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养生之道>

说“推出午门斩首”是因为什么呢?

养生之道 阅读(2.46W)

午门是古时候皇上颁发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惩戒群臣的地方,但不是砍头的地方,古时候杀人在菜市口。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历史上并没有午门斩首的说法,这是现代电视剧中的一个误区。 午门,其实就是紫禁城的南大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历史上午门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立诏,第二种是刑罚。 所谓立诏,其实就是说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比如到了立春那一天,

说“推出午门斩首”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时处罚大臣的地方。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明朝时斩首地方是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 菜市口,清代杀人的法常北京的胡同多,街口就多,名气最大的当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气大是因为那曾是杀人的地方,是刑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菜市口。戏文中唱道“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拉到菜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午门是古时候皇上颁发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惩戒群臣的地方,但不是砍头的地方,古时候杀人在菜市口。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午门是古时候皇上颁发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惩戒群臣的地方,但不是砍头的地方,古时候杀人在菜市口。

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在电视连续剧里或者小说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午门问斩”、“把他给我推出午门斩了1类似的话语。这就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即午门是古时候处决死刑犯的地方。可是,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真有“推出午门斩首”这回事儿吗?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

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因为“午门斩首”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

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

秋天是肃杀之时,所以在这个时候斩杀犯人,以应天时。在兴扬看来秋天斩杀犯人,不仅仅是考虑阴阳五行,也是为了方便政府财政。 《礼记~月令》中说了天子每个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时要审案杀罪人。 旧戏、旧小说

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秋天是肃杀之时,所以在这个时候斩杀犯人,以应天时。在兴扬看来秋天斩杀犯人,不仅仅是考虑阴阳五行,也是为了方便政府财政。 《礼记~月令》中说了天子每个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时要审案杀罪人。 旧戏、旧小说

说“推出午门斩首”是因为什么呢? 第2张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古代为什么都是说秋后处决或者午门斩首

秋天是肃杀之时,所以在这个时候斩杀犯人,以应天时。在兴扬看来秋天斩杀犯人,不仅仅是考虑阴阳五行,也是为了方便政府财政。

《礼记~月令》中说了天子每个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时要审案杀罪人。

旧戏、旧小说里每每提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没有这回事。午门在紫禁城里,三大殿的外面,这个地方哪能杀人呢!从元朝以来,刑人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头口”)或西四牌楼。在闹市杀人,大概是汉朝以来就有的规矩,即所谓“弃市”。晁错就是“朝服斩于市”的。午门是逢什么重要节日皇帝接见外国使节和接受献俘的地方。另外,也是大臣受廷杖的地方。“廷杖”不是在太和殿上打*,那倒是“推出午门”去执行的。

推出午门斩首是如何,明清时期斩首到底在什么地方

明朝时斩首地方是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

菜市口,清代杀人的法场。北京的胡同多,街口就多,名气最大的当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气大是因为那曾是杀人的地方,是刑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菜市口。戏文中唱道“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砍头!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生意兴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四九城”的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时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使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的囚犯执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4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以后“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推出午门斩首是如何,明清时期斩首到底在什么地方?

午门(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皇zhidao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午门

在电视连续剧里,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了!”等话语,午门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内门举行。午门建于明代,由永乐皇帝容朱棣所建。

午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然而“午门斩首”只不过是讹传而已,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样的做法。

明代,只是“廷杖”时在午门处决,但有时也会打死,所以成了杀人的地方;清代只是打仗回来庆祝在午门而已。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

为什么都是说午门斩首!

午门建于明代,有永乐百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时在午门处决,但有时也会打死,所以成了杀人的地方度;清代只是打仗回来庆祝在午门而已。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知,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道场处决的。(例如“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等证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请问古时候总有个午门斩首示众,这午门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时处罚大臣的地方。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午门斩首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所以民间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扩展资料

实际上,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彰显皇威的场所。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的场所都是午门。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