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养生之道>

故宫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么呢?

养生之道 阅读(2.61W)

因为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元大都中轴线是偏斜的。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

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风水上认为正南正北会被煞气冲撞,故要避开一定角度;另一种是忽必烈有意为之,为使中轴线指向元上都;第三种是古代测量技术不足。

故宫的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向西北有偏角,这是元代留下的。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在元代宫殿的基础上建的,所以基本上没改变元代的这个规制。那元代这么设定中轴线的原因是什么,至今没有确说。 有历史学者认为,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当

故宫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么呢?

风水上认为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位有着巨大的煞气和冲,正位置正好坐落在正南正北,会每天被煞气冲撞。常人要躲开这几个正方向。一些墓地、墓穴的位置也不能是正南正北,要“躲开”一定角度。

其实,元代建都之时,所设计的中轴线,本是正南正北方案。 而中轴线的【中心台】,则是现今的【鼓楼】。 但明朝后,为了讲究【背山面水】, 把【中心台】,换做了景山。这样就稍微偏离了【中轴线】一些。 北京的中轴线,确实是一条直线,即便偏

技术上认为古代测量技术有问题,本来想建为正南正北,但是技术不足,建歪了。

卫星地图是从几万米高空拍摄的,地球是椭圆的,有弧度,正南正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北京的。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是古人有意为之?还

有历史学者认为,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当时北京建城的监工是汉臣刘秉忠和他的弟子郭守敬,为反抗元朝统治,他俩有意让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 “

这个古人有没有发现可能有待考证,但如果按照古人的想法来说,如果指向真的错误的话,这些帝王的龙椅可就真的坐歪了。 我们首先要知道中轴线是个啥?现存的中轴线位于北京,是当年建造元大都时所确定下来的。由当时的元朝重臣刘秉中一手规划,后

故宫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2张

中国遥感基础理论第一人”夔中羽认为上述两种看法证据不足。经过量算地图和野外考察。夔中羽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这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北京的。而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北京办公,夏天在元上都办公。

因为现在世界各个陆地版块 还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 如果不是海岛上的古代建筑 在几百年之内 一般是不是偏移方向的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可能是当初设计的时候 方向就有一些问题

由此,夔中羽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

其实,元代建都之时,所设计的中轴线,本是正南正北方案。 而中轴线的【中心台】,则是现今的【鼓楼】。 但明朝后,为了讲究【背山面水】, 把【中心台】,换做了景山。这样就稍微偏离了【中轴线】一些。 北京的中轴线,确实是一条直线,即便偏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故宫的建筑为什么不是正南正北?

因为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元大都中轴线是偏斜的。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7a6431333431363030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舆工作中,按当时皇帝忽必烈的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的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

因此产生了故宫中轴线和子午线不重合,偏离的现象。

扩展资料

北京的中轴线空间格局是,前导: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门外,是一座高约8米的墩台,其上竖有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石碑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和《帝京篇》两篇碑文,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北京内城西城墙和东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

东、西两城墙均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因此可以判定,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都时铸成。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并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轴线

故宫的方向为什么不是正南?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发现,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个皇帝办公和寝居的北京故宫,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

空中摄影与遥感专家夔中羽闲暇时喜欢研究大型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一天,当他的视线沿着影像图上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吃惊——中轴线应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难道是空拍的影像图出了问题?拿地理坐标一验证,夔中羽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

中轴线是元、明两朝建北京城的中心标志。它南永定门,北止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7a686964616f31333332623966夔中羽说,在精确的地形图上,北京中轴线显示了一种“偏离”:从南端起始点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在多数人的“常识”中,北京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如今,在夔中羽的测量中,中轴线却“歪”了。夔也觉得纳闷,难道是测绘专家、地图制作者犯了群体性错误?

参与绘制地图的专家告诉夔中羽,当初他们严格根据实地测量将地图绘制出来后,也发现中轴线是歪的。他们也很困惑,其间有人曾提议把地图上的中轴线“正”过来。

在寻访中,夔中羽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规划市政建设,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据说,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机构做过汇报,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

为了搞清楚现实中的北京中轴线走向,夔中羽在2004年底做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日晷实验。实验结果与他此前在地图上的发现相吻合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当年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今北京)时,将它破坏殆尽。此后,忽必烈在原址上建成元大都;到了明朝,为防范蒙古人,又在元大都基础上,加建了德胜门,而东西城墙则沿用元代的土城,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30多年。

那么,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呢?有历史学者认为,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当时北京建城的监工是汉臣刘秉忠和他的*郭守敬,为反抗元朝统治,他俩有意让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

夔中羽认为上述两种看法证据不足。经过量算地图和野外考察。夔中羽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这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北京的。而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北京办公,夏天在元上都办公。由此,夔中羽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

从元代到清代,历史上以北京为都城的封建帝王共有33位,这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忽必烈本人外,其他的恐怕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为什么从卫星地图上看,故宫乃至北京城不是完全正南正北的

卫星地图是从几万米高空拍摄的,地球是椭圆的,有弧度,正南正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为什么*广场在地图上显示不是正着的?故宫也是,不是正南正北吗

其实,元代建都之时,所设计的中轴线,本是正南正抄北方案。

而中轴线的【中心台】,则是现今的【鼓楼】百。

但明朝后,为了讲究【背山度面水】,

把【中心台】,换做了景山。这样就稍微偏离了【中轴线】一些问。

北京的中轴线,确实是一条直线,即便偏离了正南正北的布局,也是一条直线。

以上答摘自百科。追问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已经完美的解决了我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故宫是哪个朝代由谁负责修建的?

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是蒯祥。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扩展资料:

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e799bee5baa631333431333965,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