年更是創下雙11當天350億高峯。隨着網絡消費發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的消費觀念逐漸改變,消費觀念也趨向於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而飲茶正好適應了這一發展趨勢。由此可見,飲茶習慣將會影響越多越多的人跨入“茶粉絲”的行列,茶葉將會走進更多網絡消費者的家中。

  2、競爭者分析:作爲一個電商企業,公司對於茶葉項目的經營以線上銷售爲主,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互動(O2O)。

  (1)對手的優勢:①部分較早進入市場,有着自己固定的銷售渠道;②已經培養出一批忠誠度較高的客戶;③茶葉經營經驗豐富,對茶葉市場經營模式有着更爲透徹的瞭解。

  (2)對手的劣勢:①目前都僅限於網上銷售,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能力;②品牌意識差,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對茶產品與茶文化的宣傳不到位;③產品單一,附加值較低。

  (3)我們的優勢:①公司處於起步階段,作爲新立的茶葉項目,公司全體員工充滿與拼勁;②茶源地進茶將大大降低成本;③自主選擇包裝更有利於符合網絡消費主體的需求;④經營品種多樣化,能滿足不同顧客羣體的需求。

  (4)我們的劣勢:①進入相對較晚,市場份額被瓜分一部分;②缺乏茶文化經驗;③需要新入駐網絡平臺,半年內盈利不會太大。

  3、市場前景預測:隨着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將茶產業列爲我國重點產業之一,加大了對茶葉產業的扶持力度,加上線下茶葉行業多、亂、弱的特點,給公司發展茶葉網絡經營項目帶來了極大機遇。隨着人們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在健康與文化兩大主線的引導下,茶葉項目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營銷策略

  1、宣傳理念:自然、和諧

  茶文化最注重的就是返本歸元,大道自然。茶崇尚自然、和諧的生活態度,追求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境界,在茶文化的宣傳上,我們就必須以自然、和諧爲主要元素,就像人們喝咖啡想着情調、小資一樣,喝茶時就能想到高雅、平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入客戶的心靈,在開啟市場的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客戶忠誠度。

  2、渠道策略:

  茶葉消費的形式主要有4種。包括家庭消費、團體消費、禮品消費、休閒消費等。

  家庭消費:經濟收入高的人羣和文化人士,主要消費名優茶,消費量也大;一般的居民以大衆優質茶爲主,以散裝茶爲主。目前,袋泡茶、包裝茶、茶飲料開始進入家庭。這一羣體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客戶。

  團體消費:主要爲機關、企事業單位。如工作會、招待會、聯歡會、新聞發佈會以及招待來往客人,由於各單位對茶的保管認知不是很強,儲存條件差,以小包裝、袋泡茶爲主。這一羣體是我們的重點客戶,需要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公關能力,爭取拿到大批量團購。禮品消費:禮品茶的需求日益擴大,市場紅火,茶禮品包裝不斷翻新。名優茶、茶具成爲禮品消費的一個熱點。

  休閒消費:茶樓、茶館、茶座、茶坊、茶莊等休閒場所消費。這塊市場消費的茶葉檔次差異較大,消費量將不斷擴大。

  飲茶不僅具有養生保健之功效,更有助於陶冶情操。我們要緊緊抓住茶文化這一主線,加上現代茶葉深加工帶來的諸多功效來做好宣傳,爭取與茶館(茶莊、茶社)、商場超市、茶葉專賣店達成合作,從而拓展市場。

  3、促銷策略:

  建立客戶會員制,當客戶消費到特定的消費額,將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各大節日製定出詳細的促銷計劃,可以附送成本較低但精美的茶具、健康飲茶知識、茶文化精美圖冊等。

茶產業包括哪些細分行業

茶產業包括:綠茶、紅茶、黑茶、龍井、小罐茶。等這樣的一些茶葉的細分行業,根據茶葉的品種來細分。

  茶,(學名:Camelliasinensis(L.)O.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茶葉行業現狀及前景調研

茶葉銷售總量平穩增長

近年來,中國茶產業主動融入與服務構建新經濟格局,透過持續創新保持了穩定發展,在傳統產品與業態持續發力的同時,新茶飲、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風味茶等新賽道崛起,線上線下消費繁榮,茶葉總產量、總產值,內銷量、內銷額,出口量、出口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2014年以來,我國茶葉消費呈現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全國茶葉消費量爲230.19萬噸,較2014年的150.25萬噸增長近80萬噸。

銷售額持續走高

銷售額方面,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持續火爆,全國茶葉銷售總額持續增長,到2021年,全國茶葉銷售額達到3120億元,同比增長7.99%,銷售額再創新高。

茶葉銷售總額持續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茶葉價格的持續走高,2014年以來,茶葉銷售均價總體呈現震盪上行的發展態勢,到2021年,我國茶葉銷售均價135.5元/千克,價格僅次於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綠茶消費佔比過半

從各類茶葉消費情況來看,目前綠茶是我國茶葉市場主要消費品種。2021年,中國傳統茶類中,六大茶類的消費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其中,綠茶130.92萬噸,佔總銷量的56.87%;紅茶33.88萬噸,佔總銷量的14.72%;黑茶34.41萬噸,佔總銷量的14.95%;其他品種茶葉銷量佔比均不足10%。

具體到綠茶方面,近年來,我國綠茶消費量呈現平穩上行走勢。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綠茶消費量爲120.59萬噸,到2021年,我國綠茶消費量提升至130.92萬噸,同比增長2.35%。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怎樣看待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茶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非常蓬勃,並且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無論從文化還是生活習慣出發,飲茶已經成爲一種必備的休閒模式,並且茶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躍進。茶行業無論是對外銷售還是對內生產的數量都非常龐大,並且每年都以躍進式增長。如今茶葉市場存在着以下幾種情況,茶葉消費量居高不下,以鐵觀音爲主的茶葉產品,市場份額比例高。同時茶商非常多,行業准入門檻低,茶葉產品種類豐富,側重方向非常不同。並且能得到多個行業與領域的支援,無論是散裝還是精裝產品的銷售都非常好。

多元發展勢頭猛烈

爲何茶行業未來發展勢頭非常猛烈?因爲茶行業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擁有強勁的發展動力。飲茶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是歷史文化的展現,所以在茶葉資源發展過程中,其包含着飲茶方法、茶文化、採茶表演等等。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基礎上,茶葉不僅是一種飲品資源還能變成藥品、食品,逐漸形成價值高、特點鮮明的資源價值鏈條,並且其後續發展擁有無限潛力。同時這種發展方式還能解決茶行業現存的產能過剩、儲存擠壓等問題,爲其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發展提供機遇

互聯網發展勢不可擋,其能對茶行業起到性的作用,並且還能變革茶行業發展模式、銷售模式以及經營模式。例如如今開發新型的飲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飲茶的知名度。並且透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與研究,還能在掌握消費者要求的基礎上,動態茶行業的發展策略以及方針,形成親密的互動。如今互聯網加快了資訊傳播速度,讓生產、銷售和運輸更加方便,能夠提高茶行業的市場競爭力,打破傳統的銷售方式和組織環節,爲人們提供更加有趣、豐富的銷售方式。

成熟的銷售模式

茶行業的傳統銷售模式不僅集中處理茶葉產品,也不能保證企業的效益。如今從以立頓爲主的超市模式到天福茗茶的連鎖模式都能說明,如今銷售模式的成熟與高效。所以可知,未來茶行業的發展非常蓬勃,並且還能逐漸改善其生產、銷售和傳輸方式,能爲消費者提供更加成熟且高質量的茶葉產品。

未來茶葉行業發展有哪些趨勢?

趨勢分析一:中國成爲全球茶葉重點消費市場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呈持續上升趨勢,2019年國內茶葉市場銷售額已達到2739.50億元。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爲,隨着消費升級、健康理念提升,中國茶葉消費持續增長,消費佔全球市場銷售額的比重逐年攀升,正逐漸發展成爲全球茶葉消費的重點市場。

趨勢分析二:直播破局,茶企營銷線上化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爲各行業進行營銷的新模式,農產品也藉助直播的東風開啓線上營銷模式,並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熱”的助力下不斷加碼線上營銷,2020年中國茶葉的線上市場規模達到265億元,同比增長12.8%。未來,短視頻直播等線上營銷將會成爲茶企常態化的營銷方式之一。

趨勢分析三: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一)

數據顯示,2020年雙十一當日,淘系電商平臺上Top100的茶行業店鋪交易總額爲4.25億元,其中Top10的店鋪的交易總額爲2.29億元,佔Top100店鋪成交總額的53.9%。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爲,流量向頭部集中,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而且全渠道佈局完備的成熟品牌在雙十一期間發力明顯。隨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強者恆強是必然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

《艾媒諮詢|2020年中國茶葉行業市場現狀及用戶調研分析報告》

茶葉現狀及未來走勢?未來發展模式。。。求業內人士點評分析一下!

中國的茶葉市場,主要分爲國內和出口兩塊。

國內部分

1. 茶葉消費量增長很快。鐵觀音(烏龍類)市場份額點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葉佔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衆多,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低,亂象叢生。

3. 茶葉品種多,種類豐富,宣傳側重點各不同。

4. 茶葉做爲價格較高的經濟作物,產茶的地方較爲重視。每年茶展衆多,不過多數效果都不怎麼樣。

出口部分

1. 綠茶佔絕對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葉出口量逐年增長。尤其以快速消費包裝的包裝茶增長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國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爲主。

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沒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範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準入制度、商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經銷商臺賬制度、索證索票制度、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茶葉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貫徹力度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商戶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

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爲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爲546公斤、斯里蘭卡爲402公斤、肯尼亞是爲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僱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爲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爲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爲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爲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佔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併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從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買茶時就上i茶時!!

如何看待茶葉這個行業,它未來的發展前景在哪裏

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概況

——茶葉類型情況:綜合發展模式悄然形成

按照品類進行比較,2022年獲得有效評估的126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中,產品涵蓋多種茶類的品牌有46個,由綠茶延伸出其他茶類的品牌居多,其中37個以綠茶爲主,3個形成了一綠一紅的產品格局;單一綠茶類品牌的比重雖依然超過其他茶類,佔比達34.92%,綜合來看,中國茶產業普遍存在着綠改紅、綠改白、單一品類改綜合品類等產品結構調整變化,綜合生產、加工多種茶類的發展模式在悄然形成。

——區域分佈情況:品牌地域覆蓋四大茶區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地域範圍覆蓋全國四大茶區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69個品牌來自江南產區,其次是西南產區26個品牌,華南產區18個,江北產區13個。浙江,福建和安徽3省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數量位列前三甲,分別爲20個、16個和13個。有效評估品牌數量在10個以上的省份還有湖北、四川和湖南3省。

中國茶葉公用品牌價值發展情況

平均價值——持續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

比較近3年品牌評估數據,近3年來,有效評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價值在持續增長,但增長幅度逐年下降,2022年平均品牌價值與增長率分別爲23.15億元和4.37%。可見,表明近3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價值增速在減慢。

區間分佈——半數以上品牌處於相對較低水平

按照品牌價值大小區間分佈可見,此次評估中,品牌價值高於50億元的品牌共7個,品牌價值處於20億~50億元的品牌數量最多,達到了56個,佔44.44%;價值處在10億~20億元之間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佔26.19%;品牌價值在10億元以下的有31個。結合品牌價值平均數與中位數情況可知,半數多的茶葉企業產品品牌的品牌價值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

省份品牌——江浙品牌溢價能力領先

其中品牌價值最高的是西湖龍井,爲79.05億元,其餘分別是普洱茶(78.06億元)、信陽毛尖(75.72億元)、瀟湘茶(68.42億元)、福鼎白茶(52.22億元)、洞庭山碧螺春(50.99億元)和大佛龍井(50.04億元)。

然而,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收益的跨度很大,如西湖龍井這樣的品牌價值與品牌收益同時表現強勢的品牌,風毛麟角。結合品牌所在省份情況可知,江蘇、浙江兩省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在品牌溢價能力上顯著高於其他省份的品牌。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