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文言文连词前要断句吗

综合知识 阅读(1.95W)

文言文连词前要断句吗

文言文连词前要断句,但并不是完全的,还要根据文章的意思确定。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文言文是否断句

1. 文言文怎么断句

1.一般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谓宾,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现一个主语,后面便把主语省略,所以有两个谓语一般就要过句了。

2.还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

.者,。

..也“,”。

.乎“,3.这算是第一点的补充,就是有主语出现一般主语前面就要断句了。4.前面说的是断句子,后面说一下断并列句,古文经常有对偶句,看到两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间就要划条线啦。

5.一些就是并列的,这个应该很容易看。6.还有就是“谁谁曰””谁谁道“后面一般要断,这是别人说话的开始。

7.我这几招在高中时断句基本上没有错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译扣一分,最多断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没有错。

2. 古代人是怎么样断句的

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

3.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4. 文言文怎么断句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5. 古诗文如何断句啊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中一连贯的动词在一起要段句吗

如果动词同属于一个句子,就不用断句。

连贯的动词在一起往往表示一种前后顺承关系,通常用连词“而”分隔,构成短语。如“裂而食之”;“觉而起”;“起而归”。

文言文也有连动句、兼语句,可以容纳多个动词。例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句话有三个动词:使、筑、守。首先它是一个兼语句,蒙恬是使的宾语,又是筑、守的主语;其次,筑长城守藩篱为连动,这种前后顺承关系,用连词“而”分隔。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从中断开。

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

1. 文言文朗读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2.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3. 文言文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A.余幼时/即嗜学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翻译:二十岁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C.无/鲜肥滋味之享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4. 文言文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5.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6.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7.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

如:予将告2。

文言文停顿的一般规律

1.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2.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3. 读文言文应该怎样停顿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熟读成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熟读,要读好停顿,不能读破句子。怎样才能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呢?以下几点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词义 ,有助于读准句中停顿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边读边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对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揣摩,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义。大致理解了词义、句意能有效防止读破句子的现象出现。

例如:《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断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这是对句意不了解,对“复”和“延”词义不清,对“谁”“至其家”理解错误,当你知道“各复”是“各又”的意思,“延”讲作“邀请”,是请“渔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应读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再如《狼》中“两狼之并/驱如故”(错)这是不理解“并”“驱”的含义,当你知道“并”是“一起”,“驱”是“追赶”的意思,就应读成“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借助所积累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读准句中的停顿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句,是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还是“其一/犬坐于前”? 要看“犬”是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 偏正短语(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2. 介宾短语(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文言文怎么断句停顿

1.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麻烦告诉我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2.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麻烦告诉我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3. 读文言文应该怎样停顿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熟读成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熟读,要读好停顿,不能读破句子。怎样才能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呢?以下几点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词义 ,有助于读准句中停顿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边读边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对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揣摩,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义。大致理解了词义、句意能有效防止读破句子的现象出现。

例如:《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断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这是对句意不了解,对“复”和“延”词义不清,对“谁”“至其家”理解错误,当你知道“各复”是“各又”的意思,“延”讲作“邀请”,是请“渔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应读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再如《狼》中“两狼之并/驱如故”(错)这是不理解“并”“驱”的含义,当你知道“并”是“一起”,“驱”是“追赶”的意思,就应读成“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借助所积累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读准句中的停顿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句,是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还是“其一/犬坐于前”? 要看“犬”是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 偏正短语(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2. 介宾短语(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5.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

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

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商旅/不行,墙倾/倚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

6.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7. 古文怎样断句

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

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扩展资料:文言文的特点:1、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2、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古文言文停顿方法

1.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2.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3.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

如:予将告2。

4.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5. 文言文如何画停顿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

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

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商旅/不行,墙倾/倚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

6.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7. 古诗停顿技巧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仪〈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耕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倚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

8.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文言文停顿的方法则前面停顿吗

1.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2.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3.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4.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充分理解文章后,划分停顿就不困难了。顺便附上译文作参照。

原文: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停顿划分: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

如:予将告2。

6.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7. 文言文句子的停顿该如何读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

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

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如:(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墙倾/楫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 关于现代文、文言文、标出语句朗读停顿的问题,怎样既有方法又正确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9.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断句在古代被称为“句读”。实际上,我国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使用标点,“五四运动”以前的所有 文章 都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的标点全是后人加上去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一、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 句子 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断句题解答技巧

  从根本上讲,扎实的古文基础是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同学们平时要大量诵读经典古文,培养自己的语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断句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也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

  1. 断句前先通览全文,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学喜欢读一句断一句,不能从语段的整体意思出发去解题,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语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语段,才能做到纲举目张,避免出现“得以自资父兄”之类的根本性错误。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点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选用这种形式的语段作为命题材料。比如2006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卷第11题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强本而节用 / 则天不能贫 / 养备而动时 / 则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贰 / 则天不能祸 / 受时与治世同 / 而殃祸与治世异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

  3.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

  一般来说,同学们在答题时应注意虚词的以下几种情况:

  “夫、若夫、且夫、盖、故(是故)、是以、然则、向使、顷之、既而、寻、旋、无(亡)何、未几、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与(欤)、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以、而、于、则”等常在句中;

  “曰、云”等叙述人物对话的虚词常常要与其后的句子断开;

  “嗟夫、呜呼”等叹词,成句,前后都应断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个语气词连用。此类虚词还有“也与(欤)”“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

  “……之谓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谓也”;

  “此之谓……”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孰与……”前后肯定都紧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 短语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虽然”后面肯定断,如“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然而”后面肯定不断,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笔者有专文整理,见本刊2007年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 教育 术语、官务术语等)有利于断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遗、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节先生(陶渊明)、 范文 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欧阳永叔(欧阳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临川(王安石)等。

  教育术语如: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乡学、祭酒、诸生等。

  官务术语如:下车(到任)、视事(任职)、行部(巡视所辖之地)、洗沐(例行的公假)、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3文言文断句方法

  借助叹词进行断句

  “嘻”、“噫”、“嗟乎”和“呜呼”等叹词,在文中大都独自成句,它们的前后都要断开。例如: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 / 嘻 / 过矣(2007年辽宁卷)

  借助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要准确地进行断句,必须能够准确地识别句子,弄清句子的界限,而仔细分析句子的构成成分无疑是识别句子的最佳办法。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一般的完整句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主语中 心语 和宾语中心语前会有定语,谓语中心语前会有状语。要从文中识别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然后由主语确定谓语和宾语。如有省略,要弄清省略的是什么。另外,还要注意倒装句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介宾短语)的位置。弄清了句子的界限及句子的内部成分,断句就容易了。借助句子成分断句的具体做法是:谓语后面要断开(带宾语的就在宾语后面断开),后置的状语后面要断开;如果谓语前置,那么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果宾语前置,则谓语中心语动词后面要断开。例如:

  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 / 士众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2008年广东卷)

  通读全文后,我们大致可知,整段话主要写了两个人、两件事,一是周访练兵的目的和士兵对他的态度,二是王敦有反叛之心。整段话的句子依次用“(周)访”、“士众”和“(王)敦”等人名做主语,只是有的句子承前或承后省略了主语。弄清了各个句子的主语,便可以进一步确定各个句子的谓语。主语、谓语都弄清楚了,便可以进行正确的断句。

  借助关联词语进行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复句绝大多数要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有的单用(常见的有:“然”、“则”、“以”、“乃”、“且”、“而”、“苟”、“纵”、“故”、“是故”、“是以”等),有的成对使用(常见的有:“尚……况……”、“与其……孰若(岂若)……”、“与其……毋宁……”、“向……则……”、“若……则……”、“非……则……”、“非惟……抑亦……”、“虽……而……”、“虽……然……”等等)。这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地说,单用的关联词语前面要断开(若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则在主语前面断开);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两个关联词语之间要断开。例如: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 /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006年福建卷)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后边的关联词语经常省略,如果翻译,则需要根据前一个关联词语进行增补。这种情况不能视为关联词语的单用。

  借助固定结构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如……何”、“何以……为”、“不亦……乎”、“无乃……乎”、“可得……与(欤)”、“得无……乎”、“庸……乎”、“其……乎”、“安……哉”等等。断句时,若能充分借助这些固定结构是极为便利的。例如:

  非我而当者 / 吾师也 / 是我而当者 / 吾友也 / 谄谀我者,吾贼也 /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也(《荀子?修身》

  上例中已断开的部分就是借助“……者……也”结构断开的。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已经必不可少,断句也是经常考核的一部分,文言文断句除了通过语感,还有一些技巧,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在文言文断句中经常用到的小技巧。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1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2

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考点梳理: 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

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方法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

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在句首的关联词 :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顶真: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句

典例剖析: 穷 则 变 变 则 通 通 则 久

纪昌学射是勤王冕挂角是勤李白铁杵磨成针也是勤

方法六、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