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古代教坊是干啥的

综合知识 阅读(2.93W)

古代教坊是干啥的

教坊是指中国古代舞乐机构。作用是管理宫廷音乐,教习音乐技能。教坊自唐代设置,至清初废止,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代。明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黄华坊地区已经有了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东院、演乐胡同等与演出有关的地名,可以说明今日演乐胡同一带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所在地。

教坊是指中国古代舞乐机构。作用是管理宫廷音乐,教习音乐技能。教坊自唐代设置,至清初废止,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代。明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黄华坊地区已经有了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东院、演乐胡同等与演出有关的地名,可以说明今日演乐胡同一带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所在地。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教坊是为了提供娱乐和艺术表演而设立的场所。教坊在古代中国起源于汉代,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机构。教坊里聚集了众多才艺出众的艺人,包括歌唱家、舞蹈演员、音乐家等。他们通过精湛的演艺才华,为皇帝、贵族和其他富有阶层提供各种类型的表演和娱乐活动。

教坊的主要任务是为统治者提供欢乐和消遣。在宫廷中,皇帝和贵族们会定期举办宴会和盛大的庆典,教坊艺人则负责在这些场合中表演歌舞、器乐演奏和各种艺术节目,为宴会增添热闹和娱乐的氛围。他们的演出内容通常包括宫廷音乐、歌曲、舞蹈以及各种戏剧表演,如宫廷戏和传统戏曲等。

除了在宴会和庆典中的演出外,教坊艺人还会被派往各地巡回演出,为人民群众带来艺术的享受。他们的表演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和宣传功能,传递着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政治宣示。

总之,古代教坊是为了提供娱乐和艺术表演而存在的文化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为统治者和社会精英提供欢乐和享受。

教坊是指中国古代舞乐机构,作用是管理宫廷音蛋协飞严乐,教习音乐技能,教坊自唐代设置,至清初废止,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丰哪同供斯创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艺活动在当时达到了巅峰。

教坊的衰落可以从明武在七针回表区晶宗时大批艺人应召入宫说起,人们访问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杂剧演员梁三姑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况,教坊的衰落导致了它后来同妓院的结合。

教坊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宫廷戏剧及至民间来自戏剧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教坊是指中国古代舞乐机构,作用是管理宫廷音乐,教习音乐技能,教坊自唐代设置,至清初废止,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素注假,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艺活动在当时达到了巅峰。

教坊的触知套衰落可以从明武宗时大批艺人应召入宫说起,人们访问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杂剧演员梁三姑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况,教坊的衰落导致了饭细翻价占举谁它后来同妓院的结合。

教坊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宫廷戏剧及至民间戏剧的发展周旧械减给让下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教坊”是干什么

教坊是中国古代舞乐机构,是主要管理宫廷音乐、掌教习音乐的官署,作用主要是掌教习音乐。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教坊作为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远自唐代就有了。元朝的教坊设在东皇华坊,从地图上查对,它正是明朝黄华坊的地方。明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黄华坊地区已经有了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东院、演乐胡同等与演出有关的地名,可以说明今日演乐胡同一带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关于教坊创建时间,尚无准确史料记载。然从最早对教坊记录的文献看,三国曹魏时期已然有之。依据是魏国光禄大夫韦诞所撰写的一篇短赋。

然而,曹魏教坊的性质、特征、人员结构、组织、隶属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应运而生。与唐代有关对教坊的记载相比,此时期由于战乱频仍、资料短缺,故作出全面系统之研究,尚属困难。

曹魏时期,管理俗乐的重要机构当属太常寺管辖下的清商署。在司马师废少帝曹芳的上表中首次出现了清商署中两名乐官清商令令狐景和清商丞庞熙。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教坊

古代的教坊是干什么的

教坊是指中国古代舞乐机构,作用是管理宫廷音乐,教习音乐技能,教坊自唐代设置,至清初废止,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艺活动在当时达到了巅峰。

教坊的衰落可以从明武宗时大批艺人应召入宫说起,人们访问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杂剧演员梁三姑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况, 教坊的衰落导致了它后来同妓院的结合。

教坊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宫廷戏剧及至民间戏剧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教坊”是干什么的

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宮庭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由於教坊中的女藝人,也被稱作官妓,是廣義的妓女中的一種,因此到宋元以後,民間的妓院,尤其是樂妓演出的場所,有時亦被稱作教坊。 唐代的教坊 教坊最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間(618年-626年)出現,是為內教坊,,歸屬於太常寺管理。武后年間(684年-704年)一度改稱雲韶府。唐中宗時(705年)又恢復舊稱,到開元二年(714年)又增設外教坊四處,二在洛陽,二在長安,並使教坊直接由宮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領導,而不受太常寺管理。 唐代的教坊的業務為管理負責在宮庭中演出歌舞、散樂等的男女藝人。這些藝人依其地位及技藝高低分成不同等級。如一般的女藝人稱“官人”,較高級女藝人的稱作“內人”或“前頭人”,平民人家進入的女性要學習各種樂器包括琵琶、箏、箜篌等樂器,被稱作搊彈家。相較於太樂署、鼓吹署等組織以演奏儀式用的雅樂為主,但也演奏燕樂,教坊所所演奏的是較出自民間的娛樂性音樂。 宋代的教坊 北宋初年於960年即在汴京設置了教坊,分為四部,之後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來許多新的樂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造成樂器和樂書的散失和教坊的結束。 南宋初由於在戰亂中,未恢復教坊組織,但紹興14年(1144年),才再成立,其後紹興31年(1161年),金人再度侵宋,教坊再廢。之後雖有類似名稱的單位掌音樂事務,但已沒有樂工,而是需演出時臨時招募人員排練演出,這也反映了當時民間藝人的興盛。 宋代的教坊的作用與唐類似,以演演宴樂之用的殕樂為主。在北宋時,分成大曲部、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四部,分掌不同樂種的教習。至南宋時,更進一步按樂器及表演種類分成十三部色,包括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版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各設部頭或色長。 遼金元明清的教坊 遼、金亦仿漢人之制設立教坊,以供宴樂演出之用。元代則在大都設有教坊司,掌管及訓練藝人演出音樂及戲劇。明代則在洪武年間(1358年-1398年),在南京設立教坊司,隸屬於禮部,至明成祖時,遷往北京。 清初亦沿明代設教坊司,順治十六年(1659年),廢除教坊司中的女樂,而以男性內監代替。至雍正七年(1729年),將教坊司改為和聲署。 教坊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教坊尤其在唐宋時期,作為國家力量支持的藝術組織,吸收並訓練了大批的藝人,一方面將民間音樂帶入宮庭,另一方面也對於藝人藝術水準的提昇有所貢獻,而在朝代衰落時,常有不少藝人又從教坊流入民間,也將原本宮庭的音樂傳入民間,促成民間音樂的進一步發展。

满意请采纳

古代教坊是什么?

(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唐 武德 后在禁中设内教坊,其官隶属太常; 武则天 改称为“云韶府”。 神龙 年间恢复旧称。 玄宗 开元 二年置内教坊于 蓬莱宫 侧, 洛阳 、 长安 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从此不隶属太常。 宋 元 两代亦有教坊; 明 代教坊司,隶属礼部。至 清 雍正 时始废。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嘱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与你教坊司要迭办,把箇 太真妃 扶在翠盘间。”《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从 太祖 皇帝定天下,把那 元 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着他们。”

(2).妓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我想这 济南府 教坊中人,那一个不是我手下教导过的小妮子?”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真箇是天香偏出众,国色独超羣。可知道教坊为第一,花内牡丹尊。”《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教坊是什么意思?

教坊是中国古代舞乐机构。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原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教坊兴衰:

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那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情况。

每唱到关目处,即为有举卮。”这是明初的情况。齐亚秀,从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旧人,《青楼集》中记载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带个“秀”字。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

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难怪齐亚秀演唱完后出宫对人说:“这真是个知音天子。”这个故事说明明初帝王重视歌乐演出,它渊源于元代灿烂的文化生活,其发源地就是东城区演乐胡同一带的教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教坊

教坊的解释教坊的解释是什么

教坊的词语解释是:教坊jiàofǎng。(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的官署。

教坊的词语解释是:教坊jiàofǎng。(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的官署。拼音是:jiāofāng。注音是:ㄐ一ㄠ_ㄈㄤ。结构是:教(左右结构)坊(左右结构)。

教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武德后在禁中设内教坊,其官隶属太常;武则天改称为“云韶府”。神龙年间恢复旧称。玄宗开元二年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洛阳、长安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从此不隶属太常。宋元两代亦有教坊;明代教坊司,隶属礼部。至清雍正时始废。引南唐李煜《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嘱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与你教坊司要迭办,把_太真妃扶在翠盘间。”《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从太祖皇帝定天下,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着他们。”⒉妓院。引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想这济南府教坊中人,那一个不是我手下教导过的小妮子?”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真_是天香偏出众,国色独超_。可知道教坊为第一,花内牡丹尊。”《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二、国语词典

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掌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与百戏等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务。凡是宫中宴会,都用女乐歌舞表演,故官妓也称为“教坊”。宋、元、明皆沿设,至清雍正年间始废。

三、网络解释

教坊(中国古代舞乐机构)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关于教坊的诗词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口号》《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教坊歌儿》

关于教坊的诗句

先牒教坊教坊呈百戏教坊杂进太平曲

关于教坊的成语

街坊四邻宰鸡教猴桃李之教街坊邻居反面教员明耻教战

关于教坊的词语

遗风余教街坊四邻桃李之教不吝指教宰鸡教猴不教而诛街坊邻里贞节牌坊不吝赐教反面教员

关于教坊的造句

1、唐明皇就任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

2、原来教坊司隶属礼部,设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各一人,这地方可不只是管理官妓,教坊司是朝廷的礼乐机构,宫廷各项大礼需要的音乐歌舞同样需要教坊司负责。

3、杜十娘妙音绝调,在行院教坊推首。

4、敬业爱岗不求利,耕耘教坊甘做牛。

5、清代戏曲管理分三个时期,即教坊司、南府和升平署。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教坊的详细信息

古代教坊司是什么地方?

古代教坊司是官方妓院。前身为始于唐代的教坊,明代改为教坊司,隶属礼部,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为官方妓院。

教坊司解说

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简单来说,这个教坊司是教给女子们学习音乐的地方,而且,它是专门针对这些被抄家的女人学习音乐。

那很多人就会说,这不挺好,国家给抄家女人帮助,让她们学会技能谋生嘛,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教坊司女人学习音乐,是为出去侍奉别人,侍奉别的达官贵人,说白了,这些人就是歌姬,是随便被那些达官贵人玩弄的歌妓。

在教坊司里学习音乐过程就很艰苦她们学习音乐,不是老师殷勤教导学习,自己课上听讲课下做作业,而是被人拿着鞭子抽着学,这是举动就是为了改掉这些被抄家女眷的坏习惯。

教坊与梨园

网络配图

唐代燕乐之所以如此繁盛,与宫廷设置训练和管理音乐表演人员的机构“教坊”有很大关系。教坊初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明皇开元二年,蓬莱宫内苑设置有一处“内教坊”;禁城外和东京洛阳各设置有两处“外教坊”。

教坊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音乐舞蹈人材和教习、排练歌舞散乐。教坊内艺人依声色技艺高低分为若干等级:平民之女选入教坊学习琵琶、箜篌、筝等乐器演奏,称为“搊弹家”;一般歌舞伎,称为“宫人”;技艺水平最高、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的,称为“内人”或“前头人”。内人数量较少,表演时常由宫人和弹家补充。所以排练时,内人便常常在歌舞队列前面或后面起示范、领舞和压阵的作用。

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编制已经有了很大扩展,仅长安的教坊,艺伎就达一万多人。据唐崔令钦《教坊记》实录,各教坊积累的各民族音乐舞蹈和散乐百戏作品,已达325个之多。其中《伊州》、《兰陵王》、《春莺啭〔zhuàn转〕》、《柘枝》、《大渭州》、《踏摇娘》、《乌夜啼》、《安公子》、《玉树后庭花》、《西河剑器》、《河满子》、《绿腰》、《凉州》等歌舞音乐百戏,都曾由教坊艺人排练并在宫中演出,很受官方重视。

唐燕乐中“法曲”的兴盛则与宫廷另一音乐机构“梨园”的建立有重大关系。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置的音乐歌舞教习场所,因地点设在宫廷禁苑果木园圃“梨园”而得其名。亲自着手梨园建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身份露脸的一位多才多艺音乐家,他“洞晓音律”,“凡是丝管,必造其妙”,又能“制作调曲”,“随意即成”,就连古代大音乐家夔和师旷“也不能过也”。唐玄宗“酷爱法曲”,开元二年他从坐部伎弟子中选调300人到梨园教习,亲自担任音乐教练,凡“声有误者”,他“必觉而正之”,这些艺人也因此而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此外,他还从宫女中选调出数百人居住在宜春北院学习音乐歌舞,这些乐伎也被称为“梨园弟子”。梨园机构中还专设有“小部音声”30余人,此即少年儿童音乐班子,由15岁以下孩童组成。梨园排演的节目主要是法曲,这些法曲又主要是唐玄宗的作品。

除宫中梨园外,在长安还设有“梨园别教院”;在洛阳设有“梨园新院”。前者学习法曲、排演新曲,人数约1000人左右;后者演奏一般俗曲,人数约1500多人,其中技艺优秀者,便被抽调入教坊。

唐代的教坊和梨园造就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材,不仅为盛唐各民族乐舞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因优秀艺人交替代谢流散民间,对中国世俗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吟“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那位妇女的艺术生涯,就属于这样的典型事例。

在唐代,“教坊”的设立是用来做什么的?

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称为“教坊”,同时还有朝廷命官辖属的大乐署。教坊是宫廷的娱乐机构。玄宗时设立御用歌舞音乐机构专习法曲,因设立禁苑梨园而被人称为“梨园”。唐玄宗本人精通音律,常亲临教正。

教坊司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明朝教坊司主要是用来接收犯罪或者被抄家大臣家属女眷的地方。

进了此地后,要被充当官妓,毫无可言,命运很是凄惨,所以没有女性愿意去。教坊司起初很高雅,后期逐渐发展为官妓所待场所。

教坊司这个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汉代乐府,是一个用来制作诗歌类型等雅乐的高雅场所,就像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又因在北魏时期,朝廷制定了一种乐籍制度,也就是将罪臣或者战俘等人家中的女眷,以及其后代,纳入乐籍之中,并从事相当于戏子性质的工作。

名字的衍变

到了唐朝,乐府与乐籍制度相结合,发展成为教坊,最后在明朝时期,被正式改名为教坊司。明代教坊司,是国家性质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作用,其一是培训歌舞乐器类技艺,以及为宫廷进行各类演出事宜。其二是管理教坊司中的官妓。

由于教坊司中女性的来源,通常都是官宦家的女眷,因此在琴棋书画等方面,多少都有才艺,只需要简单培训即可上岗。有关明代教坊司,比较有名的是秦淮河畔的官妓,被称为秦淮八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