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普知识站>养生之道>

在古代战争中如何做到分清敌军与友军?

养生之道 阅读(2.89W)

大家在读古代历史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一些规模宏大的战争,比如说秦灭楚时,王翦率领60万人马攻打楚国,楚国也是出动了几十万大军区迎战,然而这时候肯定大家都会有疑惑,那就是在如此宏大的战场上,几十万人厮杀在一起,如何去分辨哪个是敌人哪

主要是通过军服、武器装备、军旗、口令、阵型、头巾等方法区分敌我的。

在古代像一些万人战争打仗,士兵是怎么分辨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敌军! 之前在另外一个地方很多吃瓜群众讨论说是看衣服,看头发装束,等等,那真的是这些来区分的吗?下面咱们就讲讲万人战争中,士兵如何区分是敌军还是队友! 一、靠旗帜,每个伍(

在古代战争中如何做到分清敌军与友军?

在古代军队除了盔甲以外军旗是最重要的敌我识别标识,根据军法,旗帜倒了,全队集体斩首。然而,仗打到红眼睛的地步,旗帜可能被火箭焚毁或者人马踩踏之下实在是找不到了,这就给区分对面的部队是否是友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中国古代战争士兵都是结阵进行战斗的。 并不会像街头打架那样一帮人扭扯在一起。 一般都是骑兵或者重步兵组成方阵来回冲击。 然后以头巾或者袖标做区分。 中原王朝的士兵都是有统一制式的盔甲的,周边少数民族就穿什么的都有了。 其实还是很好区

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盔缨和铠甲的样式判断敌我。中国在古代诸侯割据,城邦与城邦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频繁的战争也造成了各大城邦的严重消耗,很多时候朝廷往往不给士兵发放铠甲,因为铠甲头盔是金属或皮革制品,在古代,这是很昂贵的军事装备,除非精锐部队,或者任务非常艰巨。否则,士兵是没有盔甲的,盔缨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有些士兵家境不错,为了保命,自备了盔甲,也是样式不一,很难区分敌我。

古代双方会在阵前插上一面军旗,上面写上将军的姓。同时这面军旗也代表着战士们的士气,如果军旗一倒,那么战士们的士气也会变得低迷。那么如果是处于混战,该怎么区分呢?一般会在面部上面做一些容易区分的记号,例如将眉毛剃掉一边,或者是在

还有一个方法是根据口音发髻。这个方式在对外族作战时是可以的,例如,对匈奴作战,对突厥作战,都很容易区分敌我。然而,像隋末唐初这种乱世,人们流动性很大,不好区分。例如,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就是陕西人,他们的对手郑军和瓦岗军则是杂七杂八哪里都有,郑军中有江淮兵,瓦岗军更是五花八门,来自全国各地。府兵大多为汉人,发髻、服饰、相貌方面实在是不太好区分。

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在本质要求上,都是基于要求彻底击败和完全消灭敌方的有生战争力量。所以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在本质要求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两者之间唯一发生改变的也就是战争要求的战场有效杀伤性。古代战争的有效杀伤性,完全是依靠体

在古代战争中如何做到分清敌军与友军? 第2张

口令识别法,口令虽然容易识别,但是,战场上模仿对方口令的比比皆是,再者,古代军队通讯不发达,完全靠轻骑或两条腿跑着送到,往往会造成口令不一致的问题。再者,中国自古就有成百上千种方言,比如,今天广东士兵和来自河北的友军之间,如果用方言问答口令会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结果。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不是也有官话(官方规定的标准普通话)吗?答案是有,但是,士兵都来自于社会的底层,是普通劳动人民,自然不会像达官贵人那样说一口标准的官话,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亲好哦 这个八成是因为第三方软件,现在LOL不能用这些。。(~ o ~)~zZ另外楼主喜欢竞技游戏的话,不妨来玩王牌对决哦。我在游戏中用的英雄泰拳宗师有个超强的披风技能:死神名簿 ——幽冥死神。这个技能破防并且能造成僵直,能更好的为泰拳宗师控

较为容易办到的是,通过抹额(类似于头巾)的颜色、队伍的旗帜(旗帜倒下之前)、口令相结合来判断敌我。例如,黄巾军的黄巾就是个显著的、容易办到的标志。 另外,我认为,即使是乱世,国力不足,也应该是有一定的统一要求。例如,战国时期军队虽然自备服装,却是有统一的颜色要求,秦国尚黑,齐国尚红,等等。

你基本就胜利了,等着追着砍就行了 古代军队的稳定性实际上非常差,一旦看到中央战线被突破,主帅的帅旗倒了,其他两翼就会马上崩溃,四散奔逃,你只要追着砍就行了 昔日中国古代唐朝早期之后,所有的战役基本如此,一旦实现中央突破,甚至不用

在古代战争中如何做到分清敌军与友军? 第3张

如果进入到肉搏战,此时区分敌我的关键就在于阵型了,这个时候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基本等于零,只能依靠之前的排兵布阵保证自己的军队面向敌军,在混战中尽量保持队形,如果阵型被击破,那么等待军队的只能是溃退,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平均减员30%就会崩溃的原因之一。

抢滩登陆---恶水之战全攻略 D1——第一关是教玩家熟悉基本操作,重点是飞马和甲虫,这里顺便介绍键盘功能 esc——游戏和菜单之间切换; tab——锁定目标 ctrl——武器在电脑和手动操作之间切换; m——确定任务目标; r——锁定可用能源; n——开关夜视功能;

像是后金这种几乎没有阵型的军队,在减员10%左右的时候就有可能崩溃,只不过明朝连这10%的战损都很少打出来。

古代战争其实是一个方阵一个方阵地打,军旗很重要,兵随旗动,旗随将走。电视剧那种一窝蜂冲上去,只是艺术修饰,夸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然误伤一定会存在。

再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他们则是用严格的军法,通过喇叭、传令兵、腰牌、旗帜,来保证自己的队形,在大阵下还设有鸳鸯阵这样的小阵,区分敌我还是很容易的。但即使如此,也免不了在混乱条件下被队友误伤。

事实上,无论是传令信号的旗兵或是大将身旁背着帅旗的旗兵,一般来说他们都不会直接参与作战,他们都是有专门的保护战士,是作为大将的双眼和耳朵,如果他们太早的被杀,对一整个部队而言,很有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千万别误认为,扛

在晚清时期,为了增强军队控制力,湘军和淮军采用了将同乡士兵编为一组的办法,大家都是同乡,怎么说也是面熟,而且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大家能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预防性措施主要就是在地下埋放水缸,上面裹牛皮。派专人监听。这个我在电视上看过。当敌人用锄槁挖地道时,一定的距离内听得很清楚的。而发现挖地道的敌军之后,一般是横挖一条,对口洞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铁板。而且古代攻城挖地道并非最常用手

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常常有误伤的情况,所以在古代区分敌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根据《日内瓦公约》,世界各国不得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也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现代战争中基本所有国家都得遵守的一条规则,违反《日内瓦公约》会受到国际社会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古代战争中总有几个士兵是扛大旗的,为什么敌军不先把他们杀死呢?

事实上,无论是传令信号的旗兵或是大将身旁背着帅旗的旗兵,一般来说他们都不会直接参与作战,他们都是有专门的保护战士,是作为大将的双眼和耳朵,如果他们太早的被杀,对一整个部队而言,很有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千万别误认为,扛旗的旗兵就跟影视作品里边演的一样,背着旗帜拔腿就向着敌人冲。他们是有着自己的岗位职责,有规律性有先后顺序的往前移动,并且又是最不容易身亡的战士。

扛旗帜的战士主要有下面几种功效:

首先,撑门面,部队旗帜上面一定会写上部队的番号,大将的姓氏,也是为了让敌人知晓他们是在跟谁作战,有时也具有未战就吓退敌人的功效。

其次,带队,古代可不像如今通信这样先进,有啥事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就能解决,古代但是没有即时通讯的,传递军令完全是靠锣鼓声和旗兵,那样就能够更快的方便大将调整阵型了,等同于大将的指令。

最后,保持作战持续,这第三点能够算上是很关键的功效了,大伙儿应该都看了影片《投名状》吧,里边表现出的战争剧情除开主角光环外,基本先后顺序算是得上是恰当的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63666,在消灭敌*将之后,一定会随手砍到敌人的旗帜,这也是最快的又是非常简单的让敌人士兵放弃作战的方法。家里部队旗帜都倒掉了,说明大将已经被杀了,现场没了指挥的大将,战士也就乱了或是就地投降。

古代战争中如何对付挖地道的 急!急!

预防性措施主要就是在地下埋放水知缸,上面裹牛皮。派专人监听。这个我在电视上看过。当敌人用锄槁挖地道时,一定的距离内听得很清楚的。而发现挖地道的敌军之后,一般是横挖一条,对口洞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铁板。而且古代攻城挖地道并非最常用手段。一般是攻击城门。实在不行才会挖地道,且往往不会离城很远。。如明末宁道远保卫战中,努尔哈赤后金军见此城不易进攻才想起了挖地道。具体作法是“工兵”藏在覆了牛皮的木车之后,以此为掩护冲到城下挖地道。因为那个年代弓箭和火*不易射穿那种牛皮车,而在城下挖又避开了明内军火炮。明军的方法是点燃易燃物扔到城下解决了他们。我的说法仅供参考。具体事例给你推荐几个,是经典守城战,我记得都有对付地道的。容一个是唐安史之乱中张巡(好象是这个人)的晋阳保卫战;一个是明末天启七年的宁远大捷。其他的我也不大清楚了。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根据《日内瓦公约》,世界各国不得*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63537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也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现代战争中基本所有国家都得遵守的一条规则,违反《日内瓦公约》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各种压力,处理不好,先前取得的优势都会化为乌有,在这个条约的框架下,大规模侵犯*的现代战争很少发生。

*在现代很受重视,但在封建社会可没有*可讲,古代版的“日内瓦公约”,没有规定不能杀害俘虏及相关人员,相反,杀俘虏、屠城的事经常发生,例如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战俘,扬州十日等,大量战俘和平民惨遭杀害,古代战争虽然不能像现代战争那样尊重*,但却很尊重双方的使者,即“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不成文规定,充满血与火的古代战争狠起来连敌方的妇孺、老人都杀精光,使者也是对方的人马。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在处于白热化的战争中,使者是双方交流的媒介,负责传达己方的意思给对方,如果连对方的使者都不能幸免,表明已经没有了和解的可能。对处于弱势的己方来说可能会带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局面,或者会引起对方激烈的反抗,如明朝嘉靖年间,蒙古想要和明朝通商,便派石天爵、满受秃等为使节与明朝洽谈,由于是世仇,结果大明不分缘由,直接将这些使节全部斩于市,蒙古大汗俺答汉大怒,不待入秋便大军直犯边境,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边境困扰。

与在古代战争中,行军打仗,如何防止被劫寨?比方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郃与夏侯渊作先锋

三国演义里面其实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在古代的行军中,营寨是分班来进行防守的,而且有栅栏以及篝火,瞭望台等。晚上巡逻兵都是有口令的

古代战争中,被敌军断水断粮围城战役最久的一次是哪个战役

睢阳之战

尹子琦e799bee5baa631333335323432是安禄山特别重视的爱将,至德二载(757)1月,他率13万大军前来攻打睢阳城,其中多是同罗、突厥,奚的劲旅,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个个骁勇善战,剽悍无比。睢阳太守许远派兵向张巡告急。张巡部署好宁陵守卫,带领二千精兵杀进睢阳,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令姚訚一起共6800人驻守睢阳。敌众我寡,张巡激励将士们说,逆贼乃乌合之众,虽然很多,但不足畏惧,只要上下齐心,必能打退贼逆,且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贼众寡谋,贼骄则无智,乌合之众少谋且犯上作乱,必败无疑。

尹子琦急于邀功,兵临城下,凶猛攻击,城上却毫无动静,待贼爬至梯中间时城上箭矢如雨,敌军慌忙撤退,亦死伤之众。尹子琦反复多次攻城,张巡均身先士卒,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叛军死60余将,死伤2万余卒。张巡肃清内部,斩杀奸细田秀荣,唐军士气高涨。张巡将全城军队分区操练,让诸将灵活运用阵法而习兵,还重视内部团结协调和思想教育。至德二载(757)2月,尹子琦增兵睢阳,张巡采取心理战术,打退叛军数次进攻,又用计射伤尹子琦。叛军士气低落,巡不但擅长守城,也注重攻心,瓦解敌军。史载:“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城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三百余人”。至德二载(757)7月,叛军增兵数万,尹子琦更加嚣张。睢阳城的形势更加严峻,大敌压境,城内军粮紧缺,全城军民每日每人分米1勺,与树皮、茶、纸熟牛皮混合煮食。将士们日渐消瘦,但士气不减。分布睢阳附近唐军,个个观望,既不运粮补给物资,更不出兵相助。尹子琦报仇心切,连连猛攻睢阳,城内将士饥病交加,急剧降至一千余人。张巡只有守城,而无力出击。叛军修造带轮云梯,上有一笼,装精兵200人与其上。推至城边,准备跃墙攻城。张巡急命人暗中将城墙凿穿三个洞,等敌人云梯推进,即出一带铁钩的大木,将云梯钩住使其不能退,再出一木顶住云梯,使其不能放,敌人进退不得时,再出一木。木末端置一铁笼,内装燃烧的易燃之物,将敌云梯烧断,梯上之兵尽被烧死。睢阳城上有观察敌情的“暗哨”,敌每攻城必吃大亏。尹子琦命人造“钩车”,顶设铁钩,“暗哨”被毁。张巡命人在大木顶端扎上铁链、铁环,套住钩车车头,挂入城内,截去铁钩。巡又破尹子琦的“****计”,“蹬道”。尹子琦机关算尽,损兵折将,终无机可乘。当睢阳告急时,附近的几支军队,或畏惧叛军气焰,或忌张巡、许远威名,均不出师援救。张巡派南霁云去借兵,他只从宁陵借到3000人,入城内时死伤过半。叛军知晓守军“外援绝,围益急”。

当睢阳粮尽时,将士曾提议弃城东奔,得粮食后,与敌军决一死战,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豫东门户,中州锁钥,江淮屏障,河洛襟喉,叛军据而有之,必将战火引向江南,大唐便失去粮饷供应。更何况城中将士被饥病、战争折磨得无力逃奔,不如坚守孤城,以待朝廷援军的到来。相持到10月初,城中完全绝粮,连树皮、茶纸也吃光了,将士就杀马而食,战马杀光了,就罗雀掘鼠而食。尹子琦带领叛军最终将西南城门捣破进城,张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几次劝降张巡,得到的都是连连痛骂,“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张巡、许远、南霁云等36人不屈而死。睢阳城破三日后,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