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落水洞古树茶是在哪里

综合知识 阅读(2.26W)

落水洞古树茶是在哪里

落水洞古树茶条索显肥壮,色泽墨绿显毫,其茶清香淡雅,落水洞古树茶以其香气高扬、香入水、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等特色著称,并具有柔、甜、滑等显著特征。

落水洞古树茶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南迳江上游,距离普洱市区约50公里。

这里是普洱茶产区的核心地带,以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著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落水洞古树茶特点

落水洞古树茶特点为浓郁的蜜香,汤水的质地粘稠饱满、持续性和稳定性好,在汤水的质地和后期的存储有不俗的表现。

落水洞古树茶的芽叶十色泽绿,茸毛多,叶缘微波偏平,叶质软,叶背茸毛较多,叶基成楔形。茶的香气高扬,兰香中带花果香和蜜香,汤水糯柔清雅,黏稠饱满,是易武茶中较为糯柔的品种,被不少茶客追捧。落水洞茶的口感和香气可视为易武茶的代表了,柔顺而不失阳刚,绵滑而不失力度。

落水洞村位于易武乡东北边,离易武街约7公里,距离麻黑村委会4公里,所占国土面积2.79平方公里,海拔1287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950毫米。落水洞是一个自然村,原名曼落,属于山区,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现有村民23户,人口93人。因为在寨子中心有个很大的山洞(云南喀斯特地貌现象),且山洞通过地底暗流直接与河流相连,加之当地地势原因,就算是雨量较大的雨季洞内的水也不会满溢出来,因而得名落水洞。

云南普洱茶---六大茶山?

说到云南普洱茶得产地,当首推“六大茶山”。

(1)易武

易武为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其气候呈明显立体特征,年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摄氏度,积温6000摄氏度以上,此地为种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为乔木型大叶种,是制作上佳普洱茶的优良品种。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树,高10.33米,基围1.32米,人称茶树王;易武村铜箐河的古茶树,高14.52米,基围1.8米。 易武所产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之茶,经自然发酵,其汤色褐红,陈香陈韵。

易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会,据说是纪念孔明到此兴茶,教给当地人采茶饮茶的方法。

(2)倚邦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当时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

倚邦之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道极酽,回甘无穷,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称,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的原料和初制茶就来自此地。

倚邦的小叶种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农带来栽种,以至于终成气候,其味色特佳,连千里之外的京城达官也指明索要。

倚邦在傣语里是“茶井”的意思。在此还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石碑。茶碑记录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着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攸乐

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神圣家园,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以孔明为祖,在祭祀时也称喊孔明先生。

(4)漫撒

漫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老街不到20公里。这里的“元宝茶”自清代以来就驰名南亚,被誉为普洱茶种最具有阳刚之气的茶。

(5)蛮砖

蛮砖也由自己不同凡响的历史。蛮砖曾是倚邦六乡的集散中心,所产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独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蛮砖茶山是现今六大茶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茶山。

(6)革登

革登紧靠攸乐,其所产之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老百姓称为“大白茶”。

在革登,古茶树,古茶园,古石碑比比皆是,于此你可感受到古茶乡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来源:善诚普洱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普洱茶的产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很多茶的名字,比方说冰岛五寨、老班章这种出名的茶叶。其实,很多的茶都是以当地寨子村子的名字去命名,你知道被命名的茶产地出自哪里么?我们今天就先来谈谈普洱茶的三大产区以及茶区的各个茶山。

西双版纳产区

1、易武茶山

名寨:麻黑、弯弓、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

2、倚邦茶山

名寨:曼松、架步、曼拱

3、蛮砖茶山

名寨:曼迁、曼庄、曼林

4、莽枝茶山

名寨:红土坡、秧林、曼丫

5、布朗茶山

名寨:老班章、老曼峨、新班章、吉良

6、贺开茶山

名寨:班盆、广别老寨、老曼竜、新曼竜

7、革登茶山

名寨:值蚌、新发

8、攸乐茶山

名寨:司土老宅、龙帕、亚诺村

9、南糯茶山

名寨:半坡老寨、拔玛、石头老寨、姑娘寨、多依寨

10、巴达茶山

名寨:曼郎、曼帕纳、曼迈

11、勐宋茶山

名寨:那卡、保塘旧寨

12、帕沙茶山

名寨:中寨、新寨、帕沙老寨

临沧产区

1、勐库茶山

名寨:冰岛、地界、老南魄、小户赛、懂过、糯伍、坝歪

2、凤庆茶山

名寨:香竹箐

3、邦东茶山

名寨:昔归、邦东村、曼岗

4、永德茶山

名寨:忙肺、忙波、汉家寨

5、白莺茶山

名寨:茶房、二嘎子、本山

普洱产区

1、景迈茶山

名寨:大寨、忙景

2、景谷茶山

名寨:秧塔、苦竹山

3、邦巍茶山

名寨:邦巍、帕寨

4、宁洱茶山

名寨:困鹿山

5、镇沅茶山

名寨:千家寨

从零开始学普洱茶第四篇《古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称“曼撒或漫撒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紧靠寮国。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及产量最大的茶山,所以外界也称易武古茶山为易武茶区。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 历史 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在易武居住种茶,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易武茶山据载,在明朝末年有江西人和云南石屏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制茶。清乾隆年间是义乌茶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鼓励外地人进入六大茶山种茶上班的汉人涌进,义务在义务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几十年的拓垦,易武茶园新增上万亩,使整个义乌茶山由南至北,山山有茶园。

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易武人不仅卖茶还卖棉花、药材等各种物资。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战乱,义务人转而将茶注销东南亚和中国香港,越南莱州,寮国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由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义务经济实力超过乙方称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鼎盛时期从易武杰,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同兴号、福元昌、同昌号、乾利贞号、车顺号、安乐号、同泰昌、泰来祥等等。

百年前,易武是贡茶产地,易武“茶马古道”的源头。如今无数茶人、茶商不远千里来易武朝圣,亲身感受易武和易武茶的浓厚 历史 和茶汤底蕴。易武茶山生态环境绝佳,在森林秘境和高山阔野之间,古茶树与密林共生,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链。易武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腊等地。易武茶区名山名寨林立,有当今普洱茶界一泡难求的薄荷塘,以及各种名声赫赫的各路高手,如:多依树、天门山、弯弓、铜箐河、百花潭、白茶园、凤凰窝、刮风寨(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茶坪地)蟒蛇箐、麻黑、高山、三合社、易比、张家湾、大漆树、冷水洞等等。

易武茶香甜醇厚、平衡细腻、刚柔并济,滋味高度协调,其次,易武茶后期陈化效果非常理想,是业界公认的陈化之王。

普洱茶六大茶山?

普洱茶六大茶山有:

1、易武(慢撒)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2、倚邦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3、茶山名:蛮砖,亦称

4、茶山名:革登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5、莽枝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6、攸乐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扩展资料:

生态环境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根据测试,海拔最高2023米,位于易武茶区的黑水梁子,最低海拔565米,位于象明茶区曼配罗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

有立体性气候特点,海拔8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有上百万亩,这些土地屑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理化性能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六大茶山地处南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000℃—7000℃,最热月平均气温23℃左右,最低气温10℃~13℃,极端最低气温0℃~-3℃的天数很少。

一般在7℃以上,有轻霜3-5天,或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鲜花月月可见,一年四季不明显,月有雨季与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较多,达1400—15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雾日长,年日照时数达1880—1950小时,仲秋至来年孟春,不论高山或沟壑,常常云雾弥漫,午后方散,特别是秋冬站在山顶鸟瞰,一望无边的茫茫云海中露出点点山峰,壮观无比,真有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酌感觉,不愧是高山云雾出名茶的好地方。

普洱茶顶级产区-麻黑古茶园的故事

麻黑之于易武,就像易武之于古六大茶山一般,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存在。因为麻黑有2700亩的古茶园,有5100多亩的新式茶园,每年普洱茶的产量大致在45~50吨,是易武众多山头中古茶园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村落。

说到麻黑,就要说说易武的“七村八寨”之分,这原本是一个行政区划,却因这些年普洱茶市场的走高,被各自赋予了带有江湖色彩的名望。易武七村指的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易武八寨则分别是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新寨、倮德寨、大寨、张家湾寨。

麻黑地处易武老街的东北面,距离老街有9公里,它的茶园下与落水洞、上与大漆树的茶园相连,在过去很长一段对产区还没有很细分的时间里,这一片相连的茶园几乎都被归入“麻黑”,因为麻黑茶在市场上成名已久,至今也是易武茶风味的地理标杆。此外,麻黑还是一个“嵌”在森林里的村寨,因为它的古茶树和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所以生态优势明显。

麻黑这个称呼,据说旧时是对一个少数民族的贬称,现在详情已不可考,能够明确的是这里曾发生过回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斗争,并导致了麻黑原来的所在地——麻黑大寨的衰落。那是一个在两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就有两百多户人家的繁华村落,有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民,也有一些汉族村民。后来纷争闹得激烈,瘟疫又开始流行,这使得此地的回族人全部搬走,之后的麻黑就成了一个彻底的汉族寨子,到现在共有130多户人家、400多人。

而现在的麻黑,原本的名字叫“大路边”,据说这个通俗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过去从易武到普洱的运茶之路,要从麻黑寨的路边经过;而且由中国通往寮国的出口茶路,也要经过麻黑寨的路边。由此可知,在云南有茶山记录以来,麻黑早就在 历史 上,拥有了它的位置。

在当地老茶人的记忆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由易武各茶号所产的“易武正山”普洱茶,实际包括整个易武茶山范围内的麻黑、曼洛、老街、曼撒、易田、曼腊、曼乃等各村各寨的茶,当时所有茶都一个价,混在一起做,都叫易武正山。而现在的价格各个寨子都不一样,甚至高低间相差太多,那自然是没有混在一起做的可能了。发达的现代信息网络,也早就让身在茶山的人们,拥有了极灵敏的市场嗅觉。

事实上,麻黑的古茶园面积很大,甚至在整个西双版纳都可以排在前列,但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茶树矮化运动后,没有被矮化过的古茶树比例也仅有百分之五左右,究其根本是当时台地茶比古树茶的价格贵,这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想象。古树茶矮化是云南茶业在特定 历史 时期的特定遭遇,易武茶的光环虽然璀璨,却也无法解决当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吃不饱饭的窘境,为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茶叶由国家统购统销,主管部门考虑到古茶树产量低,于是从勐海等地慢慢开始低产茶园改造试验,主要方法是将古茶树离地20厘米左右的部分主干砍去,使得树幅增大,这样茶叶产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一边是茶叶开始出口创汇要数量,另一边是作为产茶大省的云南,当时省内需求的都是绿茶(滇绿),而粗枝大叶的古树茶显然不适合加工成绿茶,相反整齐细嫩的台地茶就合适。于是低产茶园改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整个易武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茶树矮化运动。这样一来,越是种植 历史 悠久且离村寨比较近的古茶园,受到的影响越大,所以在易武片区相对交通便利的麻黑古茶树,就成了彻底矮化的对象。

所幸的是现在麻黑的古茶树虽然已不高大,但根部依旧粗壮,凭借着古茶树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即使看着外观平平,其产出的茶叶滋味跟周围生长的乔木小茶树们有着质的差别。根据斗记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长孙明的介绍,近年来麻黑的茶价整体较平稳,产地好的鲜叶一般在百元一公斤,到做完毛茶就在三四千元一公斤。

而现在,对于爱茶之人来说最大的困扰却并非价格,而是这几年茶叶产量的猛然下滑。“不夸张地讲,因为山上茶叶发得少,2019年已比往年减产了60%,2020年头春又减产了70%%,到真正有茶叶发出来的时候,都到雨水节气了,哎,这几年太干早了,做茶人看着茶树缺少生机的样子,心疼啊。”斗记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长孙明介绍到。

2003年的斗记麻黑茶,以区别于大厂茶的细腻柔甜风格,为人们逐渐认知,不过当时不少人质疑:对于一直强调滋味厚重的普洱茶而言,这样清淡的山头茶,能不能转化出一个好的口感?

十八年过去了,曾经那些怀疑的声音,不攻自破。当年这些仅仅做了一吨多量的茶,因为陈化转化后的口感惊艳四方,从当年的十多块钱一饼,涨到了现在万元也难求的地步。钟情于它的口感的茶友,因为喝一片少一片的缘故,常常要在某些特别的时刻,才舍得开启它。

为什么麻黑的转化如此动人?还离不开茶的内质。作为典型的云南大叶种,麻黑的茶树根系扎地深,所以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叶大,条索粗壮,芽头显毫,在素以清柔水甜为主打风格的易武茶中,麻黑茶是以醇厚蜜甜见长,花蜜香明显。它的汤色淡黄,油光透亮,香气高扬馥郁,挂杯香持久,叶底弹性好、厚实且色泽鲜明。在口感方面,麻黑茶是宽厚饱满、柔中带刚的典型,茶汤虽然苦涩度低,但茶气却很明显。这正是促成后期口感转化动人的重要因素。

易武的好茶,都在这张图上了 1、易武老街

易武老街位于今易武镇新街附近一山坡,初去易武的人必往之,也是不少普洱茶爱好者的朝拜之地。其 历史 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因红河州石屏汉族人的迁入,汉文化随之进入。发展到光绪年至时期,易武老街茶庄林立,成为六大茶山的中心。 至今,易武老街仍保留有数处老式房屋,其中车顺号、同兴号、元泰丰、福元昌等老字号旧址还有幸可以看到。

2、丁家寨

丁家寨分汉寨和瑶族,主要管理和使用的茶地包括弯弓和白茶园。

3、弯弓

纵观目前的大产茶区,易武茶区是生态最好的茶区之一,而且易武茶区排的上号的高端山头茶也很多, 如:易武弯弓、易武刮风寨茶王树、易武薄荷塘等。

弯弓大寨兴盛较漫撒老街还早,两寨相距很近。去易武必不可错过弯弓。弯弓曾有过建筑得十分精美,且面积颇具规模的关帝庙;此外,当时由于有回族定居,弯弓还建有清真寺。如今随着逝去的岁月,弯弓大寨遗址还有石板街、残砖碎瓦嵌埋土中。

弯弓茶,茶香清雅且持久、山野之韵强劲。 初始清雅的兰香扬起,而后是甜糯的花香和着野蜜香。 越往后品饮,茶汤甜柔,喉韵清凉舒爽,心也跟着静了下来。

4、白茶园

白茶园为丁家寨瑶族发现管理。 本属于弯弓片区,因茶质出众有特色,而被单独划分出来。

5、麻黑

麻黑,是易武七村八寨的一村,位于易武茶山的中心地。 通常说起麻黑的茶,大家都约定俗成指代麻黑自然村,而非麻黑行政村范围的茶,因此其面积范围并不大。

麻黑村居民多为石屏后裔,自移居到易武开始,几代人皆以茶为生。

麻黑曾是贡茶要地,马帮从易武出发,需要从麻黑的古茶园中经过。如今仍然可以找到茶马古道的痕迹。因是重要交通枢纽,所以麻黑一度成为易武茶的价格的风向标。

再加上其细腻、温婉、饱满的口感,温润甜柔的余韵,是易武茶的典型代表。简单的说, 不品麻黑不懂易武茶。

6、刮风寨

刮风寨为瑶族村寨,位于易武范围的最东边,与寮国接壤。其村寨附近原本无茶树,瑶族原本亦不种茶制茶。因近年人们对易武古树茶的热切探求,多年被人们彻底遗忘在深山中的野放茶树,在瑶族兄弟的惊人的深山荒野探寻下,又重新被人们发现和利用,原本寨边无茶树、不以茶为生的情况随之改变。

7、薄荷塘

目前易武价格最昂贵的微产区 ,由一周姓家族发现、管理,分上下茶地,其中下茶地部分古茶树被挂上标号牌,为薄荷塘核心古树,以卖鲜叶为主。

薄荷塘山高路险生态佳,好生态必出好茶,但烫手的茶地生态难以维系,薄荷塘也不例外。

8、落水洞

村中神秘大洞落水从不满,遂将曼落改落水洞。

这里90%的村民,祖籍源自石屏,改土归流后落水洞(即曾经的曼落)村民不断增加,再加上村民对茶树的爱护、制茶工艺的严谨,使得落水洞村成为一个较大的产茶中心。

并且在易武的斗茶大赛上,多次夺得金奖,因此 落水洞可以说是低调中的王者。

落水洞茶农的制茶工艺, 历史 悠久,且始终坚持手工炒茶,非常纯熟,经验丰富,几乎没有瑕疵。

也使得《落水洞》的适口性非常好,直接但又不失风度,灵动清越却又不失稳重。

要是对易武茶保有热情和好奇,《落水洞》必品。

9、张家湾

旧时运往香港的茶,只要经越南莱州的,都必从张家湾出去,因此张家湾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而除了地理优势,张家湾也出产好茶,且茶树品种丰富。以陈云号为代表的几家老字号曾在张家湾创办经营。

10、茶王树

茶王树是易武各产地中道路最险的,传说其茶地中有过树干粗得难以想象的茶树,因而得名“茶王树”。由刮风寨瑶族重新发现管理,是目前刮风寨采制茶地中价格最贵的。

以上便是易武的一些标志性地方了,今年春茶季南茗佳人也会去到上面其中一些地方,到时候会和茶友们及时分享当地的茶芽生长情况。 当然,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地方,茶友们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普洱茶的“七村”,你知道几个?

易武“七村”|曼洒村

曼洒村距离乡19公里,从弯弓向西走一个多小时,翻过一个山头,就是曼洒老寨。

曼洒在一个山脊上,从远处看,像一条升腾的巨龙,那里海拔很高,视野开阔,还可以看到蛮砖、蛮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是个观山览景的好地方,

这里产的茶叶条索紧结、匀整、乌黑油亮、茶汤橙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香高、杯底香气持久、口感细腻、水路顺滑、香气悠长。

易武“七村”|曼秀村

曼秀村距离乡3公里左右,是到麻黑村与刮风寨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纯汉族村。

曼秀村制茶至今仍然保持传统制茶工艺,所以曼秀村的茶是非常经典的易武风格,生产出的茶叶条索紧结、完整、灰褐显毫、茶汤略带金黄、香高、回甘、生津、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易武“七村”|落水洞村

落水洞村距离乡5公里,该村 常年云雾缭绕,温热多雨,土层深厚,地皮肥沃,而且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树参天,气候铸就茶树品质,适宜茶树生长。这里的古树茶以其香气高扬、香入水、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等特色著称,是公认的易武茶高品质的代表。

落水洞普洱茶汤色浅绿青、清透鲜亮,一丝无暇,像当地的阳光一样灿烂,浓郁的蜜香带有花果香并透着野性的芬芳。入口甘甜清冽、轻柔灵动、水细而活。茶水滑过喉腔刹那感觉震撼、相遇恨晚、有马上继续畅饮的冲动,停口后清润返甜、韵正留香,满口生津。柔、甜、滑的特性让人印象深刻,入口难忘。

易武“七村”|麻黑村

麻黑村距离乡9公里,是易武所有古茶山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村。

关于“麻黑”名字的由来,相传是因为麻黑村是在通往寮国的路边,在过去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从寮国赶着马去易武,天亮出发,走到“大路边”的时候,天色已经差不多黑了,当地人称作“麻麻黑”或者“麻黑”,慢慢就口口相传称之为麻黑村了。

该村茶山密布,自然景观极佳。现有古茶园面积3400亩,年产量48吨。麻黑村所产茶叶香气突出、茶汤清明、经久耐泡、具有越陈越香的 历史 认可。

易武“七村”|高山村

高山村:距离乡9公里,是一个纯彝族村,与曼秀村隔箐相望,因为位于高山顶峰而得名高山村。

高山村至今保存有诸多古茶园,茶树高大,匀需搭架攀爬才可采摘,高山村近些年茶叶制作技术提升很快,加上优质的茶原料,产品非常走俏,其茶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爱好者的珍品。

易武“七村”|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距离乡7公里,也是一个纯彝族村,在这里生长着无数大茶树,树龄数百年,根部直接140-160cm不等,最高达到23m左右。茶园四周植被保护极好,所产茶叶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武“七村”|易比村

易比村距离乡8公里,在易武乡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号“安乐号”就出在该村。

清光绪20年李开基就是带着这里的茶叶进京参加殿试的赶考,由于路途遥远,耽误了考试时间,李开基托人把自家制作的茶叶敬献给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善吏为李开基题写《瑞贡天朝》大匾。

其生产的茶叶开汤茶汤金黄明亮、回甘、生津、杯底带浓浓密香味,香气持久、茶叶耐泡。

易武茶区有哪些山头

在易武,落水洞,刮风寨、麻黑寨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村寨,但是易武纵横七百五十平方公里,除了我们熟知的沧海一粟般的几个村寨,绝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这些森林,就是古树茶的天堂。

近年来,越来越多山头很小(村寨下面的山头),茶叶产量也相对很小,像王子山、薄荷塘、一扇磨、白茶园等比较小众的茶,也受到很多茶友的追捧。

白茶园一面连着弯弓,侧面紧靠刮风寨的茶王树,生态环境出奇的好,茶树整体上不是很大棵,分成很多块小茶地,从半山到山顶,散落在原始森林里,早十来年,这些茶地被打猎或来开垦的丁家寨人发现,谁发现谁管理就属谁的,并不是现在丁家寨人种植的,也许是很久很久以前老老丁家寨人种的。

扩展资料

茶王树是易武各产地中道路最险的,传说其茶地中有过树干粗得难以想象的茶树,因而得名“茶王树”。茶王树”古树茶产量稀少,整个茶山全年的产量只有几千公斤而已。之所以“茶王树”茶产量不高,和此茶的稀缺以及到茶山的路途太过遥远有关。

从刮风寨到“茶王树”茶山,车辆走不了,要徒步走七八个小时以上,一路上不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沿途都是崇山峻岭,蛇虫出没,费尽千辛万险才能到达茶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武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