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过年做的馒头叫什么

综合知识 阅读(1.64W)

过年做的馒头叫什么

过年做的馒头叫枣花馍。在北方,过年时制作枣花馍是流传已久的习俗。面粉和红枣,在巧手的妇人手中,摇身变成各式各样的美好形状,寓意花开富贵、幸福吉祥。再上蒸锅,变成香喷喷的枣花馍,寓意着新的一年蒸蒸日上。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过年做的馒头通常被称为年糕。

东北过年点馒头的叫什么

年干粮。东北过年点馒头的叫年干粮。腊月二十九,东北人口中的“小除夕”,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俗称蒸年馍,寓意着来年蒸蒸日上的日子,象征着发财发家。

山东大馒头为什么叫饽饽?

你好,这个是当地的方言称呼,有些地方叫做馍馍,仅仅是称呼不同,其实是一个东西的。

过年枣花馒头的各种花样?

过年枣花样式有:馒头枣花馍、南瓜枣花馍(幸运四叶草)、枣花双层馍、传统枣花馍(蒸蒸日上)、南瓜刺猬花馍(发财)。

1、馒头枣花馍

2、南瓜枣花馍(幸运四叶草)

3、枣花双层馍

4、传统枣花馍(蒸蒸日上)

5、南瓜刺猬花馍(发财)

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蒸花糕馒头呢?

过年蒸馒头花糕的寓意为蒸蒸日上,使用的发面还有“发财”、“发家”的含义。

在北方进入腊月,大家都听过这样的童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馒头象征着为新的一年带来一个好兆头,所以人们在这时候会开始发面蒸馒头发糕,为过年做准备。

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馒头花糕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新奇样式,并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例如鱼形代表着年年有余,桃形代表着长寿,苹果意为平安如意。

不少人们还会在家里做上一对“剩虫",意思是年年有剩粮,有的家里不仅有“剩虫",还会做上一对“圣鸡",代表着家中的孩子学习好,能够年年升级,除蒸馒头花糕外,有的地方还会蒸“豆包”,意思为“都饱”,还有“菜包”,菜包里面会放上豆腐粉条,意思是年年有财宝,天天都富裕,季季风调雨顺。

其实,说起馒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很多士兵都触水致死,军队无法前行,这时候,诸葛亮的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建议: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去祭祀泸水的河神,希望受到保佑,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祭奠河神,于是命杀牛宰猪,做成面团的形状,投于水中以示供奉,从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 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因为“蛮头”的称谓吓人,后来就用“馒头”做了替代。 

馒头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随着现在工艺的改善,馒头不仅口感更好还添加了健康保健作用。

   

过年蒸枣花馒头的寓意

过年蒸枣花馒头的寓意是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

老一辈人喜欢过年时蒸枣花馒头吃,到了现在很多家庭仍然在过年的时候吃这个。其做法也比较简单,只需准备面粉,酵母和红枣就可以制作了。那人们过年喜欢做枣花馒头,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造型多样好看,味道甘甜,还因为其本身带有美好的寓意。

其实春节期间包枣花馒头吃,象征着在新的一年中每个人都能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很喜庆的祝贺,而且也已经流传已久了,应该是从黄河流域传过来的过节习俗习惯。

过年蒸枣花馒头的来历:

在河北枣强县有一位叫山枣的小伙子与一位花的姑娘是一对恋人,山枣被列入了迁民之中,将要迁往山东地区,而春花没有被列入迁民之中,将被留在枣强县。

在这对恋人惜别的时候,春花姑娘特意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几个馒头和一把红枣递给了山枣,并嘱托山枣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真情真爱。山枣移民到山东之后,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春花姑娘。

为了使自己永远把山花姑娘记在心上,在每年春节母亲蒸馒头的时候便特意叮嘱母亲将馒头蒸成花朵的形状,并要求母亲在馒头上安一个枣子,寓意自已与春花姑娘永远没有分离。

后来,人们都知道了山枣与春花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并被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了,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山东地区的人们便会蒸枣花馍,并且,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华北地区过年蒸的豆包馅大馒头叫什么名字

华北地区过年蒸的豆包馅大馒头叫豆沙包。

豆沙包,也称作豆蓉包,是以红豆沙为馅的麦包,为起源于京津的传统小吃。

南方圆圆的馒头怎么叫?

那不叫馒头。叫喜饼。不光是过年时做,办喜事也做的。有蒸的也有烤的。一般你要到超市卖糕点的柜台去买,现在城里都把它当点心。

过年蒸馍馍,老家的年味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大馍够吃一顿

快到小年了,一般在农村里,从小年这天起,就算是开始过年了,每个人都花枝招展的打扮着自己,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娃娃们开始买鞭炮玩耍了,老头们唱起了家乡的梆子,每个人都开开心心的,开始上街配置年货了。在年货中,我们老家有一种非常传统的习惯,那就是蒸馍馍,谁家蒸出来的馍馍好看又好吃,谁家过年就更加有面子。

在我们老家河南,面食是主食,因为做法多种多样,所以在年底是最重要的食物,在我们的习惯里,蒸馍馍就是一种风俗,过年的时候蒸上很多馍馍,带着大枣和馅,就更好吃了。这也是很多老家人最喜欢吃的一种年食,不仅仅好吃,主要还是喜庆。一到了蒸馍馍的时候,家里的小孩子也是最开心的,不管能不能帮上忙,都洗干净手,挽起了袖筒,打算帮助大人一起和面蒸馍馍。不过大部分的娃娃只是想在帮忙的时候顺走一点面团团,自己捏一个小鸭小鸡,等到蒸馍馍的时候,塞上一个枣在上面,也放到锅里蒸起来,变成自己的小玩意,这种简单的快乐,到现在依然存在。

在有的地方,馍馍也叫做馒头,不过在我们这里,馍馍和馒头可是不一样的,一般的馒头就是老妈手心一小块面团大小就够了,而蒸馍馍的时候,老爸就是主力了,因为个馍馍需要老爸两个拳头那么大的面团,他要用力的把这些面团揉好,尽量的分均匀一点,上面镶嵌几个大枣,划着几层的面花,蒸出来之后非常的诱人。犹记得小时候的时候,我们每次都等着馍馍的出锅,一旦出锅,我们兄弟几个首先就去把馍馍上的大枣抠下来吃掉。不过现在看到这样大的馍馍,我还是很希望吃上一整个,回味一下当初的年味。

其实老家的风俗是蒸馍馍孝敬家里的长辈,而且在拜祭天地祖宗的时候使用的,过去因为家里穷,所以一家也不舍得蒸太多,毕竟一个馍馍就要好大一块面呢,现在不同了,蒸出来就是图个吉利喜庆,每家每户都暗地里比着谁家的馍馍大,谁家的馍馍做的有新意还好看,真正用来吃的并不多。

以前因为家里小孩子多,蒸出来的馍馍都要被老人们装在竹篮子里挂起来,用老人的话来说,挂在房梁上的话,不怕被老鼠和猫儿偷吃。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老人担心的是我们这些娃,我们才是天天惦记着这些馍馍的人,而且在老人看来,娃娃吃馍馍太浪费,吃一个要掉一半,一边吃一边玩去了。

回到老家,老妈又开始磨面了,老妈的思想中,认为买来的面没有自己磨得面好,所以自己做才是最香的。在磨面的时候,老妈让我帮忙买一袋酵母粉回来,说是今年做得多,亲戚家里都要送过去,因为老家发展越来越好,不少的亲戚都回来过年了,肯定是一个很热闹的大年。

胶东大馒头的历史

一、哪位知道胶东大枣饽饽的由来或者历史故事

胶东花饽饽的由来是源于古时候的祭祀活动。

具体如下: 大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

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在战争时期,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

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

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

“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扩展资料: 大枣饽饽还是喜事的主角。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

“发面”的发与“发财”的发是一样的,也是好的寓意。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的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

之前婚庆的时候不摆菜,就放一对蜡烛,还有八个饽饽。 已有千年历史的胶东大饽饽表现出了胶东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胶东面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东大饽饽 百度百科—大饽饽。

二、胶东大饽饽的由来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

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 大饽饽是用最精的白面,加上鸡蛋和糖,放上最好的引子,配上巧妇的精湛手艺制作而成的。

据说最大的饽饽,一锅只能蒸一个,被称之为饽饽中的巨无霸,最小的饽饽常被孩子们捧在掌心拿来当点心吃。 荣成市石岛镇东王门村妇女主任张运米: 034230以前生活条件不好,馒头使得材料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使得材料多,饽饽的外形好。

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在巧手主妇的摆弄下,一会工夫就变成了形象真、惟妙惟肖的动物模样。饽饽除了手工捏制,还可借助各式各样的模具,把面团塞进模具中,咔一下,小巧精致的花纹就印在面团上了。

饽饽做好了,就该上锅蒸了,想要吃到香甜可口的大饽饽,可别小瞧了这烧火的工夫。 荣成市石岛镇东王门村毛厚明介绍:使猛火烧7分钟,等它慢慢上水(蒸汽),再烧15分钟。

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红染料,盖上红彤彤的印记,饽饽立马就有了精气神。

三、胶东大馒头的做法

1.酵母粉用35°左右温水化开,放置5分钟,充分发挥酵母活性

2.盆子中放入面粉,将酵母粉洒入

3.撒入盐,磕入鸡蛋,一点点加入清水,用手将面粉揉成面团

4.揉好的面团放到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5.一般两到三个小时就发酵好了,发酵好的面团里面全是蜂窝。

6.面团取出后使劲揉,揉到表面光滑

7.面团揉成长条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儿。

8.一块儿一块儿的揉吧,到每块儿面团都是由软变硬,再由硬变软,就揉好了。我一般都是揉5分钟左右。

9.面团在手中整理成圆形,多余的面用手捏到一起,呈蒜头状

10.把多出来的面按进去,就是馒头底儿了,藏到里面!

11.如此把所有的面团都揉好,这时候馒头重重的,盖上布再醒半小时。半小时以后,各个馒头都变轻了

12.入锅。地下垫布,防止粘连。馒头间要有空隙,给馒头长大的空间。大火水开后,拧到中小火,加热半小时就好啦!

四、馒头的历史是怎样的

相传它却是作为祭品而产生的,它的创造者竟是妇孺皆知的诸葛亮。

故事发生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的秋天,诸葛亮由于采取著名的攻心战,七擒七纵 收服了孟获,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行军到泸水时,忽然阴云密布,狂风 大作,巨浪滔天,导致军队无法渡河。

诸葛亮虽然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 是,面对这天气恶变,也使他迷惑不解。他急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 孟获。

孟获告诉他说:“多年以来这里一直打仗,战争不断,因此许多兵士都战死在这里,这些客 死异乡的冤魂野鬼常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否则风浪不止,无法渡过河 去。 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能平安无事,而且来年此地会是一个丰收年。”

用人头做祭 品,这代价也实在太大了,对于爱民如子的诸葛亮来说,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诸葛亮苦思冥 想,最终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的绝妙方法。

他命令士兵宰羊杀牛,把牛羊肉剁成肉酱, 拌成肉焰儿,在外面包上面粉,做头模样,入笼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为“馒首”。 诸葛亮又叫 人将这肉与面粉做的七七四十九个馒首运到泸水边,他亲自一一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 个个丢入泸水中。

果然灵验,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利地渡了过去。此 后,人们就经常用馒首做供品进行各种祭祀。

馒首做了供品祭祀后可被食用,人们便从中得到 启示,逐渐以馒首为食品。 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又把“馒首”称作“馒头”。

五、馒头的历史是什么

馒头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

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这段故事不见正史,只在一些笔记中讲到。

如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中就说:“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也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

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

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

《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

《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

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

《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

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

’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

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

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

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

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

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

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

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

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

“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

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

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

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

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

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

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

六、倪氏海泰这么大的企业,为啥对传统手工胶东大饽饽感兴趣了

胶东花饽饽历史悠久,于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倪氏海泰集团有限公司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为了将胶东花饽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经过传承人以及公司的共同努力,研制出了营养更丰富、口味更独特、造型更美观的倪氏花饽饽,取得了生产许可证。

倪氏花饽饽采用传统工艺:传统的发酵方法,纯手工制作,一个成品花饽饽要经过十五道工序才能完成,且整个生产制作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花饽饽的原料全部采用优质的馒头面粉,配以花生油、绵白糖、鸡蛋、鲜奶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不添加任何色素。整合了粮食和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更高,老少皆宜。

倪氏花饽饽整体寓意蒸蒸日上、吉祥幸福,不仅可以日常食用,也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礼品,更可做为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以及婚庆的喜品。

七、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话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南方的少数民族孟获不服蜀国的管理,因此发动了。

诸葛亮清醒的看出来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于是亲率大军南征。在打败孟获准备渡泸水的时候,突然水势湍急,不能过河。

孟获说需要用人头来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过江。 诸葛亮自然不会拿人头去祭奠,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过河。

于是聪明的他就决定用面粉捏头形状来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后终于平安过河。从此美食——馒首,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馒头。 扩展资料: 馒头的发展史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

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

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

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为什么刺猬馒头是过年的传统?

过年刺猬馒头年俗是:

每年的腊月里,人们预备正月里吃的馒头花卷时,都会做上一些面花,以备正月十五,来祭祀祖先和供奉给家宅诸神,也是可供吃用的食物,这些面花中,有枣山、有小白兔、有小刺猬等等动物植物。其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土地的感谢。

刺猬有不同的姿势,趴着的长刺猬,是摆在神仙、祖先牌位前“上供”用的;卧着的圆刺猬,是摆在窗台、柜子上进财用的;最小的刺猬,也背负着一枚硕大的银锞子,伏依在四只大刺猬的身上,代表了本家族生生不息的繁衍、源源不断的财富。

过年蒸馒头的习俗讲究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发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来蒸馒头啦,因此民谣中自然也就有了“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

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辈人常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蒸好,这可是家里的“脸面”。因为,在过去来说,精心准备好的馒头要摆上供桌,等到大年初一有人拜年时,就会对着馒头“品头论足”。

因此,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