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雪场的雪为什么不容易化

综合知识 阅读(1.91W)

雪场的雪为什么不容易化

1、滑雪场所在位置通常温度较低,处于零下,低温环境能防止雪融化。

2、滑雪场会进行不定时的补雪,因此从视觉上看,滑雪场的雪没有化。

3、人造雪是利用热转换技术实现水变成雪,自然雪花的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的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分析,自然雪和人造雪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人造雪的密度更高一些,因此在相同条件的环境下,同体积的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的更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雪场的雪不容易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温度低:雪场通常位于寒冷的地区,气温较低。在低温下,雪的结晶会更加稳定,凝固水分较少,因此不容易融化。

2. 雪的密度高:雪场的雪经过多次积累和压实,形成了较高的密度。较高的密度使得雪中的空隙减少,凝固水分分布均匀,导致融化速度较慢。

3. 阳光辐射少:雪场通常位于山区或高海拔地区,阳光照射较少。阳光的热量对雪的融化起到重要作用,缺乏阳光辐射会减缓雪的融化速度。

4. 空气湿度低:寒冷的地区通常空气湿度较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较低的湿度使得雪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减少融化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雪场的雪不容易融化主要是由于低温、高密度、缺乏阳光辐射和低湿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滑雪场一般在零度以下运营,这样低温的环境能防止雪融化。其次,滑雪场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时进行补雪,所以,游客看起来滑雪场的雪是没有变化的。最后,滑雪场一般会使用雪车对滑雪场的雪进行碾压,使雪变得十分密室,从而能有效防止雪融化。

滑雪场雪的来源

滑雪场雪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自然降雪以及造雪机降雪。自然降雪需要周围环境气温低且有持续降雪的能力。造雪机造雪则需要周围气温以及湿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滑雪场一般建立在气温低、降雪足的山坡,所以雪融化会相对比较慢。此外,滑雪场的造雪机会在每天晚上进行造雪,弥补白天营业期间的化雪。

如果滑雪场温度较高使雪融化时,滑雪场也会不定时进行补雪作业。所以,因滑雪场所处的地区不同、温度不同,补雪的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滑雪场一般在零度以下运营,这样低温的环境能防止雪融化。其次,滑雪场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时进行补雪,所以,游客看起来滑雪场的雪是没有变化的。最后,滑雪场一般会使用雪车对滑雪场的雪进行碾压,使雪变得十分密室,从而能有效防止雪融化。

滑雪场雪的来源

滑雪场雪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自然降雪以及造雪机降雪。自然降雪需要周围环境气温低且有持续降雪的能力。造雪机造雪则需要周围气温以及湿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滑雪场一般建立在气温低、降雪足的山坡,所以雪融化会相对比较慢。此外,滑雪场的造雪机会在每天晚上进行造雪,弥补白天营业期间的化雪。

如果滑雪场温度较高使雪融化时,滑雪场也会不定时进行补雪作业。所以,因滑雪场所处的地区不同、温度不同,补雪的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雪场的雪为什么不容易化

滑雪场所在位置通常温度较低,处于零下,低温环境能防止雪融化。滑雪场会进行不定时的补雪,因此从视觉上看,滑雪场的雪没有化。人造雪是利用热转换技术实现水变成雪,自然雪花的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的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分析,自然雪和人造雪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人造雪的密度更高一些,因此在相同条件的环境下,同体积的人造雪比自然雪化的更慢。

1、滑雪场所在位置通常温度较低,处于零下,低温环境能防止雪融化。

2、滑雪场会进行不定时的补雪,因此从视觉上看,滑雪场的雪没有化。

3、人造雪是利用热转换技术实现水变成雪,自然雪花的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的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分析,自然雪和人造雪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人造雪的密度更高一些,因此在相同条件的环境下,同体积的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的更慢。

为什么滑雪场的雪不会融化

首先,滑雪场一般在零度以下运营,这样低温的环境能防止雪融化。其次,滑雪场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时进行补雪,所以,游客看起来滑雪场的雪是没有变化的。最后,滑雪场一般会使用雪车对滑雪场的雪进行碾压,使雪变得十分密室,从而能有效防止雪融化。

滑雪场雪的来源

滑雪场雪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自然降雪以及造雪机降雪。自然降雪需要周围环境气温低且有持续降雪的能力。造雪机造雪则需要周围气温以及湿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滑雪场一般建立在气温低、降雪足的山坡,所以雪融化会相对比较慢。此外,滑雪场的造雪机会在每天晚上进行造雪,弥补白天营业期间的化雪。

如果滑雪场温度较高使雪融化时,滑雪场也会不定时进行补雪作业。所以,因滑雪场所处的地区不同、温度不同,补雪的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滑雪场的雪为什么不融化?

一方面滑雪场在营运的时候室内温度一般较低,通常在温度在零下,低温环境能防止雪融化,同时雪场会进行不定时的补雪,所以在视觉上滑雪场的雪一直没有化过。

使用造雪机,在0℃的蒸发器上结成冰,通过冷却的空气输送到滑雪道。人工造雪机受气候的影响,造雪机造雪气温必须达到零度以下,保持一定的水量才可以造雪。

人造雪有两种方式:

1、炮筒式,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在双进口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出喷嘴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

但存在的问题是雾滴越小,其蒸发量越大,水的损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此外,只能在冰点以下工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造雪效率低。

2、冰片粉碎式,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冰片粉碎式造雪机的工作流程是,先将水制成片状的冰(1.5MM-2.0MM),储存于带有制冷系统的容器中,在需要使用雪花的时刻,通过高压的密闭风机,经粉碎腔体快速输送到指定需雪区域。

滑雪场是如何保证雪不化的

一方面滑雪场在营运的时候室内温度一般较低,通常在温度在零下,低温环境能防止雪融化,同时雪场会进行不定时的补雪,所以在视觉上滑雪场的雪一直没有化过。

另外一方面室内滑雪场的雪经压雪车碾压后,变得十分密实,吸热能力低,能有效地放防止雪的融化。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初到雪场时应先滑雪场的大概情况,要仔细了解一下雪道的高度、坡度、长度、宽度及周边的情况,根据滑雪水平来选择相应的滑道。熟悉地图一雪场设施的分布位置,出事获救情况,并严格遵守滑雪场的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注意索道开放时间,在无人看守时切勿乘坐。

不要单独一人外出滑雪,出事后既无人知晓,又无人救援,不要擅自滑出滑雪场界线,那样你不会遇到滑雪场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得到救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滑雪避免白色雪场频现血色悲剧

滑雪场的雪是怎么来的,滑雪场的雪为什么化不了

滑雪场的雪有两种来源。

1.

自然降雪,由于滑雪场都是在山峰阴坡的那一面,气温低,降雪足,雪化的也慢。

2.

造雪机造雪,造雪机在0度开始造雪,每晚造雪厚厚的,然后白天化了,晚上再造雪的那种,反正就是不停的造雪,不停的滑雪。

滑雪场的雪也会化的。不同的地区,雪化得时间不一样,像北京,3月左右就有封板大会了,因为雪化了,不能再滑雪了。但是黑龙江,到4月才化雪。

滑雪场的雪是怎么来的,滑雪场的雪为什么化不了

滑雪场的雪有两种来源。

自然降雪,由于滑雪场都是在山峰阴坡的那一面,气温低,降雪足,雪化的也慢。

造雪机造雪,造雪机在0度开始造雪,每晚造雪厚厚的,然后白天化了,晚上再造雪的那种,反正就是不停的造雪,不停的滑雪。

滑雪场的雪也会化的。不同的地区,雪化得时间不一样,像北京,3月左右就有封板大会了,因为雪化了,不能再滑雪了。但是黑龙江,到4月才化雪。

为什么雪山上的雪一年四季不会融化掉呢?

山顶海拔高,空气稀薄,虽然太阳辐射量大,但是地面的反射作用也强,更重要的是地面长波辐射由于缺少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北京冬奥会的雪怎么不化

因为用的是人造雪。

这种人造雪可以实现硬度、含雪量、直径大小的自主改变,添加入防融化剂后,也能保证人造雪在一定温度下不会被融化。但就是这样一种有利于所有冬季运动员刷新记录、提供安全保障的雪,却一直成为西方的专利。当年我国立项开始研发人造雪之时,连一条像样的冰雪赛道都无法建造,每次有了突破之后,西方专家来到国内考核时之时脚踩一踩就说不合格,根本不会提供数据和制造合格冰雪的方法。

为什么地上的雪化得慢?

雪融化的速度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冬天的雪是非常难以融化的,但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就算再大的雪,也会很容易消融。

为什么雪山上的雪不会溶化?

因为每升高375.923m,地表温度就会降低2.956摄氏度,空气温度降低4.379摄氏度,适度增加百分之18.657 大气压降低 温度也随着降低 每升高1千米温度就减少5摄氏度 。

对流层的辐射来源不是大气辐射,而是地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受到的辐射越强

我们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许多层,由低到高顺序分布

我们知道对流层的主要成分是水汽、二氧化碳和固体尘埃,这些物质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相对低温的物体放射长波辐射,相对高温的物体放射短波辐射

太阳放射太阳辐射,由于太阳高温,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无法被对流层的二氧化碳、水气和固体尘埃等物质吸收,于是来到地面上,被地面吸收,由于地面相对低温,所以再放射出长波辐射,这时大气才能够吸收地面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所以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离地面越近气温就越高

平流层中分布着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短波辐射,因此可以直接受太阳辐射,这样,平流层也就越离地面近气温越低

对流层上冷下热,造成热空气可以上升,冷空气可以下降,这样的话空气对流活跃,所以叫对流层,因此这一层的云雨现象活跃,因为云雨现象的本质就是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正相反,造成空气对流很困难,大气稳定,因此飞机多飞行于这一层

大气接收到地面辐射之后由于温度也比较低所以也放出长波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的原理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更容易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进而在放射出长波辐射来,所以农民用烧火的方法防止霜冻,就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

云彩中的水汽也可以加强大气逆辐射,所以多云的夜晚就比晴朗的夜晚要热

关于这些知识,您可以查看高一的地理书中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热力状况一节

下面是我当家教的讲义,相关部分粘贴在下面:

3. 需理解的问题:

3.1. 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对流层厚度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度有关,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可达17~18km;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只有8~9km;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大约10~12km。另外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3.2. 天气状况与气温日较差: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多。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气温高,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少。

3.3. 大气垂直分布与大气热力状况的联系:

3.3.1. 太阳辐射阶段:平流层的臭氧层起到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

3.3.2. 大气辐射阶段: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释放出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长波辐射

3.4. 大气温室效应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有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3.5. 温室效应的过程

3.6. 大气各层各种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

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特点的原因

对流层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1.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2.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原因: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7.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3.7.1. 正午太阳高度角:面积、路程

3.7.2. 天气状况:

云量的大小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小,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7.3. 地势高低:空气密度、路程

3.8. 大气各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8.1. 对流层: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矿物燃料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

3.8.2. 平流层:

臭氧层是人类的天然屏障;

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制冷行业发展,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臭氧。

3.8.3. 高层大气:

电离层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

4. 几个重要的数据:

4.1.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在干洁空气中的比例

4.2. 大气的质量有3/4集中在对流层

4.3. 对流层高度: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4.4. 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至50~55km

4.5. 臭氧层高度:22~27km

4.6. 电离层高度:80~500km

4.7. 大气上界:2000~30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