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许四海的紫砂壶多少钱一个

综合知识 阅读(1.72W)

许四海的紫砂壶多少钱一个

很难确定许四海的每个紫砂壶的准确价格,因为价格通常根据壶的尺寸、形状、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异。此外,许多紫砂壶会被收藏家收集,因此可能会增加壶的价值。如果您对某个具体壶感兴趣,最好向专业的紫砂壶商或拍卖行查询价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许四海,壶艺大师。制壶始于60年代,创制的紫砂大壶扬名与世。

受清代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作品影响,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书画家合作,将壶艺与书、画、篆等艺术糅合起来,制作了许多书画壶。

与台湾李奇茂教授合作“秦权壶”,上有韩天衡题“珠联璧合”四字,此壶被顾景舟编选入《宜兴紫砂珍赏》一书。

许四海的紫砂壶多少钱一个?许四海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壶艺大师,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的传承人,是海派书画大家唐云的关门弟子,他的一把壶在拍卖场上成交达几万,甚至十多万元。

大师壶的价格基本都在万元以上一把,如果你是看中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买来收藏,那么选择许四海等大师级别的紫砂壶没错。

山海壶值钱吗

许四海的 龟寿壶在上海朵云轩拍卖中以51800元成交

可想而知,他的作品值不值钱。他与赵本山五年前因茶结缘,更携手打造了“山海紫砂壶”系列。至今“山海壶”已创作了三十多种,每种两把,赵本山与许四海各一把。未来,两人还将推出100把款式新颖、造型各异的“山海壶”,每把壶均由许四海亲手制作并配画,赵本山题字。两人亲密合作、珠联璧合,每一把“山海壶”都有两人的共同签名,并配有编号证书,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你的看样式是什么,一般价位也在上面差不多吧。追问我的是42号,我想出售,不知道能值多少钱?

追答许四海大师亲手制作,现在还是很有价值的,现在市场价在2-30万吧

我家有一对97年香港回归的紫砂壶,是许四海大师监制的,是秦权的样式,现在价值多少

现在大概在5000元左右,我也有一个

四海窑紫砂壶值钱吗

四海窑紫砂壶值钱。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紫砂壶系列是许四海先生在1988年创立注册商标并参与设计监制,并由许四海先生徒弟制作完成的紫砂精品壶系列被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第1届至第10届指定用壶。

紫砂泥料的天青泥是什么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宜兴曾产出一种叫“天青泥”的陶泥,品质很好,烧成后呈黯肝色中闪现蓝光,质地细腻温润,据说是历代紫泥中最好的一个品种。为了追求“天青泥”的色泽效果,艺人们经过潜心研究,在紫泥里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及朱砂泥,就可以再现“天青泥”的色泽效果。其配方是不公开的。

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天青泥古云“天青色”,黯肝色中闪现蓝光,以烧成色命名之,较易与墨绿泥混淆,为珍贵稀有泥料之一!

红泥和紫泥紫砂壶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一些呢?

1、紫泥:紫泥的可塑性强,泥胚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紫泥包括底槽清、紫脂泥、老紫泥。紫泥温良亲和的特性使得紫泥适合任何茶叶,200cc以下容量的可以选择泡乌龙茶,如小仿古、小文旦、汉扁等。

2、绿泥:胎质轻疏,透气性和吸水性都很好。绿泥包括:本山绿泥、段泥、白麻子泥和红麻子泥。所谓团泥就是绿泥和紫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制成后便是段泥。其实对丁蜀人来说,团泥和段泥的发音相似,本无区别,实为一体。因此我们在这里统一称谓为段泥。绿泥因散热快、透气性好的优点适合泡铁观音、绿茶系列还有普洱生茶。如石瓢、仿古、睡莲壶等。

3.红泥:质密度大,质坚细腻。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其实红泥类包括朱泥、红泥、石黄等等,这些泥料的内在结构不同,但烧成颜色属于红色,所以统称为红泥类。由于这些泥料的产地和内在结构不同,均有其特殊称呼。

如赵庄小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甚稀。呈土,致密块状、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状,粉砂岩土结构。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质地沙粒明显,烧结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为10%左右。

伏东红泥:其矿层较厚,质坚如石,呈土黄褐色,其间细小云母沙粒分布,矿岩结构。烧结后呈土红偏朱红色,表面细腻,片状结构明显。烧结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为14.2%左右。

4. 朱泥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经高温烧结的扁圆朱泥壶,益茶性,聚热扬香,是乌龙茶伴侣。如泡铁观音,壶应在230CC以下,壶型宜矮不宜高,如西施、文旦、小仿古、小石瓢、四方抽角等,能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泡铁观音茶不宜选用高筒直壶,因为高筒壶倒茶时易形成残留,就会释放处茶单宁,造成茶苦涩。

5.还有一些其他泥料,如降坡泥、石黄等。

降坡泥:降坡泥是指在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时发现的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到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是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透气性极好,适合泡铁观音,也适合岩茶和熟普,泡出的口感较纯正。如铁观音。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有老学庵,七录斋,春在堂,陋室,聊斋,绿林书屋,百梅书屋,三希堂等,介绍如下:

1、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

2、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3、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

4、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取名“七录斋”。他自幼好学且勤于手抄,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以达到“胸有成竹”,故此得名。  

5、绿林书屋,鲁迅在上海的书斋名是“绿林书屋”。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却诬蔑他是“学匪”。他就把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6、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名人的书斋及意义

1、陋室

唐代诗人刘禹锡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建造的居室,因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而为人所熟知。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2、聊斋

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3、饮冰室

梁启超故居书斋,新建楼房有个性,不可雷同;与周围景观谐调;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

4、绿天庵

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725~785)出家修行和练字的地方。怀素幼年出家为僧,酷爱书法。因贫无纸,便种植一片芭蕉,以蕉叶代纸,每次挥笔数千张。相传秃笔成冢,洗墨成池。后人因庵内外芭蕉成林,绿荫如云,故将此庵称为绿天庵。

5、缘缘堂

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的现实家园,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仅几次撰文描述缘缘堂,还将自己的文章一再以缘缘堂的名义结集出版,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和《缘缘堂续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陋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冰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天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缘缘堂

许四海的壶艺大师——许四海

代表作:束柴三友壶、睡翁壶、如意三足鼎

获奖作品:夏意

紫砂滴水“夏意”在景德镇(1985年)轻工部举办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分夺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又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许四海生于1946年5月15号

1959-1960 上海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水泥工木工

1960-1964 上海市公交公司电车一场售票员

1964.9-1967.7 参军,任广州空军惠阳场站通讯连班长

1967.7-1969.9 入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任侦察排排长

1969.9-1971 回国任惠阳场站警卫连指导员

1971-1980 广州空军第三十五师文化干事

1980-1984 复员转业到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前后担任学生科科长总务科长膳食科科长

1984-1987应聘到江苏宜兴紫砂二厂担任助理厂长

1985年中国轻工部举办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许四海作品紫砂滴水“夏意”获得了最高分夺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又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1989年 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览

1987-1992 回上海创办四海茶具馆 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 创立四海窑紫砂茶具品牌

1992年 经上海文管会批准四海壶具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并在嘉定曹安路1978号开始建设百佛园

2009年完成百佛园建设及四海艺术馆建设为迎上海世博会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生,盐城人。师从国画大师唐云,作品“夏意”获国家金牌奖。与多位书画名家合作的“海春壶”“寿翁壶”“啸天壶”和“云海壶”堪称一绝,并为“八运会”“香港回归”“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等特制专用茶壶。1989年新加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号称江南壶怪。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紫砂陶艺大家,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鉴藏家。

一套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献礼的紫砂“世博汉字壶”于2010年2月18日在沪面世,传承中华数千年历史的汉字与中国传统手工紫砂工艺珠联璧合而成为精品茗具。中国世博纪念品研发工作室与素有“江南壶怪”之称的紫砂陶艺高手许四海,是这套“世博汉字壶”的设计者、制作者。 他自学陶艺,师从唐云习画,熔冶百家,脱颖而出,令陶艺界刮目相看,收藏者们以拥有四海壶为幸事。他为庆贺香港回归而特制的巨型掇只壶在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出25万元的高价。他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壶到春秋战国的灰陶壶,两汉、西晋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壶,宋元的青白瓷壶及 明清以降的各种名家紫砂壶等。

许四海小时候随母逃荒到上海,10岁开始拣煤渣养家。他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还干过木匠。参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几年的军旅生涯,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住了。他开始逛地摊,花几毛钱收购石湾小陶塑,逐渐入迷,将兴趣集中到紫砂壶上。 1984年他为了自己的一直痴迷的紫砂事业辞去公职扔掉了铁饭碗,开始了在宜兴做茶壶的艰苦岁月,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紫砂壶艺人,必须沉浸到这片由紫砂堆积起来的土地上,从此宜兴紫砂二厂多了个不寻常的上海人。功夫不负苦心人。许四海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1985年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分并获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对象。

在宜兴期间,担任宜兴紫砂二厂助理厂长的他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又参与建设创办了宜兴紫砂二厂,以上海人特到的眼光与经济头脑,与厂长史俊堂把这个集体小厂办成当时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一个“外乡人”在宜兴如此风光,是历史上所没有的。1985年许四海与厂长史俊堂,文汇报记者金晓东等人策划筹备在上海虹口公园举办了“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1988年6月18日,许四海全程自费联合海内外各界人士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首界复兴茶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提出复兴中华茶艺的口号。1989年,许四海在新加坡举办了紫砂首个个人陶艺展。 回上海后,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紫砂壶的收藏和制作上。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景德镇(1985年)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分,后来这件作品又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

80年代末许四海离开宜兴紫砂二厂回到上海,在幽静的愚园路上创建起了当时全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以茶待客以壶会友, 1991年,许四海在上海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上海长宁区兴国路,兴建了规模与建制都在上海名列前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展出了从新石器到现代的各类壶具共三百余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明力的实证。同时,他为推广中国的茶文化,不计报酬地四处讲座宣传,并向江苏陶瓷博物馆和上海市嘉定区博物馆各捐赠一批古陶瓷。脚踏实地的做事换来的是信任和荣誉,1994年、1996年,许四海被评为上海市军地两用人才模范,并获得上海市的嘉奖。

从九十年代开始,许四海就孜孜不倦大力在发展茶文化事业。为此,他在嘉定区的大力支持下,落户江桥镇(现为真新街道)开辟了百佛园,并将四海壶具博物馆移至位于曹安路外环线的百佛园,为嘉定区的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2004年百佛园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被评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

许四海作为企业家的才能也显露出来。他倡导成立紫砂协会,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发起建立中国壶具文物馆,他以“门外汉”为印制作的紫砂壶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 沈长波为许四海撰联: 四海品中濡水,

百佛观大亨壶。

沈长波为许四海作诗一首:

常饮百佛茶,

清心而爽神。

思飘云雾外,

创举继侠尘。

宜兴紫砂历史

1.宜兴紫砂的历史

1、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2、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精湛的壶艺被称为“明四大家”。其中,董翰创制菱花式壶,赵梁首创提梁壶。而后,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明代后期的时大彬(时朋之子)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予“三大”之盛名。时大彬最先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且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对紫砂发展功绩非凡。除上述之人,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4、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使紫砂业出现暂时性的拐点。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才又一次获得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许多知名的壶艺家也在此时诞生。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

5、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2.江苏宜兴紫砂陶器有多久历史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1976年,在宜兴陶瓷产区道窑建设工程中,发现羊角山古紫砂陶窑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根据专家鉴定,这处古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到了元朝,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

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 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

二十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二百二十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

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茶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粘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

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 在撮氏一千二百 度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如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百寿瓶”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3.宜兴紫砂的历史

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

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

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

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4.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以江

(1)m水=m总-m壶=0.88kg-0.48kg=0.4kg,∵ρ=mV,∴壶的容积:V空=V水=m水ρ水=0.4kg1.0*103kg/m3=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V=V总-V水=5.6*10-4m3-4*10-4m3=1.6*10-4m3;(3)这种材料的密度:ρ=mV=0.48kg1.6*10−4m3=3*103kg/m3.答:(1)这把紫砂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是1.6*10-4m3.(3)这种紫砂的密度为3*103kg/m3.。

5.宜兴紫砂壶的紫砂壶历史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

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 *** 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

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蒋蓉、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供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

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

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

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

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

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

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其余如蒋蓉、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朱可心、何道洪、裴石民、王寅春、李昌鸿、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何时,这在学术界和紫砂器爱好者之中都进行过。其他说法1.宜兴紫砂壶始于宋朝。

其根据1976年宜兴丁蜀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具有断代的参考价值。2.宜兴紫砂壶起于明代。

此说的根据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一僧人习惯用陶缸,所以选用细土加以洗练。

6.宜兴紫砂的历史

1、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

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2、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精湛的壶艺被称为“明四大家”。

其中,董翰创制菱花式壶,赵梁首创提梁壶。而后,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明代后期的时大彬(时朋之子)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予“三大”之盛名。

时大彬最先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且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对紫砂发展功绩非凡。除上述之人,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

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4、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使紫砂业出现暂时性的拐点。

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才又一次获得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许多知名的壶艺家也在此时诞生。

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5、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

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

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7.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早在明朝末期,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 就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同时将 少量的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欧洲人的强 烈兴趣,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我 国搜罗文物,紫砂器也在其列,于是很多紫 砂艺人纷纷生产仿古器,工艺水平虽不如从 前,却在国外扩大了市场。

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末期,紫砂壶就 已经传入,其中有刻着“惠孟臣”和“陈鸣 远”款的。明治年间,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 须曾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日本传授 技艺。

日本学者奥兰田收藏中国名壶32件, 其中紫砂壶29件,并于1874年编纂《茗壶 图录》,刊行于世。紫砂花盆也于乾隆年间开 始传入日本。

另外还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 制作的紫砂壶,如泰国拉玛五世(相当于光 绪时期),曾向宜兴定制过一批紫砂壶,现在 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国。清光绪年间,更有 大量紫砂器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8.宜兴紫砂壶始于哪个朝代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1 始于宋朝,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还有当时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就是这个说法的依据。

2 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是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对传说中宜兴紫砂壶的鼻祖供春的记载就是出自这里。供春壶其实就是宜兴紫砂象征,供春这个人就相当于茶文化里的陆羽,就是现在很多的壶还是有着供春壶的样子。所以现在在界内还是以这个说法为主。

9.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许四海正在向儿子许泽锋传授鉴赏明清紫砂壶的要点,在许四海的引导下,许泽锋近年来从欧洲收购不少流失海外的紫砂壶。

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在国外文献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 *** 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他们开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开海外市场。事实上,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已经有计划地外销,到了清

初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活动,宜兴的外销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形状与装饰手段上屡屡出新,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沪上壶艺大师、壶具收藏家许四海的小儿子许泽锋是许氏衣钵的忠实传承者,同时也与父亲一起专注于外销壶的收藏,十几年的努力搜求,父子俩在这个专题上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为研究紫砂壶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我收藏一个紫砂壶 落款:吴小红 请教各位可有收藏价值?大概是值多少钱?谢谢

至今,特别是现在,制壶人数大增,名家也倍增,著名的录下:范鼎甫、冯桂林、邵全章、李宝根、裴石民、胡耀亭、蒋燕亭、汪宝根、李宝珍、陈少亭、邵陆大、王玉仙、刘福兆、吴纯耿、沈孝鹿、王寅春、朱可心、程寿珍、程盘根、范大生、顾景舟、储铭、蒋蓉、高海庚、周桂珍、汪寅仙、王石耕、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沈巨华、吕尧臣、潘持平、顾绍培、何道洪、程润年、沈汉生、谭泉海、李碧芳、许成权、谢景伦、何挺初、鲍志强、鲍仲梅、张红华、高丽君、葛明仙、吴群祥、范洪泉、江建祥、徐达明、徐维明、徐兰君、高维明、高建芳、蒋小彦、葛陶中、李慧芳、叶群芳、刘建平、杨裴明、胡永成、季益顺、吕俊杰、饱正兰、吴亚亦、丁洪顺、高震宇、李霓、范建华、杨明泉、鲍利安、咸仲英、毛国强、张静、曹婉芬、徐萍、许四海、史小马、史云堂、吴鸣、陈国良、邵毓芬、叶慧芳、黄士英、谢曼伦、许承权、潘春芳、葛明仙、周定芳、陆文霞、卢剑星、江建强、高洪英、许艳春、吴光荣、吴小红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有顾景舟、朱可心、裴石民、蒋蓉、周桂珍、汪寅仙、徐秀棠、徐汉棠、吕尧臣、李昌鸿、鲍志强等。 这些年青的艺术家们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在观念形态上,对旧事物的反抗精神强;二在艺术上,自我表现意识强;三在行动上,群体观念强。尤其第三点,他们的父辈受旧社会小生产的影响,匠师门派意识特别浓烈,同行之间“隔门如隔山“,从整体上束缚了艺术的发展。与父辈不同,年青的艺术家好交朋友,善采众长,尤其艺术观点一致的,三五成群海阔天空,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个艺术沙龙,它有利艺术家思路的拓展,有利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也有利于艺术流派的形成。加上这些年青人,譬如吴鸣、卢剑星之辈,徐达明、徐维明之辈,刘建平、江建强之辈,吕俊杰、储集泉、周定芳、陆文霞之辈……均具才华,只要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加上领导的关怀,今后在艺术上的造诣自不可估量。将来宜兴陶瓷的艺术世界可以肯定是属于他们的。对这一点,他们自己也都极有自信心,并且毫不讳言。 1990载《江苏陶瓷》第4期总第51期 江建强的壶不是有收藏价值老妹,是很有收藏价值哦!现在刘双平一把壶少则几万,精品十几万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