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IT科技>

改良土壤有什么办法

IT科技 阅读(7.97K)

有哪些改良土壤的方法?改良土壤的方法,首先要改良土壤本身的特性,首先可以以再涂上中十家化肥,怎么让土壤的性质发生改变?改良,土壤

改良土壤有什么办法

改良土壤的办法有哪些?土壤改良,是指运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

改良土壤的植物有以下: 种植吸肥力强的玉米、高粱、甘蓝等作物,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酸性,若土壤有积盐现象或酸性强,可种植耐盐性强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较强的油菜、空心菜、芋头等,达到吸收土壤盐分的目的。 土壤改良

主要方法有:

【改良办法】: 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如利用作物秸杆有机肥,以及优质商品有机肥,最好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剂。 减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农民对各种肥料作用的认识,对化肥的用量要结合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配方施肥,这样既控制了盲

1、建立农田排灌工程,调节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排除和防止沼泽化和盐碱化;

性喜酸性土壤的山茶、杜鹃、栀子、含笑、米兰、茉莉等花卉,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以至死亡。 防治强碱性土壤对花卉的伤害,最根本的办法是进行土壤改良。碱性土壤中掺入针叶土可对土壤进行改良。针叶土是由腐烂的松柏的针叶、残枝等物沤制而成

2、运用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

请输入您的回1.有计划地轮作换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并尽量考虑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2.定期进行土壤消毒.(1)药剂法.可用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杀菌.(2)日光法.夏季闲茬时期,撤掉棚膜,深翻土

3、运用各种生物途径(如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防治水土流失等;

1、简单自然的保持地力的肥料,对人的健康自然环境及其它生物越有益,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可维持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种植。对于农田来说,最简单自然、清洁有效的肥料就是大量种植豆科及禾科绿肥草本植物覆盖农田,用来抑制杂草的生长,涵养水土;并

4、通过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

粘质土:粘重紧实、通透性差,早春土温不易升高,称“冷性土”。早春不利于播种出苗,在起苗时容易断根。砂质土:养分含量低,保肥性差,在炎热季节可导致幼苗“灼伤”、失水,肥料浓度过高易“烧苗”。 渣砾质土壤也有严重的土壤肥力缺陷。 1、掺沙子

5、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消除土壤污染。

改良土壤,可用增施腐熟好的农家肥,多施复合微生物肥料,重视中微肥(土壤调理剂),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的办法来解决。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有哪些?

一、对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资源十分丰富,在不同的气候带和不同的地形,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土壤。各种土壤都有各自的特性,而药用植物的种类也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因而各地在栽培或引种药用植物时,应根据各地区土壤和气候特点及药用植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药材生产,建立药材生产基地,以做到地尽其用。例如:在我国南方气候较冷凉多雨的高山区,因气温低,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又低,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而栽种一些喜冷凉的药用植物则很适宜,如黄连、当归、天麻、湖北贝母、川党参及杜仲、厚朴、黄柏等。南方山地多为红、黄壤类土壤,有森林植被覆盖,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多呈酸性反应,很适合这些药用植物的生长。再者,这些药用植物经济价值较高,是开发山区,发展山区经济的有效途径。低山区可种植川芎、丹参、何首乌、郁金等。丘陵地带可适当安排种植葛根,丘陵坡地土层深厚,利于根的生长,采挖也很方便。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的钙质土壤,很适于一些耐旱的药用植物如甘草、麻黄的种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盲目采挖,甘草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产量大幅度下降,供应奇缺,急需进行人工栽培,以解决药源。若能把这些适宜甘草生长的土壤利用起来建立甘草生产基地,将能迅速地解决甘草药源。

对盐碱地,可选种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而又耐盐的药用植物,结合改土措施,逐渐降低其盐分浓度。周曙明曾对滨海盐渍土地区67种药用植物的耐盐程度进行过调查,这里仅摘录一部分列于表5—2,该地区土壤特点为:土壤盐分组成与海水基本一致,以氯化钠为主,约占总盐量的70—80%,其次为硫酸盐,重碳酸盐最少。

表5—2 部分药用植物耐盐性调查

注:+表示可以生长。

据调查,药用植物栽培种类中枸杞和金银花有较强的耐盐性。枸杞在土壤含盐量0.3%,甚至1%和pH10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但生长较差,产量低,一般土壤含盐量在0.2%以下,pH为8—8.5,较肥沃的土壤,管理得当仍可获得高产。枸杞的适应性强,在内蒙古作为草原造林的优良树种,因其根系强大,长达150cm,能穿过钙质层,并能穿透板岩石片,延伸达下层的红胶土中。不怕旱,又能抗风固砂。金银花也是较耐盐的植物,据1985年张同顺等的研究报道,山东禹城县在盐碱地上种植金银花,只要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剪枝,5年生金银花亩产达200kg左右。并对当地种植金银花壤土的含盐量进行分析,如表5—3,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在2‰。以上,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碱土,pH7.5— 8.5,地下水深1.2—1.5m。土壤有机质含量0.5—0.6%,水解氮30—40ppm,速效磷低于5ppm。可见,土壤瘠薄是造成土壤板结,严重返盐的原因之一。

表5—3 后王庄大队盐碱地金银花土壤化学成分

金银花对盐碱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随着盐碱程度的加重,生长也受到一定影响,当土壤盐分含量小于0.3%时,生长发育正常;当土壤盐分含量为0.3—0.5%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当土壤盐分含量大于0.5%时,生长发育则受达抑制(表5—4)。

表5—4 土壤盐分对金银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上看出,枸杞和金银花有较强的耐盐性,并且适应性也很强,是开发盐碱土地区经济理想的药用植物。

此外,药用植物有种类多、需要量少,有些还具有观赏价值等特点。适于零星种植,田边、地角及庭院内外都可充分利用,如庭院附近可种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药用植物像牡丹、芍药、菊花等,也可种植一些藤本药材如金银花、栝楼等,可作为篱墙或搭架作为荫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

二、农田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般农田原属良好土壤,但对某些药用植物来说却属“不良土壤”,不宜种植。如人参、西洋参、黄连等长期生长在山区的森林土壤上,形成了对这种土壤的适应性。用一般农田种植常生长不良,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由于长期的砍林种植,不仅严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气候和生物群落的变化,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广大药农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研究了对农田改造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时对遮荫条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开辟了农田栽人参、黄连的新路。在新产区,甚至平原地区,也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原药物研究所试验场)于1956年开始在北京引种人参以来,采用农田配土栽参的方法,至今效果都较理想。北京地区土壤为褐潮土,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只有1.6%左右,质地较粘紧,粉砂较多为粉壤土,不适于人参生长,改土后土壤变疏松,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其配土方法是,用腐熟的猪圈粪和草炭各30%、砂10%及农田耕作层土30%(按体积计),于每年春季堆积成堆,捣碎拌匀,夏季浇水使其湿润,促进发酵腐烂,8月间再翻开拌捣一次,作畦前筛去杂物,当年秋季或翌年用来栽参,以堆放一年效果较好。近年来逐渐改进,采用掺砂配合施肥改土的方法也取得一定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得荣报道,1958年开始在吉林省左家等地,进行农田改土栽参试验,近年来逐渐推广也取得显著效果,大面积平均产量达1.15kg/m2,最高达2.5kg/m2。农田育苗也达到0.92kg/m2的产苗量,都达到林土栽参的水平。方法如下:

1.休闲整地、熟化土壤

栽参前一年种植苏子、豆类等绿肥作物,当年耕翻压青,第二年休闲,并进行多次翻耕,9月份作畦,秋季或翌年春栽。采用此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和增加总孔隙度,据分析分别为:5%,1.2%和49%,而不休闲的土壤分别为:3%,1.29%和46%。

2.掺砂改良土壤

农田土质地粘重,可适当掺砂改良,一般掺1/3砂拌匀,可改善土壤三相容积比及机械组成,1mm以上的颗粒比原农田土增加2.4%,透水能力提高2%,并提高人参出苗率18.62%,增产11.7%。

3.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施用有机肥料可就地取材,肥料需充分腐熟,每平方米一般施10—20kg。农田土增施有机肥料后,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表5—5、6)。

表5—5 增施有机肥对农田物理性状的影响

表5—6 增施有机肥对农田栽参产量的影响

三、合理轮作改良土壤

多数药用植物忌连作,需间隔的时间有短有长,短者1—3年,长者几十年才能再种。连作常使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加重,产量降低。不宜连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某种病原菌的繁殖累积;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或土壤理化性质变坏等等。所以种植某种药用植物后需进行换茬数年后才能再种这种药用植物,一般多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作物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药用植物对前茬作物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轮作。下面列举三个例子:

(一)当归

连作会引起根腐病发病严重,生长不良,且连作时间越长,病害越严重,植株生长越差(表5—7)。一般种完当归后可改种小麦、油菜、麻类或绿肥作物等2—3年后才能再种当归,而不宜与马铃薯、豆类作物轮作。

表5—7 不同连作地块当归病情比较

(二)黄连

连作普遍出现幼苗发根慢,新根少,甚至不发根,有的死苗缺株,黄连苗生长差,产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物理性状变坏是主要原因之一。四川杨业修(1983)的调查指出:生荒地土壤物理性状优良,表层土壤厚一般9—15cm,十分疏松,有机质含量达10%,多为团粒结构,表层土壤的孔隙度保持在80%左右,0.5—3mm的团粒占干土重的52.9%,而栽黄连后疏松的表土层变薄,一般仅3—4cm,有机质含量降低,若栽黄连,需再翻土整地,将坚实的底土上翻,大块的生土翻到表层,土壤板结,10mm以上的大块生土增加到70%左右,而0.5—3mm的团聚体降为13.6%,土壤的通透性极差。采用轮作的结果,使土壤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也有利黄连幼苗的生长(表5—8、9),连作地栽苗后15天发根还很少,栽苗后20天只有65%发根,新根数目少而短,部分秧苗甚至不发根,引起死苗,而轮作地黄连苗的生长逐渐接近于生荒土栽黄连的生长情况。显然,合理轮作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黄连产量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采用玉米、马铃薯或饲料绿肥轮作2年后栽连,连苗的生长也得到很大改善,产量可提高到生荒土栽连的水平,亩产量高达190kg。

表5—8 黄连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其变化

表5—9 不同土地栽黄连与秧苗发根情况

(三)人参

最忌连作,连作地人参常表现“烧须、病多、产量低”,产区都有种参后弃荒还林习惯,一般要还林几十年以后才能再种人参。老参地再种参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很复杂,说法不一,如土壤结构破坏、病原菌累积、营养物质缺乏,以及参根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等。但单从改善土壤结构,消灭病菌或增施肥料等方法是无法解决老参地的再利用问题的。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以轮作为主,配合药剂消毒灭菌、施肥等综合措施,是解决老参地再利用的有效途径。王韵秋认为,老参地不能再栽参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如下:

1.老参地不能栽参的原因分析

(1)老参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坏

由原来质地疏松透气变粘重、板结、通透性差。随着种参年限的延长,土中砂粒减少,而粘粒却有增加的趋势。>0.01mm的砂粒:四年生为80.91%,五年生为78.92%,六年生为67.12%;<0.01mm的粘粒:四年生为19.09%,五年生为21.08%,六年生为32.88%。土壤容重变大,孔隙度减少,固、液、气三相失调(表5—10),所以土壤越来越板结,通气、透水性能变差,是造成老参地产量低的原因之一。

表5—10 老参地和新林土的比重、容重和总孔隙度测定

(2)老参地化学性状失调

随着人参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大量被消耗,有机质减少,团粒结构受破坏,质地变粘;营养物质的供应不平衡,磷、钾减少,C/N比下降,引起土壤增氮;土壤胶体吸收性能变坏,代换性盐基降低;微量元素硼、铜、锌、铁、锰等均有减少的趋势,而硼的减少最明显,老参地只占新林地硼含量的3.8%,削弱了人参的抗病能力。

(3)病原微生物增多

老参地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病原菌明显增多,据调查,老参地的锈腐病危害最严重,其次是镰刀菌、菌核病和疫病。

2.施行轮作,配合施肥、调水、药剂消毒

老参地经种植绿肥后,积累了有机质,恢复了土壤肥力,人参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提高(表5—11)。

表5—11 老参地经绿肥轮作后栽参对人参生育的影响

轮作后的人参产量也大有提高,如轮作6年紫穗槐后,每平方米产参1.5kg,一、二级品占总根重88.4%;轮作6年胡枝子(笤条)后每平方米产参1.6kg,一、二级品占总根重的85.9%。

在轮作的基础上配合施有机肥、微量元素及药剂消毒等效果更好,都能提高人参产量,减轻发病率。轮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如林参轮作、粮参轮作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轮作等,其中以绿肥作物轮作效果最好,时间短,经济效益高。绿肥作物以紫穗槐、胡枝子和苏子等为好。10年左右即可再种人参。

四、不良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是盐土类、碱土类、盐化碱土和碱化盐土的总称。盐土类:含有大量易溶性盐,土壤中所含易溶性盐的总量>0.1%(开始轻微地影响作物生长)时,称盐渍化土壤,当土壤含盐量达到作物致死程度(一般>1.0%左右)时称盐土;碱土类:土壤中含盐量不高,而代换性钠的含量较高,当代换性钠>5%时,土壤呈碱性反应,pH>8.5。当代换性钠>15%或>20%时,称强碱化土或碱土,盐类以碱性盐Na2CO3和NaHCO3为主。

改良利用措施:

1.排水

田间开排水沟,将土壤中由于灌水、降雨所淋下溶于水中的盐分,随水排出。

2.灌水洗盐

灌水可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中,随之进入下层,或经排水沟排走。

3.平地深翻

地面不平是形成盐斑的重要原因,平整土地可改变中小地形水盐运动的状况,为脱盐创造条件。合理深耕可疏松耕作层,打破原来的犁底层,切断毛细管,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因而有加速淋盐和防止返盐的作用。同时可把含盐碱多的表土翻到底层,含盐碱少的底层翻到表层,改变盐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状况。

4.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加强淋盐作用,减少蒸发,抑制返盐。对重度碱化土壤应配施石膏,碱土中的碳酸钠为石膏置换形成石灰和中性盐硫酸钙,消除了土壤的碱性。同时钙离子可以代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

5.种植绿肥

种植绿肥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巩固和提高脱盐效果,又能培肥土壤。

6.植树造林

建立护田林网,不仅可以进行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地表盐分积累,还能防止风沙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抑制土壤返盐。

7.种植耐盐的药用植物

根据各盐碱地区的气候情况,选择相应的耐盐药用植物先行种植,边种边进行改良。

改良盐碱土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二)砂土和粘土的改良利用砂土质地粗,疏松漏水漏肥,养分贫瘠。粘土质地细,板结,透水透气不好,都不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改良利用方法:

1.对上砂下粘或上粘下砂的土壤,进行深翻混合,拌成二合土(壤土)。

2.客土法,即往砂土地里掺粘土,往粘土地里掺砂土。

3.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4.砂土地要植树造林固砂,引水灌溉,放淤压沙。粘土地要整修排灌系统,做到能灌能排,降低地下水位,结合深耕晒垡,加速土壤熟化。

5.砂土地可选用较耐旱的、深根系的药用植物种植。粘土地也可选择相应的药用植物种植。

药用植物与其它农作物一样,在栽培过程中,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往往运用施肥这一栽培措施。而植物营养特性是作物施肥的理论依据;土壤施肥是施肥的主要方式,是调节植物营养,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重要手段;土壤是植物的赖以生存的场所。因此,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总是不停地变化着,相互影响着。本章主要论述药用植物的营养、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和药用植物的施肥。

改良粘土土壤板结的有效办法有哪些?

【改良办法】:

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如利用作物秸杆有机肥,以及优质商品有机肥,最好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剂。

减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农民对各种肥料作用的认识,对化肥的用量要结合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配方施肥,这样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减少了不合理的投入,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进一步推广旱作农业,实行喷灌,或提倡利用夏季多储雨水,充分利用地上水。有条件的也可利用深井水。

打破陈旧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推广秸杆还田,免耕覆盖,尽最大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结构不遭破坏。

【粘土土壤板结的原因】:

农田土壤质地太粘,耕作层浅。

粘土中的粘粒含量较多,加之耕作层平均不到500px,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表层结皮。

有机肥严重不足、秸秆还田量减少。

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

塑料制品过多的投入。

地膜和塑料袋等没有清理干净,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我国每年随着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易降解,造成土壤板结。

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

农家肥严重不足,重氮轻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据统计1951年没有化肥,以玉米为例亩施农家肥在2000kg以上,亩产96.5kg, 70年代亩施化肥48.1kg,平均亩产239.3kg,比1951年亩增产142.8kg,平均每千克化肥增产2.97kg,2000年以来亩施化肥提高到80kg以上,亩产在390kg,比1951年亩增产293.5kg,平均每kg化肥增产3.67kg,产量没有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比低。

(1)氮肥过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2)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3)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翻耕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结构破坏。

由于机械耕作过深的影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盐沉积,造成土壤板结。

有害物质的积累。

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业废水及有毒物质含量高,长期利用灌溉使有毒物质积累过量引起表层土壤板结。

风沙、暴雨水土流失。

遇到风沙、暴雨后表土层细小的土壤颗粒被带走,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土壤板结。

【危害】:

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结会导致透气性下降,这样就会使得根吸收到的氧气减少,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根系的有氧呼吸减弱甚至进行无氧呼吸,然后就是根系提供的能量减少,这样就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导致缺素症

缺素症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

土壤改良方法有哪些?

1.有计划地轮作换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并尽量考虑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

2.定期进行土壤消毒。

(1)药剂法。可用*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杀菌。

(2)日光法。夏季闲茬时期,撤掉棚膜,深翻土壤,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3)高温法。高温季节,灌水后闷棚,也可采取给土壤通热蒸汽的方法杀虫灭菌。

(4)冷冻法。冬季严寒,把不能利用的保护地撤膜后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

(1)蔬菜收获后,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至层与表土充分混匀。

(2)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对表层土含盐量过高或pH值过低的土壤,可用肥沃土来替换。

(4)经济技术条件许可者,可进行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

(1)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2)夏季蔬菜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或大水浸灌。使土壤表层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

5.科学施肥。

(1)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肥料种类及蔬菜需肥特性,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或施肥方式,做到配方施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化学肥料做基肥时要深施并与有机肥混合,作追肥要“少量多次”,并避免长期施用同一种肥料,特别是含氮肥料。

(2)科学选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的交替搭配。当土壤已经酸化或必须施用酸性肥料时,可在肥料中掺入生石灰来调节;当土壤酸化严重并想迅速增加pH值时,可施加熟石灰,但用量为生石灰的1/3~1/2,且不可对正在生长植物的土壤施用。

(3)提倡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会造成土壤破坏。

(4)慎施微肥。一般情况下,要用有机肥来提供微量元素,如施用微肥一定不要过量。

6.种耐盐作物。蔬菜收获后种植吸肥力强的玉米、高粱、甘蓝等作物,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酸性,若土壤有积盐现象或酸性强,可种植耐盐性强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较强的油菜、空心菜、芋头等,达到吸收土壤盐分的目的。

酸性土壤改良有那些办法

方法如下:

1、增施农家肥,培养土壤肥力 作物种植前,以农家肥为主施足底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适时增施石灰 酸性田在整地时,逐年施入石灰,每年每亩施入10至40公斤 ,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为止。

3、种植耐酸作物 常种绿豆、油菜、荞麦、和水稻等耐酸性作物。通过整地管理使土壤活化来调整土壤酸度。

4、实行水旱轮作,改善理化性状,改进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酸性土实行水旱轮作(2至3年换一次),可以改善土壤耕性和理化性状,栽培中实行播后盖膜,调整复种方式(比如水稻—水稻—水稻,改为油菜—水稻—水稻),选用碱性肥料(如碳铵、氨水)达到改良目的。

酸性土壤是pH值小于7的土壤总称。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我国热带、*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土壤的酸性土壤。当地气温高、雨量大,年降雨多在1500mm以上。

所谓的酸性土壤是指缺乏碱金属、碱土金属而大量吸附H+ 的pH<7的土壤,其酸性来源有:

(1) 雨水中的碳酸

(2) 微生物和植物根部代谢产物

(3) 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

(4) 硫化亚铁氧化生成的硫酸

(5)化肥分解

一旦形成酸性环境, 吸附在粘土和腐植质上的碱性金属离子和H+ 替换而引起土壤中这些金属离子的缺乏, 因此土壤呈酸性。

扩展资料:

这种高温多雨、湿热同季的特点,使土壤的风化和成土作用均甚强烈,生物物质的循环十分迅速。盐基高度不饱和,pH一般在4.5-6。同时铁铝氧化物有明显积聚,土壤酸瘦。可通过正确施肥,注意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可施用石灰,调节pH来减少某些重金属元素 [1]  危害。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酸性作物。

参考资料:

酸性土壤-百度百科

改良酸性土壤的主要方法有?(至少四种)

改良酸性土壤的主要方法有:

大水灌溉洗酸;

换掉耕作层的土;

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如鸡粪、猪粪,人粪尿;

上碱性化学肥料改良,比如:氨水,生石灰,尿素;

种植耐酸作物,如水稻、花生,马铃薯、烟草、梨树、茶树,桃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