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三山五园的主体部分是什么

综合知识 阅读(1.28W)

三山五园的主体部分是什么

三山五园没有主体部分。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清漪园(北京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三山五园是指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一种布局形式。

其中,三山指的是一座大山和两座小山,分别位于皇家园林的中央和两侧;五园则指的是五个不同风格的园林。

主体部分是指这个布局中的核心区域,通常是大山所在的位置。

这个区域常常被设计为一个精美的花园或者宫殿,作为皇家园林的重要景点和中心地带。

三山五园没有主体部分,三山五园是个统称。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终于在海淀公园拔地而起。

该项目是由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实施、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十四五”时期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也是海淀区政府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一村三山五园”,突出文物与城市更新、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项目。

项目位于海淀公园西北角、紧邻中关村会议中心,规划用地面积0.92公顷,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地下四层、地上局部二层,总投资超4亿元。

姜国芳的画作三山五园中被作为主体部分的是什么

姜国芳的三山五园没有主体部分,三山五园是个统称。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2021年4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在海淀区官网公布。

北京的三山五园指的是什么?

北京的“三山五园”指的是: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以及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1、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

2、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金代,占地面积160余公顷,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

3、玉泉山,位于颐和园西,五六里。这座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在“山之阳”,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

4、静明园是位于中国北京的一个园林,位于颐和园西侧,玉泉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内垣的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6、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7、畅春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8、圆明园,又称为圆明三园、夏宫,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三山五园指的是什么 三山五园指的是啥

1、三山是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

2、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

3、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弘雅园等九十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简述什么是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一、三山五园简述

1、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

2、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

3、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二、三山五园名称来源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三山五园指的是什么

三山五园是北京的一处著名园林景区,大家都知道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很特殊。是中国腹地中心,历代的王朝都城都选择在北京立都建朝,北京现在就是名副其实的古都,遗留很多叹为惊止的古建筑古文化,而三山五园更是其中的代表。三山五园最早建立是在清朝年间,在康熙皇帝那一朝达到顶峰,康熙王朝大家都清楚是历史上最繁华的朝代,所有的经济以及建设达到了前朝历代无法达到的高度。

三山五园地处山峦湖泊,当时的康熙帝为了解决京城整体的供水问题,开始大肆整改水利,西边的环境正好符合,三山五园便在那个时候成形。三山是现在的香山、万寿山、玉泉山,这三山再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发现地理位置极佳,这里就变成了皇家专用地,有修建避暑山庄、皇家寺庙等,有五园就是在三山基础修建的5所连建行宫,有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这五园。但是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闯入中国导致这些文化遗产变成了残垣断壁,这是国人最大的损失。

圆明园三山五园是什么

圆明园含有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皇家园林的总称

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

五园:静宜园,静名园,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

北京三山五园名称分别是什么

北京三山五园名称分别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的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陆续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买卖街”循迹

香山买卖街复原图

苏州街店铺

苏州街

同乐园买卖街旧址

香山买卖街遗址

户力平

2021年底,以 历史 上“圆明园买卖街”为蓝本的“拾光买卖街”开街了。

所谓“买卖街”,也称“宫市”,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仿照民间街景兴建的商业街。 历史 上“三山五园”地区曾有过七条买卖街,分布于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和颐和园。那这些买卖街具体位置何在?曾有怎样的繁华?而今又有哪些遗迹可寻呢?

历史 溯源

买卖街与苏州街有别 建筑之格局有所不同

其实,所谓的“买卖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街,而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营造的一种特殊的世俗闹市,也就是供皇帝和后宫妃嫔们感受民间生活而逛街行乐的场所。街上的店铺、商号、茶肆、客栈大多依照民间井市的样式构建,可谓应有尽有,使人真好像置身于繁华的井市之中。

通常将乾隆皇帝南巡,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以北方传统市肆格局为主兴建的商业街称为“买卖街”。而将乾隆皇帝南巡后仿照江南苏州市肆格局兴建的商业街称为“苏州街”,也泛称“买卖街”。

御园中为什么要设买卖街呢?其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因皇帝每次出行,老百姓都得回避,店铺关门,不见街市景致。在皇家园林中设个买卖街,皇帝可以体会些民间闹市的生活意趣;二是长期生活在禁苑的后妃宫眷、阿哥公主们几乎与世隔绝,有了买卖街,他们才能有机会感受一下老百姓逛庙会、赶集市的乐趣。

苏州街,即仿照江南姑苏街市,在北京皇家园林中修建的街市。据考,苏州街的原型是古代苏州城西北部的山塘街。“三山五园”地区的苏州街,均建于乾隆十六年,即弘历下江南之后。

买卖街“开街”的时间并不固定,每次“开街”多是帝后驻跸之时。开市时两个太监抬着一面大铜锣,沿街而行,一边敲一边喊“开市啰”,各家店铺的“掌柜子”听到锣声立即“开门迎客”,繁闹一时。“闭市”时则是太监抬着大铜锣,再次沿街而行,一边走一边敲锣喊“闭市啰”,“商家”听到锣声及叫喊声便纷纷“闭市打烊”。

嘉庆时期,由于财政不断吃紧,嘉庆帝下旨罢去了“三山五园”中买卖街的商业活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等西郊御苑时,这些买卖街多被毁坏,此后逐渐消失。

畅春园

买卖街仿照江南市肆风格 苏州街大致走向尚可寻找

北京清代皇家园林中最早设置的买卖街,当属畅春园买卖街,其大致位置在今天海淀 体育 中心南部。按照清代畅春园复原图所标注的范围,我寻到当年畅春园南宫门所处的位置,但除了高楼大厦外,没有任何踪迹可寻。

畅春园是清廷入关后兴建的第一座园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对江南景致颇为青睐,故在西郊海淀镇西北部明神宗外祖父李伟的清华园(非今清华大学之清华园)旧址上,仿江南山水景致营建,历时6年告竣,被誉为“京师第一名园”。

据清《日下旧闻考》记载:在畅春园西路北端“集凤轩后河桥西为闸口门,闸口北设随墙,小西门北一带构延楼自西至东北角上下共八十有四楹”,其中包括雅玩斋等。从建筑形式和名称上推断出这是一条典型的京城市井风格的街市店铺。《畅春园史话》称:“畅春园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启建。其西路买卖街有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等景点。”因畅春园消失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这条买卖街的建筑规模,甚至连大致的位置也无法确定。

由此沿北四环路东行不远,便来到海淀桥。向南而行,便看到“苏州街”的路标。查阅一下随身携带的清末地图,大致能看出位于畅春园南宫门外苏州街的走向。

据《畅春园史话》记载:“(万寿寺)之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列肆,北达畅春园为万寿街,居人称为苏州街。”而《三山五园考略》则记载:“(万寿寺)寺西城关为万寿街,俗称苏州街,两行列肆,全仿吴中(苏州)。旧传太后喜苏州风景,建此仿之。”

由此可知,这条苏州街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庆祝七十寿辰而建,规模最大,原长三里,到了乾隆末年已经扩展到十几里长。建筑风格上,是仿照江南市肆风格而建,所以称“苏州街”。“街市有酒楼、方亭、平台、更楼、花台、庙宇、村庄土房,山上种植松柏,并添筑灰土墙九百丈,在万寿寺西侧设关门。”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魏之琇曾到此寻游,并赋《苏州街》诗:“楼馆青红百货俱,水村山郭似姑苏。小人近市真堪美,翻作人间大隐图。”

嘉庆末年,万寿寺庙会期间,皇帝准许乡民在苏州街自由设市,苏州街由禁地逐渐变成公共市场,但部分建筑尚存。咸丰十年这条苏州街与圆明园等皇家御园一起被毁,此后沿着该街的大致走向形成一条乡间大道。北起海淀镇,南至万寿寺,长十余里。

我沿着苏州街一路向南,只见街的东侧为中关村西区的高楼大厦,西侧有些临街店铺。不多时来到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该站因地处苏州街中段得名。沿着路标所指示的方向,继续向南走,经过人民大学西门、万泉庄桥,再向南不远,便来到苏州桥。这里本称三义庙,因修建三环路时在此建桥,且位于苏州街故道上,故称苏州桥,地铁16号线在此设苏州桥站。

由此再向南,沿着西三环辅路而行,走了30多分钟,便来到万寿寺的西侧,按史籍记载,这里是当年苏州街的南端。一路上走走停停,除了路口处可看到“苏州街”路标外,当年苏州街的景致已无踪迹。

圆明园

两条买卖街均已无踪 只有趣闻轶事在流传

圆明园内曾有两条买卖街,史籍中有所记载。

从圆明园遗址公园东南门入园,一路向北,走过一座石桥,便来到牡丹观赏区,其北侧是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含经堂。按照清代圆明园所绘制的地图,我走到乾隆年间在含经堂东侧所置买卖街的位置。

据《圆明园沧桑》记载:含经堂建筑群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已大致建成。其街景是按照京城街市修建的,因弘历第一次南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以对江南姑苏的街市景象还没有直观的了解,故当时修建的买卖街,没有太多的姑苏街市元素。

这条买卖街为单面长排临水的铺面房,东西走向,长约120米,有店铺数十家,以小饭馆居多,可谓是“小吃一条街”。据传当时有饭铺28家,其中含经堂东侧的铺面房共有10座40间,各具风味。

在此寻访了十几分钟,没有见到当年街市的遗迹,于是向一位老人打探,没想到老人竟对这个买卖街有所了解。原来他是圆明园东北面的正白旗人。他说含经堂买卖街就在眼前这个河堤西侧,临水而建。据传,乾隆皇帝最喜欢逛这条买卖街,因为有许多御膳房里没有的民间风味小吃。而街上餐馆掌柜的和伙计都是开街前,临时从京城里各酒家选来的嗓门洪亮、口齿伶俐的角色充当。每当乾隆圣驾经过这里,就能听见“店小二”高声报菜名儿、掌柜的噼里啪啦打算盘的声音,尽显生意兴隆之景致。道光年间买卖街逐渐荒废,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如今已无踪迹。

道别了老人,我沿着林荫路向西而行,绕过福海南侧,再向北一转,就来到圆明园同乐园旧址。这里曾有一条买卖街,是“三山五园”中最早修建的苏式商业街,因紧邻同乐园而称同乐园买卖街。

有学者考证,同乐园买卖街至迟在乾隆九年(1744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上已经出现。也有学者考证,这条苏州街建于乾隆二十六年以后,即乾隆南巡之后。《南巡秘记》记载:苏州街“乃辟圆明园之东偏仿苏杭列廛形式建筑,为市街,以资买卖。每年新岁半月间,为尤盛,此园取名同乐,在福海之东,绝似苏州观前街及金陵三山街、杭州大街等处景象,其间肆廛鳞次栉比”。《圆明园史略考》则称:“(乾隆)二十六年春二月,帝奉太后西巡,幸五台山。三月至正定阅兵,至平阳淀行猎还京师。……又于同乐园设买卖街。”

这条苏州街主体为南北向,中间有河流过,河上架设双木板踏跺桥,名双桥,长街由此被分为双桥南街和北街,向北延至舍卫城南则形成基本对称的东西二街,共同组成街市格局。其中南北街总长超过130米,东西街则很短,但街巷为笔直的通衢。

该街一年只开三次,即元旦、端午、中秋三大节。开市时,各商店大门敞开,货架橱窗上摆满了各种商品,门类齐全,琳琅满目。由太监装扮成店主、游商、伙计、居民、驿卒、推车夫、挑夫、小贩、摊主,以及说书的、耍杂技的艺人,划拳行令的酒鬼,喝茶聊天的文人,俨然如井市街景。

据传有一年金秋,乾隆传旨,八月十二日赐近臣在这条买卖街上的“听雅轩”看承应戏《霓裳献寿》。众臣一听就明白了,这哪儿是请我们听戏呀,是让我们进献寿礼,因为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的寿日,即“万寿节”。到了八月十二日,众臣早早来到戏楼,将自备的寿礼一一奉上,乾隆是龙颜大悦。

只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圆明园时,这条苏州街也随之被毁。

在此寻访,未见街市遗迹,却看到一块路牌上写着“同乐园买卖街”字样。走进一看,上面以中英两种文字简单介绍了同乐园买卖街,还附有一幅清代同乐园买卖街景致图。按照路标所知,我来到这条买卖街北端的舍卫城旧址,但只有基址。此处也有一块路牌,清晰地标注着买卖街所处的位置。于是向一位园林工人打探同乐园买卖街的具体位置,他说就在眼前这条南北走向道路偏西一点儿。

静宜园

建筑规模最小的买卖街 店铺基址清晰可寻

静宜园,即今香山公园,元明时已辟为宫苑,清代康熙皇帝在前朝旧行宫基础上改建成香山行宫。乾隆皇帝即位后加以拓展,建成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观80余处,并赐名“静宜园”。

寻访静宜园买卖街,幸有一位在香山公园工作的朋友相伴。我们从东宫门入园,随后向左而行,沿着山路走过静翠湖、翠微亭,便走近香山寺。

朋友介绍说,静宜园买卖街处于该寺山门前两道牌楼之间,是西郊“三山五园”中建筑规模最小的买卖街,长不足百米。街上设有山神庙、财神庙、龙王庙及福寿斋、馨远斋、万兴号、鉴古斋、天馥斋、广源号、万顺号等十多家商铺。因地处山脚下,更有山村野趣,所以颇受乾隆皇帝的青睐,驻跸静宜园时,便令“开街”,随后带着嫔妃以“逛街”为乐。

据传,有一天,乾隆皇帝带着最疼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十公主)来到买卖街。乾隆进了一家茶馆,品茶观景,公主走进一家古玩店,相中了一对玛瑙手镯,便花十两银子买了下来。不多时,乾隆与公主碰了面,看到她手上戴着的手镯便问是什么货色、多少钱买的。公主如实说了。对珠宝玉器颇有研究的乾隆看了看手镯,断定这是假货,便找到那家古玩店。“掌柜的”一见圣上驾到,慌忙跪在了地上,说这对手镯不是什么玛瑙,是三日之前在御园外花五纹银买的一对普通玉手镯,带进来想在买卖街上赚几个钱,没想到被公主买走了。乾隆皇帝闻听又气又恨,厉声呵道:“以次充好,欺客诈财,实属可恶!”遂令人将太监假扮的这个“掌柜”重打四十大板后轰出静宜园。

可惜静宜园于咸丰年间遭到英法联军浩劫,大部分建筑被毁,买卖街也未能幸免,荡然无存。

说话间,来到路边竖立着的一处山石前,上刻“香山寺买卖街”几个字,下面是文字介绍,再下面是买卖街复原图,标注着每一家店铺的名称及山神庙、龙王庙的位置。

朋友介绍说,这是几年前复建香山寺以后,按照 历史 原貌,复制了这幅买卖街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商铺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店铺字号名称。

由此往前,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京师之冠”四个大字。朋友指着牌坊左右的一处处平台介绍说,这些就是当年买卖街店铺的基址,可以看出每个店铺面积的大小。

穿过牌坊,多处店铺的基址清晰可见。其中一处基址旁的石头上刻着“庆春楼遗址”几个字。另外两块石头上刻着“山神庙”和“龙王庙”,不用说,因是两处庙宇所处的位置。

朋友还介绍说,而今香山公园东宫门外仍有称“买卖街”的街巷,长约一里,是从静宜园内“买卖街”演化而来,形成于时期,为香山两条文化街之一。

颐和园

后溪河苏州街得以复建

万字河苏州街旧址可寻

颐和园,初称“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大体恢复修建了主要建筑。

清漪园时期有两条苏州街。一条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全名为万寿买卖街铺面房,也称万寿买卖街、后溪河苏州街,俗称苏州街。一条位于万寿山西麓石舫北侧,称西所买卖街或万字河苏州街,又称小苏州街。

从颐和园北宫门入园,前行几十米,是一座三孔石桥。站在石上向左右观看,苏州街的景致尽收眼底。

这条买卖街以正对北宫门的三孔石桥为中心,横贯东西,是一条模仿苏州水乡城镇建造的“两河夹一街”形式的宫廷商肆,长约270米,曲折蜿蜒的湖两岸上,70余座200余间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别有景致。

该街从乾隆时建成,存在了近百年时间。咸丰十年所有铺面建筑都被英法联军焚毁,留下的只是颓垣断壁。光绪年间曾两次修复御园,但因财力不足没有修复。一直到1983年,以恢复清漪园时期景观为目的,历时4年进行复建,大致恢复了清代的建筑格局。1990年9月对外开放。

从售票处进入苏州街,我沿着西南侧蜿蜒的湖岸,按顺时针方向而行。第一家店铺名为兰馨楼,由此向西,依次为恒升号、集锦楼、怡古斋、登云斋、细香铺、瓷器店、吐云号等店铺。

行至最西段,走过一座吊桥,来到河的北侧,第一家店铺名为恒泰号,由此向东,依次为官车铺、辐辏号、川菜铺、百味馆、元吉楼等。

从石桥下穿过,来到河的东北侧,第一家店铺名为玩古斋,由此向东,依次为妙化斋、织布所、如云号、烟袋铺、皮货庄等。转到东北角,再往东走,有风筝铺、老针铺、三义厚、日升号等。走过一座吊桥,就来到河的东南侧,有音器铺、同顺和、颜料铺、集彩斋、糖点铺、采芝楼等店铺。

在苏州街上走了一大圈,最吸引我的是古色古香的字号牌匾和楹联,颇有艺术性。而与几位“掌柜子”攀谈中,了解了不少有关这条买卖街的轶闻趣事。

离开后溪河苏州街,我向西而行,前去探寻位于万寿山西麓的万字河苏州街。

半个小时之后,我来到石舫北侧,这里西临万字河和西所,乾隆年间仿照江南水街的形式,以“前街后河”布局,兴建了一条买卖街,又称小苏州街。其规模虽比不上北宫门内后溪河买卖街,但其以西山、西堤秀色为背景,也算得上独得奇妙。

该街曾有店铺20余家,据传乾隆皇帝乘龙舟畅游昆明湖后,便到此逛街。可惜这条商业街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重修御园时因财力不足仅修复了个别建筑,这条买卖街没有复建。

寻游于此,虽已没了昔日街市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东侧仍有店铺的景致,像是在旧基址上兴建的,附近还留有五圣祠、延清赏楼、小有天、斜门殿、穿堂殿、宿云檐、大船坞等建筑。

供图/户力平

关于园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1]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赐给胤禛的。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满族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夺取中国政权,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2] 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2]

国耻(4张)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

圆明园景点(20张)

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2]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2]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因此雷金玉异常欣喜。并创造了“烫板”的模型方法。而却被咸丰毁于一旦。[2]

建设时期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3]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的理想标准。[4-5]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5]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5]

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5]

鼎盛时期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

圆 明 园 鸟 瞰[6]

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清朝中期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7] 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3]

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

远赢观复原图

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下来。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3]

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

圆明园全景[8]

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亭西为长春桥,十孔。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

含经堂西为思永斋,建工字殿十七楹。思永斋前建小有天园。思永斋北为海岳开襟,是湖面上建造的双层圆形石台,上有殿宇三层。海岳开襟之东隔水为仙人承露台,台南为茜园,以石取胜,建有茜园八景。乾隆帝自杭州运来的南宋德寿宫遗石“青莲朵”亦陈列于此。含经堂之东为玉玲珑馆、鹤安斋、映清斋、茹园、鉴园等景点,园东北角为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园北有法慧寺、多宝琉璃塔、宝相寺、泽兰堂等建筑。再北即为西洋楼景区。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3]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9] [3]

遭遇浩劫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9]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9]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9]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

长春园远赢观遗址(20张)

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860年10月9日,法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9]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命令米切尔中将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9]

蓝丽娜国画《圆明园》[10]

正当清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9]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9]

圆明园的沧桑[11]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9]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9]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9]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9]

彻底毁灭

当英法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时[9] ,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12]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12] 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9]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9] [12]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9] [12]

遗址保护及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中,遗址虽然遭到过

圆明园风景(20张)

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9] [13]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9]

1983年,经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

圆明园遗韵(7张)

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9] [13]

由国家与园内农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

圆明园之长春园(15张)

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9]

2002年12月13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修缮工程正式招标。正觉寺曾是清代皇室成员的御用佛寺,由于地处绮春园墙外,才成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唯一幸免的古建筑。此次修缮的范围包括山门、文殊亭、东西五佛殿、东西配殿、西转角房等,修缮面积共计990平方米,2003年10月1日前完成。[13]

圆明园

2园林特色编辑

概况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14-15]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3]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1]

水主题元素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16]

京西寻胜:香山、北京植物园、樱桃沟,150多万株植物的专类园

香山公园是世界知名的风景区。从金代起这里就营建了皇家寺庙。清代的乾隆帝更是在这里大修园林,取名“静宜园”,成为西郊皇家苑囿“三山”(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一种说法是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清漪园后来改名颐和园)中的一山一园。

这“三山五园”中,除了畅春园大部分已经改为北京大学的住宅区,静明园和其中的玉泉山不对公众开放外,香山(静宜园)、顾和园(含万寿山)和圆明园都是北京最负盛名的景点。也正因为如此,年年有大量游客前往香山,在春季的观花时节和秋末的观红叶时节,园里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要亲近大自然,香山多数时候可不是个好地方。相比之下,和香山离得不远的北京植物园要好多了。

1956年正式成立的北京植物园,主体位于“小西山”脚下的一片台地,曾经是南辛村等几个村庄的农田。从颐和园到香山的香山路穿园而过,把园区分隔成路北的“北植”和路南的“南植”两部分。

“北植”面积较大,达400公顷,包含有卧佛寺、樱桃沟、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梁启超墓等知名景点,又栽培了众多的园艺植物,适合所有公众参观;

“南植”面积较小,不到100公顷,主要供科学研究之用,适合有植物学专业知识的公众参观。

北京植物园有好几个大门,其中位于香山路上的植物园正门和卧佛寺景区正门是最显著的。从卧佛寺景区正门入内,只见一条宽阔的大道近乎笔直地向北,直通卧佛寺前门。

路两边分布着月季园、碧桃园、牡丹园、丁香园、海园、宿根花卉园、木兰园等众多的专类园,再加上位于园内其他地方的梅园、集秀园(竹园)等,基本涵盖了中国北方最广泛种植的主要园艺植物。

在这条大道中段是一个广场,广场北边2000年正式开放的展览温室“万生苑”。“万生苑”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栽植了众多的热带植物,足以让北方游客在此一睹南国风光。

在北京植物园中还有面积很大的树木专类园,引种栽培了槭树、白蜡树、杨柳、松杉等许多园林树种。把所有这些栽的植物合计起来,北京植物园总共种植了1万多个品种、150多万株植物,不愧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植物园。

从卧佛寺向西,经过集秀园,就到达樱桃沟。根据功能的不同,北京植物园可以分为植物展览区、科研区、名胜古迹区和自然保护区四个部分,樱桃沟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它本是“小西山”的一道沟谷,因从明代起在此种植了众多的樱桃树而得名。

沟中原有山泉潺潺流淌,但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起山泉即已枯竭,景区只得抽水回灌,营造出人工的“山泉”。

沟中还修建了宽大的栈道,多少降低了周边风景的自然性。尽管如此,这里仍不失为一处充满野趣的景点。

在樱桃沟沟口,是一片繁茂的水杉林。看上去这片高大的水杉林似乎得有上百年的 历史 ,但实际上是1975年才栽培在这里的。

不仅如此,在樱桃沟中还能见到不少低海拔山区阴湿处的植物,蝎子草就是其一。

这种草在香山上也有大量生长,叶子边缘有粗大的牙齿,看上去就有点令人生畏。如果不慎接触到它茎叶上的螫毛,就会被螫毛里所含的汁液蜇到,敏感的人立刻会起红疹,并感到刺痛。这也是它得名“蝎子草”的原因。

#北京生态地图#

【延伸阅读】请点击:

华夏土著变“海归”,北京南苑麋鹿苑,演绎麋鹿失而复得传奇故事

沧桑遗址焕生机, 历史 文化名园圆明园,北京海淀区生态变迁的缩影

盘山公路修到妙峰山顶,为何还有很多人徒步上山?原来跟慈禧相关

长城与古镇结合的完美风景: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琉璃影壁靠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