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综合知识>

国画春迎梅雪的评价怎么写

综合知识 阅读(2.49W)

国画春迎梅雪的评价怎么写

国画春迎梅雪的评价可以写纵观整幅长卷,结构严谨,笔墨古拙,水墨浓淡适宜;老梅新枝,蓓蕾竞绽,喧闹热烈的气氛宣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动人心魄。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以松或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及作者,并简要谈谈你的赏画心得

梅兰竹菊水墨画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价

梅兰竹菊四君子,我偏爱竹子的气节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华秋实当下时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识刘百素写意花鸟画

◆文/中国书画收藏鉴定章协会秘书长 马芳亭

我与刘百素先生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来京,在我处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坦诚、直率、属典型的山东汉子。后来我便开始留心他的作品,时常被他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真是画如其人也!

对传统的中国绘画,刘百素先生有着几十年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沉淀。但他却不唯传统之命而是从,时常将在写生过程中发现的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说刘百素视绘画如生命,那么,绘画写生和艺术创新便是他笔墨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讲,一个不从事绘画写生的画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篱的,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是刘百素的心声。可要做到这些凭的不仅仅是句大话,它需要实施具体步骤和努力,绝非一般胆略和才情。为获取艺术的真谛经过多年努力刘百素于2002年考入美院进修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人美院高研班。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饥似谒,奋发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百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时常将不尽人意的作品随垃圾一同处理,即便是已经送给友人的,一经发现,也会用幅好的作品换取回来。有人惊问其故他说早年的作品尚不过关与其留存社会不如及时废弃。刘百素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艺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具体写照,也是他在写生过程中对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醒悟。也许正是这一缘故他对创作和写生才有了自己的执着。

刘百素生于山东临朐,属著名的沂蒙山区。通观他的美术作品,大多为芭蕉、竹、梅、松、鹰和石榴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刘百素先生为了画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西双版纳写生,他说那里的景色非常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他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春雨蒙蒙》等以芭蕉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人生酷短,艺术无暇,倾其才情,偶有一得,艺术与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刘百素认为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从事大量写生。因为,由写生而来的作品不仅不易重复和雷同还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以芭蕉为例如何用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画家只有在写生中才能悟得。中国的传统画技法是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有的人画芭蕉层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写生中却真正的感悟到现实中的芭蕉和艺术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离的。现实中芭蕉的叶子很密,创作中必须加以科学地删节,对一些干枯或不全的叶子可以从另外一棵芭蕉树上借过几片。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既有艺术的完美,又有客观的真实。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写意”一词,曾出现在先秦典籍《战国策.赵二》里面。书中说“忠可以写意”。这里把“写意”和“人品”连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品格和气质。后来人们对“写意”予以更多的内涵但都与心态、情感、情趣的表达有关。在国画创作中,这种写意是以笔墨为媒介来完成的。古人论画,把超然物的画称为“逸品”。其实逸品就是那种完全“写意状态”下画出来的画。如刘百素先生创作的《大寿》、《志在云天》、《松鹤延年》、《潇潇秋风雨》等作品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写意的状态可谓逸品。正如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所评“墨笔写意,......驱墨如云,运笔如风,......”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而刘百素先生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他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刘百素画松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表现出松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潘天寿画松树用指头画,给人以声势感,当代人延用这条路肯定不行。松树的传统画法枝干为鱼鳞状,吴昌硕、李苦禅等大家在这一领域都做到了极至。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刘百素先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他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笔,自己的墨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刘百素先生时常说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画家长期的文化探究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为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他多次去黄山写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天,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通过对松树的长期观察和临摹,他终于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现松树那种历经沧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觉。他带着这种,将松树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画表现出来,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他的《黄山松韵》、《旭日》、《黄山松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将写生过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树这一媒介尽情的挥洒了出来。细观他的作品幅幅都彰显出宏伟、凝重、老辣的艺术效果,放眼望去,其画面豪放纵逸,气象万千。纵观其艺术手法,看似随意涂抹,行笔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浑,这不能不令观者大为感叹。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刘百素先生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他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刘百素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梅为物象的作品。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题画梅》中曾作过精辟的诠释:“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梅花这一物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类作品的庞繁也就不足为奇了。刘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刘百素先生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他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春天他去写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写劲硕挺拔、婀娜多彩的丛林和花枝。冬天他则去写迎风傲雪、盘曲错落的雪梅。《铁骨报春》、《铁骨傲雪》等以梅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多年写生揣摩而创作的。

作品以古梅实物为蓝本,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藉,繁密中见空灵,树干道劲有力,枝与花繁而不乱。梅的形象真实而生动,其坚贞而高洁的形象给人以诸多遐想。刘百素先生喜欢画大幅雪梅和红梅,喜欢营造那种白茫茫、红点点的阵势,凸显人的精神。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刘百素先生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

卢钺对梅花和雪的评价是什么?

您好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解释]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雪梅》的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赞同0

暂无评论

梅雪的艺术特色

一、“爱·智慧·和平”,“以爱的主题感动世界,以美的艺术沟通心灵”,

希望世界处处充满爱与祥和……

美,是绘画艺术展现,而爱则是她的灵魂和力量,是高贵的人性共有的美……

如何使艺术表现人类的共同主题,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这是梅雪一直思索的问题,也是她力求在绘画艺术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当我们去欣赏她的画作时,总感觉到一种凝重,磅礴飞扬的、直击灵魂的动与静的洗礼……智慧的启迪……美与爱……

二、梅雪艺术充满着探索与梦想,创新的力量……

梅雪艺术力争“对最广大领域的民众”传播美与爱;一方面,她的画作在灵动飘逸的笔触里充满创新的力量,也表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忧患意识,充溢着新时代的思维模式、创作技法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她借鉴西方艺术的元素并不断创新,展现了东方悠久智慧的文化内涵,尺幅之间凝聚着深刻而重大的时代主题和激越宏大的创新动力。

梅雪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当代【主体画派】创始人;第二:梅雪除首创“动态艺术馆的形式,促进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模式,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展览;第三:还创新了融合艺术、、经济三位一体的展览活动模式,以期用艺术之美之爱影响更广大的观众,而不只是仅去美术馆的美术爱好者······让表达“爱·智慧·和平”的大爱艺术在最广阔的土壤上《绽放》(梅雪画作)……

梅雪显然是先锋和身体力行者。

梅雪艺术绽放在更广袤的天地间……

三、在梅雪艺术里:“诗”语不只是作为单一元素而融于绘画中,而是作为生命的灵魂呼唤着人生的意义和自然的主题,这种文化认知实际上强调了诗画相融的一种意境美;

梅雪说,画家本来就应该有诗人的心灵,因为诗是心灵的语言。

梅雪艺术的生涯也包含了诗歌的创作,梅雪女士自幼就爱好诗、书、画,她九岁开始写诗《挥笔举毫》《朋友》,十四岁创作了《我--青年》和《命运》,她的散文诗《鹰》《寻找乐土》,当代诗《月光》《梅》《雪》《探索》等被翻译成多国文本在国际间广为流传。更独具意义的是,她还创作了中国当代第一首公益诗篇《伤害--土地母亲的控诉》,并组织了无偿献血和贫困儿童助学等公益活动。

在中华文化里“梅”和“雪”是诗的精神,也是画的意境,“梅”和“雪”象征着纯洁美丽的生命总能在严寒中表现她的柔情与傲骨。梅雪希望她的名字能让朋友和善良的人们感受到,最冷的时候最落寞的季节,也能看到梅花和雪花的竟相开放,给寒冬带来生命的色彩与活力……

四、梅雪的画作充满着东方哲学厚重博大的哲理性,又能将东方神韵与西方艺术的审美特征相结合;

梅雪艺术融合了哲学、诗歌、音乐等多元化知识领域的元素,水润丰厚,像一支迭荡起伏的名曲在激荡……

有人评价她的艺术在“东西方艺术交融点上盛开”,也有人认为她的作品流露出中国魏晋名士追求真淳回归自然的人文情怀和情愫;更有人认为她有东方优秀文化里佛家的“虔诚”、道家的“理想”和儒家的“精神”……感觉到她的大爱蕴藏其中,创造了一种以当代艺术笔调和审美意识,来表现浓郁浑厚的东方文化的艺术形式。

而且,梅雪画作中那种强烈宏大的“诗韵”,总能使我们在联想中感觉到一种神秘的元素,即“道”。这种《周易》所认识的“道”是基于“自然”观,因而它讲的基本是“天道”,什么是“天”,东方哲学里天就是自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时间,因为人们能够看到的自然界最明显变化的就是时间,事实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也是时间为方式变化的,所以我们称“天”为“天时”。梅雪的画作《夏》《两棵树》《本色》《漂》《漩涡》等作品都渗透着这种“自然”观。

五、梅雪在创作上追求个性化,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表现独特、自成风格;

因此梅雪画作的艺术特征已经不仅仅是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更是在自然而然的艺术个性中寄寓社会人生的重要价值,这种主题好像在画里,又仿佛超越了画面,延伸拓展到我们关心的那些引起人性共鸣的主题上。

梅雪的绘画技法融入了国际上最新的表现形式且不断创新,内涵深具东方的哲理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梅雪艺术就是在东方千年的智慧宝库中萃取精华的种子,播撒在东西方艺术的交汇点上,使其交融相生,绽放盛开。

六、梅雪的多元化知识背景和纵横国际间的经历,使她的作品更加厚重和丰润,历久弥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梅雪艺术在浓彩淡抹间以交响乐的旋律回荡在天地间,浩大恢弘、富有历史使命……

七、梅雪艺术的可贵品质:优美的格调与深刻的主题;

作品的格调和深刻的思想是艺术形式的灵魂,一种喧嚣社会中静默的力量……生命的成熟、冷静与反思……

梅雪的作品能感到一种呼唤大爱的力量和向往自由的精神,更在艺术个性中寄予了社会人生的重要价值。艺术观赏者总是被这种精神和品格感动着,伫足凝神中,心灵也融入到画作的意境之中······

正是因为梅雪揭示并启发人们想到了我们共同关心的重大主题,观赏者在她的画作中不仅看到了艺术家的个性,而且还领悟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人性存在的共性。

艺术需要忘我的精神和博大的爱心,梅雪认为:“艺术交流,只有共享,才能共融”……梅雪用艺术播撒爱与美,促进世界人民追求艺术与美、实现和谐共生,艺术与爱造就了梅雪的今天、明天及未来……

笔墨书画迎新春主题怎么写

1、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笔墨书画正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在春节来临之际,笔墨书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春联、对联、年画、年谱等等,都是与春节密不可分的文化符号。

3、笔墨书画在春节的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4、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笔墨书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为春节增添节日气氛,传递文化内涵,更可以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桥梁。

5、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逐渐深入了解笔墨书画的内涵和意义,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得以延续和传承。

对国画的评价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诗人评价梅与雪有什么特点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景物描写下来吗不少于三百字的作文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第二首诗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梅花开放而还没下雪,所以还缺乏诗意。两首诗写得妙趣横生,富有韵味。

《雪梅二首其一》

作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二首其二》

作者: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第二首诗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因为梅令人佩服的主要特点是不畏严寒,雪越大就越能显示出梅花的这一特点,相反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就难以表现梅花的这一特点,所以说“有梅无雪不精神”。

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下雪的时候,俗人是很难发现其中的诗意而创作诗歌的;即使是诗人,如果缺乏雅兴,同样也写不出诗歌,这同俗

雪梅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什么,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原文: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翻译:

(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有争议)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扩展资料:

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第二首诗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梅花开放而还没下雪,所以还缺乏诗意。两首诗写得妙趣横生,富有韵味。

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人评价梅雪各有什么特点你能选其中一个景物描写一下吗不少于150字?

诗人评价梅的特点是:芳香浓郁。

雪的特点是:晶莹洁白。

描写雪的有:

漫天飞舞的雪花像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纯洁无暇,晶莹剔透,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地从一望无际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它时而像一位隐士,时而像一只活泼的小精灵,时而又像一位优雅的公主,和我一起嬉戏玩耍。

雪花从天而降,有的像可爱的天使在空悠闲地炫着优美的舞姿!有的像调皮的孩子争先恐后的要到地面上玩耍呢!下雪了!下雪了!雪下得真大,洁白无瑕的雪花纷纷落地。落在屋顶,洒在地面。犹如天女散花,又仿佛天使从遥远的天空,慢慢地降落,为长沙城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美景。

雪仍然在下着,只见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雪花落在树姑娘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洁白的婚纱;雪花落在房子上,房子好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大帽子;雪花落在马路上,马路就像一条条白色的围巾;雪花落满了整个大地,大地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怎么写梅雪争春的作文

梅 花 魂

在一望无际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数枝梅花。她们以幽雅的姿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恬静淡雅的美。

这不禁使我惊讶,她如何具有这般纯朴的气质?放眼望去,就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一切似乎都是透明的;走近欣赏,那样娇小的花瓣,那样俊俏的花蕊,就是画家也难以描绘出来。

寒冬腊月,花枝还结着冰,冰裹着的可爱的梅花,变得越发清纯,那包裹梅花的冰凌也富有了艺术的魅力。也有些梅花藏在墙边,默默无闻,却散发着清香。正如王安石的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使人进入了妙幻的境界。

这就是梅花,决不是平凡的花。她不像牡丹追求华贵,也不像菊花过于隐逸,梅花有她高尚的一面。她谦逊朴质,坚贞不屈,以自己的品格,带给人们一片美好的回忆,让人们尽情享受这踏雪寻梅的喜悦。

她默默地奉献她的美,在最缺少花的时候开放,用自己的青春奉献大地,把这宁静的冬天装扮得更富有神韵。梅花可以用“俏不争春”来形容,也可以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描绘,所以梅花是有魂的。

我本来就喜欢冬天,在这时可以使人的身心解脱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有魂

诗人评价梅与雪各有什么特点?

卢梅坡雪梅诗争议

简宜贵

读宋代卢梅坡的《雪梅》,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很多资料翻译成“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了春色不肯服输”。这翻译,让人有梅花是在春天开放,雪花也是在春天飘洒的误解。

经验里,雪花是在冬天较冷的时日飘洒而下。而梅花,其实有冬梅和春梅之分。冬梅在冬天开放,春梅在春天盛开。联系《雪梅》叙写的内容,此诗中的梅花应该是冬梅,而且是白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标题《雪梅》的意思是雪地里的梅花,或者是雪地里盛开的梅花。结合诗歌末两句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不可能是将冬天的雪花和春天的梅花进行对比,应该是“雪”和“梅”在当时当景同时存在,诗人才会想起它们的“争春”,人墨客才会搁笔难以评价它们的高下。

既然是写的冬天雪地里的梅花,又怎能“占尽了春色”?这“争春”翻译成“占尽了春色”似乎不妥。依笔者之见,这“争春”,应该翻译为“争抢春天”或“争相报春”更为合理。雪,在冬天飘洒,它充其量只能报春而不可能抢占了春天,这雪地里的白梅也一样。因为春天都没来,才想到要去“报告”去“争抢”嘛!

还有这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多理解为:“雪与梅各具优点,相得益彰”,所以才让人搁笔难以评价其高下嘛!

然并非如此!梅花要比雪逊色“三分”,而不是“十分”。说明梅花也是白的,只是梅花没有雪花白得“厉害”罢了。而后面的“一段香”更让人细思:“一”在汉语中有“整个”“全部”的意思。梅花拥有“整个”“全部”的香气,雪花却一丝也没有。

从这“三分”与“一段”来看,此诗重在写梅而非雪。这有点像数学上的分数一样,两者从颜色上对比,梅比雪的白只少30%,而从香气上来比,梅却有着100%的优势。其次,标题是《雪梅》而非《梅雪》亦不是《雪与梅》,诗题意在强调后者。再者,诗句中的一个“却”字,让赞赏的重心一下子就倾向了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代王安石的这首《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表达的也是对梅的喜爱而非雪。

但话又说回来,你光写梅花,没有白雪作为陪衬也多少显得有些单调。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因为梅花能在寒冬或者冰雪之景开放才认为它具有高洁耐寒的品格,才认为它是报春的使者呢。正如卢梅坡的另一首诗所云——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