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吴承恩怎么写的西游记|吴承恩是怎么写出《西游记》的

综合知识 阅读(1.8W)
1.吴承恩是怎么写出《西游记》的

吴承恩的家乡,自古淮水为患,很早就产生了与治水有关的神话传说。无支祁就是大禹治水时收服的一个水神,他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来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而吴承恩根据无支祁的形象而演化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

吴承恩怎么写的西游记 吴承恩是怎么写出《西游记》的

那么孙悟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猴子应该住在山上,可吴承恩的老家淮安看不到山,孙悟空的“老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吴承恩心中不明。吴承恩听说淮安东北100千米远的地方有座大山,叫“云台山”,常有人到那儿去烧香敬佛。于是,吴承恩就决定去实地看看。

吴承恩离开家乡,听说云台山在海里,与大地并不连接。他请一位老渔民帮忙,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方才上了云台山,住在一座大庙里。云台山,前有前云台,中有中云台,后有后云台,大大小小136个山头,连绵100多千米。但他不愿就此罢休,还是继续四处寻游。

一天傍晚,吴承恩转到一个弯弓似的山脚下,发现这里花草繁多,苍松翠柏,交相掩映,有一棵松树倚崖屹立,如同一把盖天大伞,非常壮观。吴承恩找到一个樵夫询问,得知这儿叫“蔷薇峰”。

吴承恩请樵夫做向导,打着灯笼,穿过桃树林,进入神秘的山洞中,他被眼前各种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大小山洞吸引住了。圆的、方的、窄的,洞与洞还互相通连。樵夫把吴承恩领到一个像间房子那么大的山洞里,只见里面有很多又光又圆的大石头。樵夫说,很久以前,一只老猴子,带着一群小猴子到这儿找果子吃。老猴子看见一条瀑布从山顶直泻下来,就叫小猴子进去看看。小猴子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进去。老猴子就自己冲过去,睁眼一看,原来是个大山洞,上面是山,

下面是水,洞口挂着一条透明的水帘,确实是个隐蔽安身的好地方。后来,老猴子就让所有的小猴子都搬到这住,自己也就当起了猴王。

樵夫绘声绘色的叙说,引起了吴承恩的兴趣。他边看边想,边想边记。后来写作时,吴承恩就把蔷薇峰当做孙悟空的“老家”,那长满花果的大山,吴承恩就叫它“花果山”,挂着水帘的山洞,吴承恩就叫它“水帘洞”。

吴承恩又结合《西游记平话》中的故事,最终写成了一本长篇神魔巨著,吴承恩将它取名为《西游记》。

2.吴承恩为何写西游记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吴承恩像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8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糊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和许多诗文。前者现已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后者则严重散失,只有一小部分由他的晚辈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现代学者据此整理出版了《吴承恩诗文集》。

来及百度百科

3.吴承恩到底是怎么写的西游记啊

可能取经路上的一些小妖精有些实在是很神通广大的宝物,或者是他们抓住了唐僧当作人质,孙悟空不好下手。毕竟他大闹天宫时是他自己啊,他只是一只有些神力的猴子,无拘无束的,他有叛逆心理,而且不受拘缚,所以他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打败10万天兵天将不成问题。

还有他是一只神猴啊!虽然暂时不是神仙,但是也具有神力啊,有法力。看过《宝莲灯》吧!那里的沉香在圣佛洞跪了一年多,也没吃东西,没喝水。就是用法力抗饿,抗渴的。神话大多都是这样啊,所以孙悟空不用进食就不奇怪了

4.吴承恩是怎么样写成《西游记》的

写作背景

唐太宗时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达到“信,达,雅”之境.

“西行”为表层象徵

更重要“修身”过程,“修心”目标.

一念为仁,便成菩萨;一念为恶,就成妖魔.

灾害实为虚幻,将心中恶念形象话化.

作者

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明朝是一个文字狱很残酷的时代,明成祖朱棣的瓜蔓抄、诛十族,极为有名,而且明朝特务政治盛行,锦衣卫、东厂、西厂遍布全国,吴承恩要是写现实生活,早就死了。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很多妖怪都是上界仙佛的坐骑、宠物、童子,最后被孙悟空打倒后又都回到了天上,事情不了了之。这些其实都表明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厂卫特务横行,祸害社会,最后事发不了了之

5.吴承恩简介(最好有写西游记的背景)

吴承恩

吴承恩生平简介

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西游记》的创作历程

众所周知,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一心想在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完整的《西游记》。此前,他听说京城国子监和南都(南京)国子监(均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乐大典》。其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这些都是创作《西游记》前亟需阅读和参考的,可是一般人根本无法读到。他寻思再三,借了盘缠,带上好友沈伯生(已高中进士,后升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写的几封信,赶到南京,在顾楼街文友朱祠曹家住下。先后持沈的介绍信件找了几位官场上的朋友,可是他们(包括国子监内一位官员)都表示:国子监规制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有关收录《西游记》版本的零本。无奈之下,只有花钱请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抄录了。而且这还多亏得到国子监里那位沈伯生友人的关照。吴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离国子监所在地的成贤街还有几里路。吴承恩每天下午就赶到国子监大门外耐心等候,拿到抄录好的书稿如获至宝,惟恐失落了一页。回住处就翻阅潜心研究。抄书稿的费用都是朱祠曹垫付的。因为吴承恩乃是山阳一饱学寒士,根本拿不出那笔钱。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称“南都之行”是“觅宝而得宝”。南京人文荟萃,书肆很多,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了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后,吴承恩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