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普知識站>綜合知識>

德治是指什麼

綜合知識 閱讀(2.78W)

德治是指什麼

德治是指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德治是指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衣將德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爲政以德,後經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運動,禮法合流,《唐律》最終確定了“德禮爲政教之本,刑罰爲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併爲以後歷代所尊崇。

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道思滿黑觸記齊德品格是德治的前提,法律的產極轉生以道德爲基礎。

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範是法律規範的主要來源之一。

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就了業觸德背擔果可能成爲專制與奴役的工具。

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的存在。

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

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爲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範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

不同的經濟社會羣體有着不材川衛歷程向黑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

從我國來說,立法主體只有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援,這樣,法律才具備了順利執行的前提條件。

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提性。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德治是指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

周人提出明來自德慎刑、爲政以德,後經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運動,禮法合流,《唐律》最終確定了德禮爲政教之本,刑罰爲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併爲以後歷代所尊崇。

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道德品來自格是德治的前提,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爲容哥文洲呀善最士基礎。

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範是法律規範的主要來源之一。

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爲專制與奴役的工具。

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的存在。

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

不體現道德蘭注粒積星,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爲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範疇,不可能得到有效婷鋼穩基還的貫徹實施。

不同的經濟社會羣體有着不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

從我國來說,立酸居法主體只有把代表試甲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援,案負劑合屋相進這樣,法律才具備了順利執行的前提條件。

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提性。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德治是指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爲政以德,後經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運動,禮法合來自流,《唐律》最終科確定了德禮爲政教之本,刑罰爲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併爲以後歷代所尊崇。

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道德品格是德治的前提,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爲基礎。

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範是法律規範的主要來源之一。

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爲專制與奴役的工具。

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來自的存在。

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

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爲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範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

不同的經濟社會羣體有着不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

從我國來說,立法主體只有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爲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援,這樣,法律才具算江塊準切文備了順利執行的圓四從卷精前提條件。

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靜我提性。

德治的意思德治的意思是什麼

德治的詞語解釋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指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德治的詞語解釋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指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結構是:德(左右結構)治(左右結構)。拼音是:dézhì。

德治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爲您介紹:

關於德治的成語

唐虞之治民安國治_繁治劇平治天下反治其身撥亂爲治臥而治之

關於德治的詞語

撥亂爲治治國安邦_繁治劇不治之症反治其身臥而治之大禹治水民安國治舉要治繁久安長治

關於德治的造句

1、德治與法制相輔相成,工業化現代化與傳統價值觀並行不悖。

2、只有在此倫理觀指導下,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和環境德治建設,德法並舉,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西部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

3、以德治國應透過加強幹部黨德、政德,提高民德,強化法治建設來實現。

4、修身德爲首,以德服人人敬友愛;齊家德作標,以德理家家和事興;安國德當先,以德治國國泰民安。道德進萬家,文明你我他。

5、整合論主張法律與道德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爲規範,兩者具有共通性,法治與德治,作爲建構社會秩序的手段,具有相容性,而且應當相容,應當整合,使德治和法治成爲治國中的兩翼,有了比翼雙飛,才能到達有秩序的社會。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德治的詳細資訊

什麼是德治

您好!

"德治",是指以禮樂教化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將遵守社會等級秩序及其行爲規範變爲一種自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對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動地心悅誠服,而不是靠嚴刑峻法來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也是孔孟儒學大力提倡的主張,後來儒家把這種德治思想進行了發揮與弘揚,對傳統影響巨大。"以德爲主,以刑爲輔"便是歷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條基本原則。

下文爲衛君翰所作,見地甚爲透徹。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幾個重點來反映:

1.德治並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意思是賢人相繼治理國事,也要到百年之後,才能感化殘暴之人,達到廢除刑罰的境界。換句話說,那百年之內當然還是須要刑罰的。

子路篇:…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指罪與刑必須適當,重罪重罰,輕罪輕罰。既然如此,刑罰,而且是適當的刑罰,還是須要的。

堯曰篇…不教而殺謂之虐…。從另一角度來看,教而後殺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貪圖利益。

憲問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怨於社會國家時,若不以刑罰報之,何謂直?

2.德治是主觀的理想,還須其它很多客觀的環境配合,才能達成。

2-1.時間——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善人爲邦也要百年時間。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指如有聖人爲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使仁道行於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況——子路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齊到了衛國,孔子見衛國人煙稠密,便說:這裏人口真是衆多啊!冉有問到:治理國家時,當人口多了以後,我們還能爲他們作些什麼呢?孔子說: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後,還能爲他們再作些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要開始教育、教化他們的時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豐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條件之一。

2-3.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國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或主義制度則指是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制度下,可採不同或相同的治國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因此一個可長可久又穩定的制度也是必須的。以孔子當時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爲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經由好幾位賢人持續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綜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養民步驟 庶——>富——>教

治國方法 法治由重而輕而無

————————————>

德治由輕而重

————————————>

制度 長久穩定合理的制度

=============================>

法治的特點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優點則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後期則可減少治國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民衆理性且快樂。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後期則加重德治的份量,並慢慢將法治成份減到最低,最終的目的還是使民有恥且格。這也是義(宜)的表現之一吧!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在辭海中意思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爲的準則和規範。

德治:特指統治者以德爲指導思想,採取有益於人民的統治措施。

法治:先秦時期法家的思想,主張以法爲準則,統治人民,處理國事或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

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爲政以德:強調統治者應該以德治國,以道德感化人民,使社會和諧安寧。

2. 正人先正己:強調統治者要以身作則,以道德示範人民,成爲人民效法的榜樣。

3. 以民爲本:強調統治者應該以人民爲中心,關注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權利。

4. 教而後刑:強調統治者應該先透過教育和引導來治理國家,只有在教育和引導無效的情況下才採取刑罰措施。

5. 德主刑輔: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應該以道德教化爲主,刑罰爲輔,二者相輔相成。

這些思想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統治者應該以道德治理國家,尊重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使社會和諧安寧。同時,統治者自身也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爲人民的榜樣。

什麼是法治?什麼是德治?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國理政必不可缺的方式

1.地位

①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決定性和統一性,它強調對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

②德治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國就是透過在全社會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對不同人羣提出有針對性的道德要求。

2.作用(都具有約束作用,但內在要求和表現形式不同,承擔的後果也不相同):

①法治發揮作用要以國家強制力爲後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預測作用、懲罰作用、威懾作用和預防作用對公民和社會組織的行爲進行約束,並對違反法律的行爲追究法律責任。

②德治發揮作用主要透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俗、社會等進行道德教化,並對違反道德的行爲進行道德譴責。

3.法治和德治的實現方式和實施載體不同法治是建設 文明(治外)

德治是思想建設 精神文明(治內)

德治的特點是什麼?急!

德治: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指導,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爲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範。

特點: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是我們確立治國方略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突出特點。  

新型的社會主義“德治”觀強調“以德治國”,但決不是也決不能過分地誇大道德的社會作用,把道德說成是“萬能”的,而只是要給予道德在國家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羣衆的日常生活中以應有的地位,使它與“法治”並行不悖,並駕齊驅,共同維護和促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立法爲人民,民以法爲準,讓“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長治久安!

德治的結構德治的結構是什麼

德治的結構是:德(左右結構)治(左右結構)。

德治的結構是:德(左右結構)治(左右結構)。拼音是:dézhì。

德治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爲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古代儒家的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強調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指透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規範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關於德治的成語

_繁治劇反治其身民安國治臥而治之撥亂爲治唐虞之治平治天下

關於德治的詞語

唐虞之治大禹治水撥亂爲治不治之症民安國治_繁治劇平治天下久安長治臥而治之治國安邦

關於德治的造句

1、修身德爲首,以德服人人敬友愛;齊家德作標,以德理家家和事興;安國德當先,以德治國國泰民安。道德進萬家,文明你我他。

2、傳統的規則化與體系化構成了傳統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法治與德治的基礎。

3、整合論主張法律與道德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爲規範,兩者具有共通性,法治與德治,作爲建構社會秩序的手段,具有相容性,而且應當相容,應當整合,使德治和法治成爲治國中的兩翼,有了比翼雙飛,才能到達有秩序的社會。

4、只有在此倫理觀指導下,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和環境德治建設,德法並舉,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西部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

5、實行以德治校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做到精心組織、科作、整體建設。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德治的詳細資訊

德治和仁政有什麼區別?

德治和仁政的區別如下:

德治,是相對於法治,或法制而言。強調的是統治者以高尚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實現良好的社會秩序。着眼點主要在於統治方式。

仁政,是相對於,或苛政而言。強調的是不應加之於人民沉重的負擔,或過於嚴厲的處罰,着眼點在於減輕人民負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拓展內容:

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仁國是孟子的思想,二人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所以這兩種思想也是一脈相承具有相似性的。

關於德政,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着它)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從孔子“仁愛”、“仁者愛人”的思想基礎上衍生而來的,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

德治和道德的區別?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範人們行爲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着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着國家對其成員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爲的要求,體現着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要求。國家靠、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爲,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爲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範人們的行爲,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爲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爲,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儘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透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爲規範。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透過啓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爲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的道德行爲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透過形成廣泛的道德,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的譴責和公衆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繫、相互補充。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根本手段,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對調整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確的方面,又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錯誤的內容。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區別:

1、概念不同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是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範,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爲正統思想。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荀子認爲,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社會主要法制思想所提出的觀點。

人治以人來治理國家,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弊端,封建社會已經滅亡是不可行的。

禮治和德治是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禮儀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準則,但是用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那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有強制性了,如半夜睡覺不關門,人人如己。

3、來源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人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如德治、禮治則是在我國傳統的著作如《禮記》等等中可以找到、證其淵源的。

聯繫:

1、就中國思想發展本身而言,在中國近代以前、人治思想是思想的主流,而從中國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則逐漸向民主、法治思想轉變,而德治貫穿社會生活。

2、法治社會是基於人、禮、德演變過來的,如果沒有了人文、缺少了禮儀更別說道德那也就是說法治不健全沒有了說服力只有強制性,可見法治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

3、都是根據當時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法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